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一鸣
对于“测控系统”,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对于油田生产来说,它却是联合站、注入站、注水站等各类站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简单来说,有了测控系统,岗位员工通过点击电脑屏幕,就能实时掌握设备状态、控制生产设备运转等功能,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的“秘密武器”。
作为油田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采油厂,自上世纪90年代起,采油一厂各类站所基本实现自动化,而测控系统全部来自企业外部开发商。
近年来,测控系统通讯方式不一、软件类型多样、售后维修困难等矛盾凸显,危及油田生产的安全平稳运行,从而引发了一厂人的高度关注与深度思考。
2014年12月,采油一厂成功自主研发测试系统,破除了核心技术壁垒,填补了中石油技术空白。
2015年11月,一厂人趁热打铁,成立了中石油首家仿真检测实验室。
一年来,依托自主研发的过程自动化信号仿真设备和测控系统在线综合测试仪,他们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站所测控系统67套和仿真系统8套,一次投产成功率达100%。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属于采油一厂“智造”。
突破,从厂商制造到一厂“智造”
2014年9月,基于第四油矿三元417污水站的投产需求,采油一厂在仪表维修大队“招贤纳才”,专门成立5人项目组,首次集中科研力量,展开测控系统的自主攻关,保证三元417污水站按时投产。此时,距离投产日期仅剩3个多月。

“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真是心里没底儿,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到不能辜负了领导的信任。”采油一厂仪表大队仿真检测实验室主任王达说。
时任项目组成员的王达之所以心里没底,源于这个项目难度空前。
首先,控制点多。作为油田最大的单体站,该项目设计共有1243个控制点,数量庞大。
其次,工艺流程复杂,包含了三元污水序批处理、气水联合反冲洗、多罐连续反冲洗等多道程序,没有现成的 经验可以借鉴。
最让人头疼的是,三元417污水站的设计要求全部采用AB品牌编程控制器,而这一品牌,此前,他们从未接触过。

“打个比方,我们的任务难度就像我是说中文的,但是却要在3个月内翻译一本英文著作。”仿真检测实验室工程师贺明庆说。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要爬过这座山,首先要从基础做起。那段时间,他们跑书店、泡论坛,上官网,收集整理“少的可怜”的资料。1个月后,他们硬是将AB品牌编程控制器200多页的英文说明书“啃”了下来。
掌握了基础资料后,他们从最简单的指令编起,实时器、计数器……依靠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他们一头扎进了程序编写中。
6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最终换来回报。2014年12月,三元417污水站顺利完成后期调试工作,标志着采油一厂测控技术实现了“0”突破。该测控系统的成功研发,不仅填补了油企自主研发、应用的空白,而且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降本增效之路,仅开发系统一项,每年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300多万元。
攀登,从“人说”到“让数据说”
将测试系统研发往简单里说,无非就是两部分——程序设计和现场调试。但实际情况却绝没有那么简单,每一项工作都包罗万象,细枝末节的问题层出不穷。
2015年,采油一厂制定了“旧站五年改造计划”,计划从2015年开始,按照“小步快走、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对全厂220座旧站测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预计到2020年实现自主研发测控系统的全面覆盖。
“旧站改造计划提出后,我们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改造任务量这么大,保证平稳安全是最大的问题”。王达说。
“测试系统具有不可逆的特性,运行中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可想象。为了不打‘雾里看花 ’之仗,让问题‘无处藏身’,就必须占领仿真检测这个‘山头’。” 油田测控系统专家、采油一厂仪表大队大队长介绍道。
仿真,就是模拟,依靠计算机,可以虚拟油田站库各种实体设备的数学模型,如罐、泵、阀、电气柜等设备设施,从而模拟油田各类站库的运行,规避在真实系统实验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为油田生产保驾护航。
基于多重考量,2015年,采油一厂成立了中石油首家仿真检测实验室。通过应用仿真技术和设备,技术人员在实验室里就能完成新研发的测控系统的调试工作,排除所有不适合现场条件的错误,将“安全、准确、平稳”等不可见的技术指标变成了直观可见的量化数据、对比图表和书面鉴定报告,实现了从让“人说”到“让数据说话”的攀登,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更为令人欣喜的是,仿真检测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模拟检测一座包含500个控制点的站库测控系统市场价格约8万元为例,仿真检测实验室每年能够完成类似站库50座,保守估计可以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万元。同时,在经过室内检测后,大大缩短了现场调试时间,实现早投产、早拿油,创造了无法估计的间接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依托仿真实验室,他们共设计仿真系统8套,检测控制点4000多个,通过检测的测控系统一次投产成功率达100%。
寻味,那些石油人的精神基因
当历史的镜头在时间隧道中倒回,当镜头定格在仿真检测实验室的团队里,去检阅其间的每个个体,在各自的精神高度里,显著地具有一种共性:为油奉献,保障采油一厂测控系统安全、平稳、准确运行。
正是这石油人的精神基因,帮助一厂找到了开启“智造”时代的“金”钥匙。
作为三元417污水站项目负责人期间,凌晨二、三点,王达常常在噩梦中惊醒,其实他并不是梦到了多么可怕的场景,他的梦里,只是“0”、“1”的计算机符号,每次惊醒后,他总是投入到程序编写中。
工程师蔡华为了研发测控系统推迟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蜜月旅行,第一次看到孩子的笑……蔡华说:“真的一点也没夸张,每天都过得太快了,恨不得再多出几个小时让我们工作。”
“人常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我喜欢把我们的团队称为动车,不仅要靠车头,每节车厢都要有动力。”王达喜欢这样比喻他的团队。
2015年12月,三元417污水站进入了系统调试阶段。在无取暖设备、无配套设施的站内,两名“80后”蔡晓琳、徐冰溪为了不上厕所,连续一周不喝水。中午,他们常常是方便面果腹,而这两名女孩每次加热水只放三分之一。
王达还说:“自从这仿真检测实验室成立以来,每座站对于测控系统研发人员的含义更深了,设计一座站都如同孕育一个孩子,孕育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无数内涵,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