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被视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征信体系,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痛点,制约着中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一人多贷、多头借贷、欺诈等问题的背后折射出来的就是征信市场的尴尬。在借贷宝副总裁曾军看来,征信到了捅破窗户纸的时候。
11月5日,在上海市信用研究会联合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召开的主题论坛上,曾军分享了这家互联网金融头部企业对于网络征信的思考。
“所有网贷平台都希望别人共享数据、自己保留数据。大家的数据都分为白名单和黑名单:白名单是企业利润之源,不会外传。平台辛辛苦苦找来用户,对他放贷,第一单可能收不回成本,要靠复借赚钱,要是让同行知道了,等于是第一家吃河豚,试了没毒,其他人都来吃。另一方面,银行把黑名单上传央行征信系统,是有威慑力的,可是网贷征信系统即使建立,杀伤力也远不如央行征信系统,老赖大不了不申请网贷。对平台来讲,反正钱收不回来,倒不如让老赖去祸害同行”。
他分析认为,“如果没有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里面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很可能会带来大家不希望看到的风险,而解决问题要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互通。”
曾军在演讲中将当前的网络征信形容为“盲人摸象”。他指出,网贷平台和民间的准征信机构并不同于银行,既不掌握用户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核心数据,也难以评估还款意愿,于是只能通过五花八门的边缘数据推测用户信用,这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确定授信额度、贷款利率的主流方式,也就是“大数据征信”。
“跟看病一样,特效药没有研发出来,偏方就会特别多。”曾军直言大数据征信的弱点。
据其分析,大数据征信有三个很难治愈的先天疾病。第一,大数据,其实是弱数据,缺少跟信用强相关的数据,算法升级起不到根本作用;第二,增加数据维度边际效用递减,不解决问题,比如即使把一个人在携程上的开房记录、美团上的外卖记录、京东的消费数据汇总给一家机构,它也谈不上更了解我的信用;第三,许多网贷平台,要求用户提交的数据越来越多,甚至有通话记录、公司邮箱账号密码、各种网站账号密码,一旦数据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与业内对个人隐私信息的强烈饥渴不同,“借贷宝不关心用户开什么房、叫什么外卖、买什么家用电器,只关心用户在熟人圈号召力如何。”
据了解,作为业内少有的纯信息中介平台,借贷宝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所有借贷交易都由用户自发,而平台观察用户之家的交易行为,掌握用户借贷、授信的情况,从而判断用户信用。可以说,借贷宝做的不是“大数据征信”,而是“强数据征信”。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