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石家庄讯(通讯员陈凯 李年朋 张振鹏)10月12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传来喜讯,由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京广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项目部研发的“无插销式定位线夹安装校核塞尺装置”正式被授予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该项目科技攻关取得阶段性胜利。此次被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名称为一种检测接触网定位线夹安装精度的检测装置,由该项目部青年QC小组与劳模创新工作室针对定位装置安装状态效验联合研制。

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中,定位线夹安装质量合格是保证接触网运营的关键之一,目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定位线夹与定位器固定销连接合格标准是定位线夹无环夹板凸台卡入定位固定销的圆弧槽内,但是无环夹板的凸台在安装后是隐藏在无环夹板与有环夹板之间,不能直接检测,只能通过间接检测定位器固定销与定位线夹处的安装间隙检查,依靠人工肉眼判断。特别是夜间判断安装间隙是否小于5mm时,因工人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准确、不熟练的问题,一旦误判,将会造成因安装质量不合格而发生定位线夹脱落事故,进而中断铁路运输的严重事故后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项目部QC标兵暨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骨干刘大川和其他成员经过了多次讨论,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研制构想及思路。在研制过程中,为保证定位装置安装正确,研制人员在施工现场对定位装置安装过程进行集中观察,对定位装置各部分卡槽尺寸、未入槽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对比后经过三次实践改进,最终确认了定位装置安装校核卡尺,有效保证定位线夹安装状态。目前,该定位装置安装校核卡尺已经作为安装人员个人工具配发,安装校核过程简单、易操作,每组校核仅需10秒钟,且无需每周一次的平推,大大减少了天窗损耗,有效降低了风险次数和机械投入周期。

由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承担施工的的京广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Ⅲ标段施工范围422正线公里,沿线涉及25站28区间。其中,腕臂更换、软硬横跨倒换施工中定位器安装状态是重点卡控项目,特别是腕臂更换数量多达12152套。同时,按照业主要求,每个天窗点内完成每组定位装置都要经过安装人员自检、安全员检查、设备管理单位检查和状态影像记录四个环节,占用了作业天窗1/3的时间,每周还要安排平推一次,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也加大了人工成本的投入。使用该项实用新型专利后,将很大程度降低天窗点人工使用及误工情况,并将提高工作效率1500元/套,按照现有节点工期计算,累计可为项目节约施工成本360万元左右。
据了解,进场以来,该项目部始终坚持围绕项目中心工作,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方向,积极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及青年QC科技攻关工作,创新工法工艺,提高工作效率,减小工程成本投入。同时,项目部从组织、资金、场地、技术、后勤保障等方面对劳模创新工作室及青年QC小组给予了大力支持,切实解决后顾之忧,最终确保了攻关成效,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有力推动了企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