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内农业巨头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作为中国最大的农牧企业之一,新希望集团在对内稳步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更不断扩展自己的国际化版图。集团旗下的新希望乳业作为战略“鲜”行者,也为国内乳企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资本密集型的农牧行业,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面临着巨大挑战。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关税的防火墙作用受到削弱、 进口对国内农业产业影响加深……农牧企业想要保持自身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资源必不可少。作为整个农牧产业中附加值最高,产业链最长的乳品行业,无疑是农牧企业出海布局的重要突破口。
乳业板块或成出海破局者
乳业研究员宋亮认为,从欧美农业发展历史来看,各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是以奶业发展为核心的。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民族乳企已经成为出海排头兵,国际投资和合作版图囊括了全球主要乳业生产基地,从单一的奶源贸易,升级到多层面、深层次的合作,覆盖生产、加工、科研、品牌等领域。不仅实现了与国际品质一体同源,更引进了国际乳业先进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实现了战略资源的全球配置。
作为全国农牧行业领军人,新希望集团也是首批尝试出海战略的中国企业。目前新希望集团已经在海外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投建工厂40余家,并且在不断尝试全新的海外合作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希望乳业也成为了国内乳企出海战略的典型代表。
新希望乳业的国际化之路
对于新希望集团的国际化之路,董事长刘永好曾经这样描述:围绕牛、羊、奶、鱼虾等高端动物蛋白产业链进行的国际化投资和并购,并逐步将新希望集团打造为高端蛋白供应领域的整合者和领导者。而专注乳业区块的新希望乳业则在这一战略目标中“鲜”行一步,将乳业国际化的步伐从对外投资建厂,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整体产业链上。
早在去年5月,新希望乳业就已经与新西兰皇家农科院达成战略联盟,由单纯的资源合作升级到乳品的研发全球化;当年7月,新希望乳业作为最大股东成立了“澳大利亚鲜奶控股有限公司”,以养殖产业为基础,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投资,掌控国际一手资源;2016年初,新希望乳业宣布与澳亚(中国)牧场等全球四大知名跨国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形成国际化的产业链上游战略联盟阵营。
在“打造中国鲜奶第一品牌”的品牌战略下,新希望乳业通过海外的系列布局动作,已逐渐形成“上游—加工—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国际化布局。可以说,新希望集团向着高端蛋白供应领域整合者和领导者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全球化背后,供给侧改革应对挑战升级
快速的全球化为民族乳企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有伴随而来而国际化竞争。针对这一情况,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提到,面对当前乳业市场的国际化竞争,首先要恢复国人对民族乳业的信心。“提升牛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抓三件事”之一。
在当前价格、原料、技术和标准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民族乳企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内部产业转型升级,为“出海”战略提供核心动力?作为出海排头兵的新希望乳业作出了回答。
早在5年前,新希望乳业就以国际化的视野敏锐意识到,乳品供给侧需求正在改变,消费者们从追求“喝奶”转变为“喝好奶”。为此,公司提前展开了以低温奶为主的差异化布局。近年来,新希望乳业通过并购、合作、联姻方式,形成了全国性的乳企联合体。在这一“鲜联盟”基础上,公司开始在全国大力推进“鲜战略”——将牧场、工厂及市场控制在城市150公里的“鲜半径”内,并建设全冷链保障体系,确保“从牧场到餐桌”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实现新鲜产业链的构建,让消费者每天都能喝到优质鲜奶。
这一决策最终得到了市场的验证——近年来在国内乳品市场低迷的形势下,低温巴氏鲜奶的增速是整体乳业的4倍,而有数据显示,坚持“鲜战略”的新希望乳业近期每年保持30%-40%的增速,在行业内名列前茅。
全产业链深度国际化合作,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新希望乳业的内外布局正是新希望集团转型跨国现代农业集团过程的一个缩影。新希望乳业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农牧企业揭示了具有更多可能性的国际化发展之路。目前新希望的海外业务在集团的占比已经达到10%左右,预计未来海外业务营收占比将达到50%。按照当前国际化布局的效率,有财经报道指出,未来30年内将有望再造一个年收入规模近千亿的新希望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