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 > 正文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读《曾国藩传》有感
来源:       时间:2017/4/27 8:52:22     
儿时听人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时对所谓政商一无所知、懵懵懂懂;近代史课上,老师讲到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才真正了解曾公,但一知半解,不够深入,更别说丰满。 

/李隼

儿时听人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时对所谓政商一无所知、懵懵懂懂;近代史课上,老师讲到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才真正了解曾公,但一知半解,不够深入,更别说丰满。直到读了曾公家书,静心研读了曾公传,才深受启发,推崇备至。

不必说“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的心境,不必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的操守,单就毛泽东同志一句“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评价,足以证明他是“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而当我读完这本书,内心的感触不由翻腾起来。曾国藩作为那个时代的“成功人士”,他身上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值得我们反复研读?

第一,笃学、勤奋,持之以恒,又善于学以致用。曾国藩6岁入私塾,8岁通八股诵五经,14岁博周礼、阅史记,在长沙童子试中,成绩优异。这既有天资,更在于用功。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理政方面,他提出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主张严惩贪官污吏;在治军方面,他提出选将之道,诚为至要,积极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兴办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组建长江水师,用先进的装备武装军队;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著有《经史百家杂钞》,尤以《曾文正公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他的理念和主张,多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并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第二,“屡败屡战”,百折不挠,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作为一介书生,他本不具备武将的优势,但却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最终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铁军风范。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兵将士气不振,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曾公曾两次参加会试,两度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愈加努力。他从29岁起开始记日记,持之以恒,直到在直隶总督位上去世的前一天。

第三,选贤举能,出于公心,虚怀若谷。曾公认识到晚清的危机根源在于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因此,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他选人能真正做到选贤用能,作为人才只要确有特长,哪怕此人给他的印象不佳,甚至心存隔阂,他都不会以个人好恶决定取舍。所以,经他发现举荐的人才不可计数,大到总督、巡抚,小至到管带、营哨等,这些人为清王朝的稳固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成长与进步,他功不可没。曾公在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期间,曾与归其节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因厘金分配问题发生争执,虽然主要责任不在自己,事后曾国藩还是主动反省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失误。无论是向朝廷上呈的奏折报告,还是给同僚下属、亲友的信件,他都开诚布公、言辞实在,从无掩饰欺骗。
    “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放在当时特定的年代和背景中进行中肯的评价,我们学习一个历史人物要学会思考与取舍。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所言:近百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责骂者也不乏其人。如果单凭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就将其说成是刽子手,并将清王朝在天津教案事件处理上的不当,全部归罪于曾国藩,给其扣上一顶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实乃有失公允。

我们评价和学习一个历史人物,更重要在于站在客观的角度反思与反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立功、立德、立言”的曾国藩而言,个人和组织都有自己的学习点。以企业管理为例,曾氏历练出的领导力和识人用人之道,是打造出成功团队的系统方法,至今仍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窥见,打造一个成功的团队,发掘自我的价值,同时也帮助了团队同仁共同进步,是一条科学稳妥的道理。在这过程中,曾国藩表现出的那种特质也是如今企业管理中所缺乏的要素,即识人、用人、管人的本领。你是否有战略上的规划,是否会用高标准、严要求去执行这个规划?曾国藩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并不在于他天赋异禀,而在于他有着极为强烈的达成目标的意愿,并具备极为强大的执行力,在这个过程中,还恪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此种秉性恰恰是我们今天所匮乏的。

责任编辑:小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