在强监管趋势下,消费金融逐渐回归到合规快车道。相较非持牌机构的发展受到了资金、备案等诸多限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多在业务布局上都取得长足进展,头部机构如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均实现盈利,不仅产品受到监管和用户的认可,其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科技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市场验证。持牌机构在合规环境下红利凸显,也因此更为受到资本市场青睐。
5月28日,青岛银监局网站发布了《青岛银监局关于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同意海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5亿元人民币增至10亿元人民币,股权结构不变。
这是2018年开年以来第5家被批准增资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早在1月,中邮消费金融增资申请就获得监管部门批准,注册资本由10亿元变更为30亿元;同月,招联金融增资至28.6亿元的申请获得深圳银监局批准;到了3月,中原消费金融获批增资,注册资本金由人民币5亿元变更为人民币8亿元;4月,据中银香港的公告,中银消费金融已经通过了增资的方案,原股东等比例增资,增资完成后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将从8.89亿元变更为43.89亿元。
对于持牌机构纷纷增资的原因,海尔消费金融方面向记者表示,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增资已经成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利于提升资本充足率,也有利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加大在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投入,从而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职责。海尔消费金融的本次增资将用于加大公司在场景金融领域的战略布局,持续拓展家电、家居、装修、租房、教育、医美、出行等消费场景,加大在网络布局、人群覆盖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完善信息系统、风控能力建设,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提升公司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3亿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业务规模受限与资本金规模,增资已经成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股东存款和同业拆借,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消费金融公司须连续盈利两年,才可获得准入资格。截至2018年一季度,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仅北银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5家。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含房贷)约在8万亿元左右,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2万亿元。在巨大的市场面前,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目前已有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开业,1家获得批筹,其中9成均有银行系背景。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形成以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为代表得产业系、以招联、中银为代表的银行系双格局。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拥有风控、技术、资金等先发优势,随着行业的合规发展,持牌系消费金融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