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文家茶“跟非遗大师一起制茶”活动中,来自全国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茶人们,带着不同的关注与疑问来到武夷山。
他们共同经历了120小时的寻茶制茶之旅,熬了两次夜,爬了四次山,流了无数汗,为的都是寻找到自己对于茶的答案。

那么,他们都找到了什么?
这篇文章,记录下了每一位参与者对于自己在活动中对其触动最深的点。他们贡献出了在这个点内自己私藏的照片,每一张,都寄托着自己对岩茶最真挚的表达。
企业家:刘小娟
这是一位爱茶之人,愿意为茶深入实地。
实际上在六大茶类中,对于岩茶,她并不是最“感冒”的,因为了解太少。通过这次制茶之旅,她期待能看到岩茶的美,以完成自己心中未补全的岩茶美。
在亲身体会制茶,以及一场场的茶会后,在刘小娟的心中,岩茶之美已默默绽放。

刘晓娟:“不得不说,我重新认识了岩茶,这个人工智慧与天韵结合的动人之物。那一晚,我们对冲盲品孝文家茶小品种水金龟和白鸡冠,优秀而迷人的香气,汤感,喉韵,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敬畏之感。它除去了生活中的浮躁,而且在孝文家茶层次变化的不断的冲击中,我也看到了孝文家茶对制茶的认真,每一个品种每一步都扎扎实实,不省约。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工作管理和生活中也有着莫大的启示。”
室内设计师:苏国强
做设计的人总都有一股文气,而他来到武夷山,正是因为茶文化与他有着“文”上的共鸣。
同时,他也期待制茶的过程中,那充满泥土气息而实实在在的工夫能感染到他,来一次“文武双全”的寻觅之程。
最终,作为设计师的苏国强还是把眼光落在了一个“美”字之上,无论品茶还是生活。

苏国强:“审美,是作为设计师必备的技能吧。而品茶,则需要去感知更大更宽阔的美。活动中,我们不仅提前审品了自己制作的茶,而且孝文家还慷慨的拿出多个稀有品种让我们来品鉴,岩茶之美内敛而又磅礴,给予了我许多创作的灵感,这才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篇武夷岩茶的科普文。然而它却记录下了在某方面比知识科普更为重要的信息——在与一片茶叶的深度接触中,一位爱茶之人,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感情。
或许,对一个茶山,一款茶每一个细节的真挚喜爱,才是对这泡茶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