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收入总体增加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状。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是导致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这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主要障碍,成为制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瓶颈。因此,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分配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和谐相处势在必行。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四个“平等”。一是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身份的平等,缓解农民被歧视的现状;二是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就业的平等,拆除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门槛,设定最低工资额和最高工时制,提高农民的工资标准,杜绝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三是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教育的平等,改善乡村教育设施和机制,满足农村教育所必备的条件;四是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保障的平等,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及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当今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已经形成共识并达成了明确的战略思路:那就是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把“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充分互动加以解决。“城里人”要关心“乡下人”,城市要帮扶农村,工业要反哺农业,应当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来分析,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新阶段农业的问题需要工业参与解决,农村的问题需要城市参与解决,农民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劳动力转移来解决。
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中国小康不小康,关键一点就是看保障是否到位。目前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政府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地区差异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可通过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制度,从而减少和消除“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阶层的产生;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稳步推进城镇社保向农民覆盖,最终实现与城镇社保接轨;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与城镇低保水平的合理比例关系,以及稳步建立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只有政府帮助农村地区建立起与城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把土地从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中解放出来。
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差距的必由之路,我国势必要做到全面统筹来实现公平正义,保障更多国民的权利,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黄益雄
单位: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