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导人“文化自信”的核心纲领指导下,为贯彻中央“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精神,在2016年年末,重庆市渝北区,在辖区内全面推行《戏曲进校园》活动。因其模式和内容的多方面创新,此次《戏曲进校园》活动成为了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文化服务标杆。

活动被新华网、中国文明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引入民企承办,创新资源整合方式
在2015年年底,重庆市就提出将依托“四个创新”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其中,创新资源整合方式就是重要一环。此次《戏曲进校园》引入专业民营企业——重庆新之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承办,这是开先河的。但也正因如此,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合计99场演出,才能得以圆满完成。新之城公司的人力资源和执行能力,为活动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创新内容输出方式
2016年4月6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就提出,2016年将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但传统文化始终和如今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存在距离的,如果只是“填鸭式”的强行灌输,非但不能起到“弘扬”的作用,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反感。

新之城将传统戏曲与流行歌舞结合打造的创新节目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渝北区宣传部领导的建议之下,经过新之城工作的精心策划和编排,这次《戏曲进校园》的每一场演出既有对经典的致敬和传承,又结合了时下的流行文化,并突出了参与感和互动性。每一场演出,学生们跟随演员一起走台步、亮相、秀兰花指……在玩乐中形成了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各地“两会”上,“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是一大热点关键词。各地代表也都提出了不少优秀建议,其中“渗透”和“规模化”成为了大家一致认同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要素。
在民众的通常认知中,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和自己的生活是有距离感的,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因此,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时候,应避免高举高打、只做表面工作。而应该完全地和基层接轨,真正渗透到民众生活中。此次《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深入每一个校园,而且新之城公司还根据每个学校的规模、学生的年龄层进行不同的定制化设计。如观众200人以下的学校采取小分队演出与专家授课相结合;200—500人的学校演出经典折子戏;500人以上的学校演出优秀剧目组合。

除了深度的渗透,公共文化服务还应该形成规模。如果只是单一点上的行为(如之前部分地方个别学校在“开学第一课”融合传统文化体验),则是形式大于实质,难以形成整体效应。而这次《戏曲进校园》活动,重庆市渝北区专门召开“戏曲进校园”专题会议,印发《渝北区“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将《戏曲进校园》活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活动覆盖全区99所中小学。如此规模化,已经走到全国前列。渝北区委宣传部杨副部长表示:中央文明委已知悉此事,并予以高度关注。

2017年,还将保持继续创新
新的一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还将在重庆市渝北区继续执行,同时其他区县也在筹备相关工作,可能复制这一模式。
作为活动承办方,重庆新之城公司表示,虽然去年的活动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对于他们来说,创新是一件持续的工作。今年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内容上,新之城初步计划抛却独立剧目的演出方式。而是发掘一些有意思的、符合学生人群兴趣的故事,然后编写成剧本,将戏曲节目贯串其中,形成一台用传统戏曲表现的舞台剧节目。
关于重庆新之城
重庆新之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5000万。主要涉足五个文化相关业务板块,包括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金融、演艺影视,以及文化相关的产业融合发展。公司旗下新之城艺术团具备歌舞、戏曲、器乐演奏、杂技魔术等全方位的综合演艺能力,曾参与运营重庆大礼堂驻场演出“大美重庆三千年”项目,并多次承担“渝州大舞台”、“观音桥之声”、“戏曲进校园”等品牌的政府公众文化服务演出。目前,重庆新之城公司还正在与重庆市文化委、渝北区委、区政府以及重庆市非遗中心共同推进重庆十三五规划重点大型文化综合项目:“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项目预计总投资28.9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重庆乃至整个中国西部的文化旅游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