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科技创新永无止境,那么如何牵好“牛鼻子”,下好“先手棋”,让科技创新更好地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让创新助飞“中国梦”,需要志气和信心。新中国一穷二白,白手起家,但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突破重围,克服各种困难和自然灾害,创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成为新中国科技创新的绝作,也成为最震撼世界的“中国品牌”,打断了当时美苏的核垄断地位,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更让中华民族成为耸立在世界东方,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基础。
让创新助飞“中国梦”,需要奉献与尊重。新中国第一代的科学工作者,是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一代,奉献了青春献子孙,终身致力于创新,工作、生活的艰苦没人知道,他们很多人的名字甚至都不为人知,一度被讥为“搞导弹的不如买茶蛋的”,但他们为了国家利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2000年,国家设置科学技术奖,从制度上确保了对科学工作者的尊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工作者的创新付出,这样,也更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形成一种风气,为创新而奉献,让创新在尊重中更出成果。
让创新助飞“中国梦”,需要责任与伟力。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就蕴涵于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必须依靠全民创新的支撑,形成创新的伟力。我们需要钱学森、于敏、袁隆平,需要更多的“科学之父”,更需要全民创的新精神,使人人担责任,人人可创新,人人能出彩,让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人人都成为国家创新的主人。
从文明古国,到现代化中国,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面对澎湃向前的世界潮流,只有更加努力地创新,让创新助力“中国梦”,我们的事业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黄益雄
单位: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