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产业观察 > 产业观察 > 正文
深度透视借贷宝:成长之痛
来源:       时间:2016/11/4 15:36:03     
《大众理财顾问》杂志11月刊登载了深度专题报道《深度透视借贷宝:成长之痛》,对借贷宝这家极速成长并始终处在风口浪尖的社交金融平台,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微商圈在社交网络中拥有地下河一般的强大传播渠道,“借 ... 

《大众理财顾问》杂志11月刊登载了深度专题报道《深度透视借贷宝:成长之痛》,对借贷宝这家极速成长并始终处在风口浪尖的社交金融平台,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

 

微商圈在社交网络中拥有地下河一般的强大传播渠道,“借贷宝是传销”的流言,借由人们的对“天上掉馅饼”的警惕心理被广泛传播。借贷宝的张扬和赤裸,让自己遭遇背后一击。

“很多人以为平台上有所谓的女大学生‘裸照’,进来围观,结果发现什么也没有,大失所望。”互联网平台的责任一直是共享经济时代广泛争议的话题,借贷宝把它延伸到了金融领域。

相对传统金融机构,乃至正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疆拓土的所有同行、对手,借贷宝最大的突破就是允许人们自由借贷——借款自定义、出借自负责——这实际是对所有用户进行了一次金融民主化的“技术赋权”。

民间借贷本就藏污纳垢,借贷宝妄图以一己之力通过互联网将其标准化、规范化、阳光化,这个过程势必是吃力又沾惹一身浑水。政策上一句“风险自担”并不能解决平台的逾期问题,与各种失信者的斗争可能是网贷平台最艰巨的任务,因为其中有些人可能来自社会的最阴暗处。

以下为全文:

 

研究生毕业至今,李蜜蜜已经在北京打拼了5个年头。她决定在北京买一套二手房,安家立业。但是刨除贷款,首付还缺十几万。李蜜蜜跟几个要好的朋友求助,但是得到的答复大多有点暧昧。

李蜜蜜鄙夷用友情来“要挟”他人。为了不让朋友产生任何吃亏的感觉,李蜜蜜推荐他们使用借贷宝,与自己达成一个线上借贷协议,而且主动给出5%的年化利息——这比他们把钱放在银行或者余额宝更划算。

成功说服朋友使用这个新兴的网络借贷工具支援自己的买房大计,李蜜蜜仍费了一番口舌,“因为大家从媒体上得到的第一印象是‘P2P不靠谱’。甚至有人问,‘万一这平台倒闭,我们的借贷合同还有效吗’这样的问题。”

这反映了借贷宝当前面临的窘状:尽管自始至终它就是一个与传统P2P完全迥异的存在,却仍然免不了受到嘈杂的行业环境所累;超前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轻松的赚钱机会、铺天盖地的营销推广、似是而非的传销流言、惊人的融资数额、低俗的“裸条”照片、备受争议的催收费,交织在一起,更加营造了与外界的隔阂和距离。

上线一周年之际,借贷宝对外透露,平台注册用户已达1.28亿,累计撮合交易额800亿,估值600亿元——这些成绩已然让它登上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梯队,甚至与小米、滴滴等新巨头同处中国互联网独角兽公司榜单前列。更有传言,微信和阿里都决定战略入股借贷宝,但其战略投资部门的研究报告和估值始终跟不上借贷宝的发展速度。

一边是天高海阔,大有可为;一边仿佛又是深渊在侧,危机事件屡屡出现。极速成长的借贷宝为何身处这样的境地?背后牵扯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利益?借贷宝的是否有机会和能力跨越迷障,实现野心?这些都已经成为行业注目的话题。笔者试图拨开迷雾,重现借贷宝的真相。

 

流言和官司

6月初,借贷宝赢了一场舆论官司。

一位网名叫“柴公子”的网络人士被法院认定“侵犯借贷宝名誉权之事实成立”,被判决向借贷宝运营方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这场官司发端于的一篇网文,《借贷宝:又一披着金融幌子的传销公司,提醒微商朋友切勿加入》,撰写者“柴公子”正是微商圈的大V人物。该文不断改头换面,广泛流传。“传销”流言,犹如梦魇,猛力捆缚初生的借贷宝。

