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读+周刊》发表了《大秦帝国》小说作者孙皓辉的专访文章:《秦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阳刚和创造精神》(下简称《阳刚和创造》)。认真拜读后,文中有些观点不敢苟同,谨以一孔之见就教于作者及国内春秋史研究专家。
一、秦国争胜不仅仅是文明的胜利
我很赞同秦国所处时代是中国历史朝阳阶段、康熙雍正王朝处于落霞阶段的说法,但并不认同两个时代的主要区别,一个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的阳刚和创造精神”、一个“不可避免地带有阴谋和阴柔色彩”。
秦国扫六合的秘诀在哪?商鞅的“耕战理论”、徕民政策当然是基础,但导致六国迅速瓦解、或说秦国人屡试不爽的一把利器,则是它的美人计和反间计。战国末期,秦国把从六国掠夺来的金子源源不断地运往六国,到处施行反间计,赵国连废廉颇、李牧导致亡国就是经典的例子。楚国在楚怀王时期迅速走向衰落的每一步,不都是秦国人屡施妙计、屡屡得逞的结果吗?所以我以为,秦王扫六合的秘诀,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秦国人在搞阴谋诡计方面更胜一筹。
二、秦扫六合的战争中发生了很多伤亡
《阳刚和创造》文中说:秦帝国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实行的是“取消歼灭战,坚持击溃战”的总政策,是以“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的方式、以战争统一中国的典范”。这听起来美妙,可惜却与事实不符: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率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大胜韩、魏二国,俘虏魏将公孙喜,斩敌24万;长平之战,白起更是令人发指地坑杀赵国45万降卒,仅将240名年幼士兵放归赵国,这怎能说是“最大限度减少伤亡方式的典范”?
战争就是杀戮,尤其以火倂为特征的统一战争;是战争就难免无所不用其极,文学作品让不让表现是一回事,存不存在是另一回事。撇开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不谈,以新中国建立之前的“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为例,如果不是辽沈、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以牺牲近18万人的代价歼灭约103万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又怎么可能有平津之战中北平的和平解放?秦国统一战争后期的摧枯拉朽,当然也必须以大量消灭六国有生力量为前提,秦始皇固然不一定非是暴君,但总不至于比今人更仁慈吧?
秦国之前的周天子时代,中国已经是大一统国家,秦始皇只是把天子称呼改换成皇帝而已。先秦的兼并战争打了几百年,而秦国实现大一统的时间不过十几年。因为焚书坑儒,所以基本上没留下什么文字记载的东西,一堆云梦睡虎地秦简,竟然是研究秦帝国最有学术价值的文物之一,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秦王扫六合的野蛮,譬如对历史典籍的毁灭,并不比近代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逊色多少。
三、不能以机械的眼光看待历史
所谓文艺作品的“阴谋化”,我以为最主要还是编导要靠云波诡谲的斗智斗勇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观众,这与创作者把政治文明的基本面理解为阴谋论和卑劣性并不搭界。《雍正王朝》当年在央视播出时万人空巷,据说大街上小偷也少了许多。编剧刘和平“事件接事件、每集有悬念”的创作思路,值得今天所有创作者借鉴。这部剧我看过好几遍,至今仍觉得回味无穷,即便是惊心动魄的夺嫡之争,我也没觉得作者将政治文明的基本面理解为阴谋论和卑劣性,难道是我的政治敏感度太低么?
我以为所谓陈腐的历史观,恰恰是以机械的政治眼光去看待历史。其实,人性才是文学作品最应深度挖掘和表现的主题。无论古代和近代,东方和西方,色欲、贪婪、嫉恨、自负、傲慢、多疑、偏执、虚荣、张狂、报复——正是这些人性的弱点导演了一出又一出人间悲喜剧。这就像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在《金融狂潮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Euphoria)一书中说的:“促使金融狂热反复重现的情况表明,在其运作方法上,从1636─1637年郁金香狂热以来的数百年间,并没有任何改变。无论是个人或机关,都在成为因财富的增加而获得极大满足感的俘虏,而这些都是由于过分迷信于自己具有卓越洞察力的幻想导致的。”为什么每一次股市崩溃前夜那么多人不能全身而退?除了以人性的贪婪、自信、侥幸来解释,难道还有任何别的原因吗?
四、幸好《大秦帝国》不是教科书
在西汉刘邦称帝之前,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无愧于“中华文明源头上最有创造力、最有生命力”的时期。如果把处在“轴心时代”的这一时期改称为“秦时期”,也不是不可以,但大多数先秦史专家可能不会同意。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或说“文明的多元化”无出其右。秦灭六国实现大一统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和容纳了战国时代的多元文明;但就发展趋势而言,秦王朝不是在容留、保持而是在迅速收窄这种多元,这是由统一的封建专制体制决定的,不以哪位君主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秦王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贡献无与伦比,但就社会生产方式而言,并未发生时代性的转折。秦国的胜利,一方面固然是商鞅变法确立的先进的生产方式的胜利,同时明君的因素也不容否认。从秦惠文王、昭襄王到秦始皇,连续几代明君的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才迎来了大秦帝国的一统江山。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宋太祖乃至成吉思汗,明君决定论是专制体制下的怪胎,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秦始皇一死,大秦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
因为对著者创作毅力的敬佩,我买了一套《大秦帝国》;因为对11卷本504万字的鸿篇巨制望而生畏,至今我尚未展开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如果小说果如著者所说,史实成分占情节的70%,那就应该不可能与《阳刚和创造》所表述的观点存在如此之大的偏差。因为,反映先秦历史的典籍就那么多,作者不可能另辟蹊径啊。
顺便说一下,由秦国人来写大秦帝国之崛起,就跟楚国人写楚庄王称霸一样,难免会有地域情怀的偏爱,此也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所以大家都不必太较真,非要将其拔到一定的政治高度,把它当作历史教科书来读。《大秦帝国》的热播,说明它是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仅此而已。历史剧哪能没有戏说?芈八子在正史中的文字记载不过寥寥三两则而已,不是也演绎成了80集的《芈月传》么?(本文部分内容在《长江日报》2017年3月14日《读+周刊》发表,题目为《秦王扫六合远没有那么温文尔雅》)(万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