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文 李隼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用镜头反映了中国少数地方小官巨贪、塌方式腐败的真实情况,腐败的背景和根源发人深省,让人深恶痛绝,“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彻底清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让官员们不能腐、不想腐,再一次警醒广大领导和干部,反腐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守住纪律底线,认真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绝不越雷池一步。我觉得,从《人民的名义》反面典型的教训看,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每个干部应当在在守住纪律底线上从严要求带头做好,管好自己做表率。
时刻警惕第一次。正明朝御史张瀚在任职初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讲了个乘轿见闻。他说昨天乘轿进城遇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起初轿夫择地而行,怕弄脏了新鞋,后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之中,把鞋弄脏了,便"不复顾惜"了。王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犯错误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是一些人走向成功的辉煌起点,也是一些人沉沦堕落的最大祸根。《人民的名义》剧情里一些干部犯错误,几乎都是由于不慎始,经过量的积累,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究竟其根源就是他们心存侥幸,自欺欺人,下不为例,就干这一次,不会出问题,最终变成了一个罪人。因此,干部要始终强化慎初意识,在守纪律和法纪上时刻保持警醒,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时,任何时候都手脚要干净,真正把好第一关、经受第一考。
常思贪欲之害。《人民的名义》里“一人不廉,全家不圆”就是深刻的教训。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有贪欲者往往越陷越深,最终把自己送入牢笼。领导干部要常思贪欲之害,时常清算人生政治帐、经济帐、名誉帐、家庭帐、亲情帐、自由帐、健康帐等“七笔帐”。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在清清的河水里,一只鱼儿看到带钩的诱饵,它虽一次次告诫自己这是“鸿门宴”,却忍受不了饥饿的煎熬,来回游了几圈,自己劝自己说:“少沾一点,不要紧的。”第一次,第二次,它都轻而易举地得手了,吃得也很香,胆子也随之大起来,胃口也越来越膨胀。终于,它忘记了当初所有的顾虑,一口将鱼饵咬下,被人钓出水面,在赴“刑场”的路上,鱼儿流着泪说:“只怪我太贪,控制不住欲望,忍不住诱惑,悔不该啊!”不断膨胀的欲望是这条鱼丧命的根源。贪官和贪财就是棺材,只能死路一条。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如果被欲望牵着走,成为欲望的奴隶,即使得到暂时的幸福,但过后也会身心疲惫,活得很累。只有时刻管住“欲望”之魔,不断提醒自己远离贪婪的欲望,才能安身立命。常思贪欲之害,党员干部就要时刻严以律己,不论你的职位多高,大而言之,你的言行举止都必须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小而言之,你的所作所为必须对家庭负责、对父母爱人小孩负责、对自己负责。在一定的规范约束下行动,不允许随心所欲,这是做人的天职。自律不能光放在嘴上,它是沉默中一步步不间断的跨越,它是意志力支撑下的行动。一个管不住自己欲望的人,怎能做一个有益于人的人。常思贪欲之害还要持久用功、一以贯之,避免一曝十寒,须日三省乎己、“时时勤拂拭”,如影随形成习惯,耐得住时日消磨,经得起岁月冲刷。更要坚持“全天候”,八小时以外不放松,注重小节、不留空白,抵挡万丈狂澜。
珍惜工作自由。有人曾说过,工作应该被看作是幸福的源泉,还是不幸的源泉,尚是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作为中铁党员干部,要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树立远大的理想,正视自己的能量,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把自己追求的目标融入中铁发展的实践中去,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才、社会有用之人。大道至简,有了工作,我们才有生存的基础、生活的来源,才能热爱生活。如果我们连一份工作都没有,还谈什么理想,什么价值,何来人生追求?每个人,只有珍惜自己现有的工作,才能释放出对工作的积极性,才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会全力以赴地去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从而追求更美好的人生。常言道,自由才能自在,自在才能自得其乐。被剥夺人身自由是身心痛苦的,是人的一生最痛苦的。有贪官在“忏悔录”中说:“两扇厚重的铁门,隔开了迥然相异的世界;一身灰色的囚服,分出了截然不同的你我。在高墙铁网中,尽管我也能仰望蓝天白云,倾听飞鸟欢唱,感受春意盎然,但我已失去了自由,我是多么渴望自由啊!在拥有自由的日子里我不知道珍惜,只有失去了自由,才体会到自由的珍贵。这是人生的悲剧。我要以我的悲剧告诉世人:珍惜美好的生活,掌握好手中的权力,把握住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要把我可悲的今天,变成你可怕的明天。有一句话叫“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确实是这样。党员干部只有珍惜现在拥有的自由,始终敬法畏法,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表率,就一定能在自由的天空下管好自己过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