借贷宝主打熟人间借贷,这是社交与金融交汇的领域,且“强关系”社交是整个模式顺畅运转的重要土壤。但是,就像支付宝始终做不好社交一样,以科技金融为内核的借贷宝要想凭空建立起规模庞大的熟人网络生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去年8月8日,借贷宝正式上线便马上开展“拉好友注册送现金”的活动,并且二度邀请好友也可获得现金奖励。这一方式极为罕见,且具有相当诱惑力,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病毒式营销,强行将用户现实中的熟人社交关系拉到线上来。网络一度传言,借贷宝砸下20个亿用于用户推广补贴,可见其对强关系社交的渴求。

“从0到1的阶段实在太难了,因为社交产品必须保证快速上量,早期用户过于稀疏,我们唯一的指标就是把用户快速拉到一定的量。”借贷宝副总裁翁晓奇在一次媒体采访中透露出其中的不得已之处。如果用户达不到一个量级,很多用户就只能处于失去连接的孤岛状态,借贷关系不可能建立——没有朋友能够看到他们的借款需求,他们也看不到其他人的借款标的。

撒钱,可能是借贷宝不得不去走的一步大棋。

借贷宝的营销活动以“抢钱”为噱头,吸引无数网络营销散兵蜂拥而入,参与到借贷宝APP的线上推广。被狂欢氛围包裹的借贷宝没有意识到,如此黑洞般的人力资源吸引,已经动到了别人的蛋糕。

微商圈在社交网络中拥有地下河一般的强大传播渠道,“借贷宝是传销”的流言,借由人们的对“天上掉馅饼”的警惕心理被广泛传播。借贷宝的张扬和赤裸,让自己遭遇背后一击,以致现在还没完全驱赶掉“传销”“骗局”的嗡嗡杂音。

借贷宝似乎还没空去梳洗自己的羽毛,它这一年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贪婪地吸纳新用户。不负苦心,借贷宝果然“平地起高楼”搭建起一个过亿规模的社交网络,这个成绩足以与当年微信、微博的创世元年比肩,也算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不小的壮举。

 

桃色“裸条”

很快,“裸条”一石激起了千层浪,让借贷宝屡屡登上社会新闻版面。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事件曝光后的一段时间,借贷宝的自然注册量反而出现一个小高峰。

“很多人以为平台上有所谓的女大学生‘裸照’,进来围观,结果发现什么也没有,大失所望。”一位借贷宝内部人士透露。

面对沸沸扬扬的“裸条”绯闻,借贷宝方面发布公告称,这是“少数用户绕过平台规则的限制和监督,通过QQ、短信、微信等社交工具私下协议,达成违规交易,从而造成相关用户遭受利益损失,也对借贷宝平台的健康运营造成严重干扰。”网络舆论大部分也都在嘲讽和谴责那些“为了钱不顾一切,放弃自我”的大学生,以及将他们引入歧途的放贷者。

媒体曝光的案例几乎都显示,押裸照的借款人要么在现实中已经借遍了亲朋好友,无人再敢向其借钱,要么是借钱目的太不光彩(比如打胎),不愿向任何熟人启齿,或者兼而有之。

一个自杀未遂的女性借款者就对电视台记者称,“欠债太多,没办法,那时候就认为谁借给我钱谁就是好人。”于是,长久以来活跃在灰色地带的职业放贷人就成为他们唯一能够抓住的稻草。而这样链接太容易达成了,平时的街头巷尾、校园周边、微信朋友圈、QQ借贷群里经常可以见到类似“无担保、无抵押,当日放款”的小广告,少则可借几百元,多则上万元。

为了快速获得借款,一些人选择以身犯险,在借贷群里求助职业放贷人(甚至是不法分子),他们有的向出借人缴纳所谓“押金”“前期”,有的女性借款者甚至不惜押出裸照,把基于社交的信用贷款变成抵押贷款。而他们唯一能够抵押的就是自己的隐私和尊严。

《中国经济周刊》的调查称,“相比较借贷宝,QQ、微信借贷群里的借款相对更为快捷和方便,群里几乎时刻都有借款、放贷的信息发布,放款速度更加快捷。”那些职业放贷人(通常是高利贷)之所十分主动地把求助者拉到借贷宝平台去完成交易,看重的就是可以在线上达成一个合法的借贷合同,这样起码能确保自己国家规定范围之内的那部分利率(24%)有效,而且还有一定的免费催收服务。

不难看出,“裸条”借贷已经完全偏离了借贷宝试图构建的社交金融场景。社交金融是严重依赖于用户实际生活中的人脉资源的,先有人际关系,后有借贷行为。但总有些社会边缘人群在一定阶段偏偏处于人脉断绝的状态——他们实际是社交金融自然边界之外的人群,一旦不惜代价去击碎这个边界,“裸条” 这样的极端案例就出现了。

借贷宝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在绝大多数案例中它都不是交易的“第一现场”,也很难说是信息撮合者,实质更像是一个便利的借贷合同生成器。尽管责任有限,但既然牵扯进去就不是毫无关系。

有网贷行业专家表示,放款人和借款人自身要承担主要责任,借贷宝的疏漏,就是对借款、出借双方的审核和把控做得不太到位。

但借贷宝的无奈之处在于,它是无差别面向数亿人群的借贷工具,最重要的义务是对用户个人身份信息的审核、验证。传统金融中的“尽调”对于互联网信息平台来说不仅不经济,实际也很难有效甄别“不合格”用户。这就意味着,用户失范行为的个案可能会永远存在,并且无法实时监测。

如同网约车平台上出现女乘客被司机猥亵,电商平台上有卖家出售假货,相亲、交友网站上有人从事性交易,在网络平台出现之前,此类事情早已存在,而且量级不小。很难说是平台助长了这些行为的发生,而且很可能相反,正因为有了滴滴打车和淘宝,黑车司机猥亵女乘客以及小商贩卖假货,相对来说变得不那么容易,而且追溯和惩处起来更便捷。同样,民间借贷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因为互联网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从数量上变少,但却因为平台的品牌曝光有新闻的聚合和放大作用,反而成为媒体舆论关注、挞伐的对象。

互联网平台的责任一直是共享经济时代广泛争议的话题,借贷宝把它延伸到了金融领域。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就指出,“互联网平台的责任和真正交易双方的责任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法律上给平台的责任倾向于轻一点,使得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这也是美国互联网搞得好的一个原因。中国互联网学习的美国,但是法律不排除会往大陆法系靠拢。”

借贷宝解决了民间借贷中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在这个层面,社会和监管层的宽容度是一个关键,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借贷宝这样的纯信息中介都将面临这样的处境。

 

借钱太容易了

相对传统金融机构,乃至正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疆拓土的所有同行、对手,借贷宝最大的突破就是允许人们自由借贷——借款自定义、出借自负责——这实际是对所有用户进行了一次金融民主化的“技术赋权”。这不仅加快了资金在市场中的流动的速度,也使得一些不成熟用户在内外部市场的水压中被残酷淘汰。

据了解,借贷宝上很多资深玩家,利用广阔的人脉和良好的信用背景,能够轻松借到几十万元。比如在一则案例中,北京一位经营度假酒店的小企业主一天就在借贷宝完成了30万元的单笔借款。绝大多数理财端用户,则成为他们的涓涓源头水。不同层次的人,借助熟人社交网络,在极为便捷的“借款”“出借”“赚利差”操作下,迅速实现资金流通。

尤其是“赚利差”功能,让原本只能通过一度人脉完成的借款,可以通过熟人担保延伸到更广的范围。需求的匹配更加充分了,场景也更加高频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市场内资金的流通速度。

相对于传统的民间借贷、银行机构借贷,借钱变得容易多了。

借贷宝瞄准目标的应当是广泛存在的线下民间借贷行为,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5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8.10万亿元,这个市场确实足够大。目前被借贷宝蚕食掉的只是这块大蛋糕中极小的一块,而内外部市场的压力差已经显现。

据观察,借贷宝借款标的年化利率平均在10%-16%左右,在这个区间也最容易达成交易。相较于其他网贷平台,这是很高的利率了。但是由于借贷宝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点对点的直接交易,利息能够从借款人一对一地支付给出借人,中间不存在平台截留,借款人的融资成本较其他平台实际是更低的。

花旗银行今年8月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前中国企业民间借贷利率介于18%-20%。而实际上,广泛存在于统计口径之外的“非正规金融”渠道的利息可能更高。《人民日报》近期的一篇报道指出,当前民间拆借利息较高,“最低2分利,3分很普遍”(月息)。

这样一来,借贷宝平台与外部的“非正规金融”市场就自然形成了一道落差很大的峡口,少数精明人充当起二者之间的“资本掮客”“二道贩子”,在平台借钱之后以更高的利率向外部市场放款。整个过程无疑拉长了资金链条并加大个人进行风险控制的难度。媒体报道中的好几个案例就涉及到在这种商机中翻船的“二道贩子”。

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强烈理财投资偏好的用户,借贷宝上的借款标的通常远高于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大众投资产品利率,在这样的机会面前,人们很难经得住诱惑。双重利率水压,驱动着小白用户手中的钱快速流向“大户”以及外部的资金需求方。这本是社会闲散资金配置的正常过程,但如果用户风险意识太弱、无视平台“不熟不借”规则,手中的钱就有可能在高利率的引诱下肉包子打狗。把钱借给未经评估的陌生人,实质和在大街上撒钱相差无几,只是比后者多了一份电子凭证。从屡屡见诸报端的新闻看,大多数所谓的“被坑”事件都是如此形成,其中多少有人性贪婪、盲目的因素。

撇开用户风险教育这种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环节,借贷宝或许还应该从产品设计上考虑,怎样平衡资金需求的匹配效率与资金流速过快带来的局部风险。譬如,以帮朋友借钱为初衷的“赚利差”功能就可以适当调整。

当然,要想让资金流通长期平稳、可控,根本上还需要继续吸纳用户,尤其是吸纳优质的“资产端”用户来借贷,唯有这样才能拉低社会融资的整体成本,平衡内外部市场的水压。虽然暂无权威数据支撑,但网贷金融的活跃对于传统民间借贷利率的下拉作用已经不可忽视。《辽宁日报》的一篇报道就关注到,网贷机构的活跃将沈阳当地的传统小贷业务形成冲击,并迫使民间借贷利率从月息1.8降到了1.3。

 

与失信者的战争

8月24日,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三条第二款明确:借贷双方将遵循“责任自负、风险自担”的原则;而中介机构则承担客观、真实、全面、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的责任,但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

新规给网贷机构十多条紧箍咒,市场一片肃杀,仿佛到了存亡之秋,但这对原本就特立独行的借贷宝而言,反而是正中下怀。借贷宝一开始就主张用户“自风控”“自负责”,不为借款人提供任何增信和担保,仿佛具有政策预见性。

CEO王璐在借贷宝一周年致用户的公开信中称,未来的借贷宝“是一个透明、合规、阳光的交易和征信平台,可以规范传统线下的借贷交易行为,也可以规范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行为,从而可以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推动建立全社会的诚信秩序和信用体系。”

但民间借贷本就藏污纳垢,借贷宝妄图以一己之力通过互联网将其标准化、规范化、阳光化,这个过程势必是吃力又沾惹一身浑水。政策上一句“风险自担”并不能解决平台的逾期问题,与各种失信者的斗争可能是网贷平台最艰巨的任务,因为其中有些人可能来自社会的最阴暗处。

放弃尊严和未来的“裸条”借贷者,资金链断裂的职业放贷人,借一笔钱就跑路的骗子……民间借贷中千奇百怪的纠纷已经映射到借贷宝上。

一位律师曾向笔者分享其接触过的一则借贷宝债务纠纷案例:某证券公司年薪百万的保代,陷入赌博深渊,欠下巨债,其在借贷宝上前后跟朋友借入几百万元偿还赌债,并且还利用亲友的账号,筹集大额资金,最后有200多万无法偿还。最终其被警方以诈骗罪名逮捕。

可并不是所有逾期者都能够得到这样的强制力惩处,更多的案例处于人情、法理、利益的多重纠葛、拉锯之中。

如今,借贷宝征收的“逾期管理费”(催收费)就成了一些违约者纠缠的焦点,乃至有人声称:是逾期管理费太高,“挡住”了他们的还款之路。逾期者不断通过媒体表达这样的观点,试图使自己的还款数额得到减免,甚至不排除希望“弄垮”平台,免缴债务。

那么,借贷宝用于催收支出的逾期管理费到底该不该收?该收多少?

1937年,科斯在他的天才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成为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后来的杨小凯

责任编辑:小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