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去产能”作为今年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在中国早已成为“进行时”,各个行业都在通过缩减产能进行资源和要素重新优化配置。而竞争激烈的乳品行业目前正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产能过剩问题,加之目前国内乳品政策收紧、新进入者低价策略等因素,行业洗牌更加严酷。2015年以来,部分乳企甚至因“去产能”、“去库存”而抛售工厂,大打价格战,在行业内引起热议。


但在这样一片“唱衰”声中,新希望乳业却逆势而行,先后在四川郫县、河北保定满城斥资近10亿扩建新工厂——6月24日新希望乳业河北新厂正式举行了竣工仪式。作为新希望乳业在北方的重要生产基地,这间位于保定的新厂占地120亩,仅一期工程就已投资2.6亿元,预计年产能达到18万吨。而在不久前的四月,新希望乳业的四川郫县新厂也刚刚宣告竣工投产。这家总投资5.7亿的大型乳品基地预计年产能达到20万吨乳制品,建成后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低温乳品工厂。新希望乳业这一系列逆风而动的大手笔令业界咋舌。幕布之后,这家乳业巨头究竟意欲何为?
供给侧改革,引领乳品产业升级
在当前价格、原料、技术和标准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新希望乳业频频大手笔进行全国区域布局,其实正是希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分析,发达国家的奶业已成为农业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25%,而我国仅为3%,可见我国乳制品业发展潜力巨大。而在2015年全国液态奶5%的慢速增长下,巴氏鲜奶保持着每年24.3%的增幅,是整体乳业增速的4倍。综合分析,目前的乳业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于结构失衡,产销和供需之间发展不平衡而导致,中国乳制品市场还有极大挖掘空间。因此,新希望乳业从需求侧实际出发,提前布局低温奶市场进行供给侧改革。目前新投产的两家智能化工厂,全部以新希望乳业“鲜战略”为引导,位于城市150公里“鲜半径”之内,主攻低温奶产品的生产及全冷链运输,以实际行动引领乳品行业转型升级。

民间资本注入,激活市场动力
作为民营资本的代表,新希望乳业逆势而行的系列举动,在意料之外,更是在情理之中。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提升民族品牌的措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在今年的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及要“更好发挥社会投资主力军作用,营造宽松公平的投资经营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和潜能。”在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民间资本也迎来了最好的的发展机遇。
而新希望乳业巨资筹建的河北满城工厂和四川郫县工厂正是响应了国家的这一号召。在民营资本的调动下,不仅通过产业调整满足了当地消费者对乳制品需求,更有助于调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乳品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激活区域市场活力。

重振国民信心,弘扬民族品牌
在供给侧和市场之外,消费者对国内乳品信心不足也是市场潜力无法释放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国乳企正面临着全球化的新挑战。即使在三四线城市的销售终端,都能见到许多国外品牌的乳制品,国际化品牌正不断蚕食民族品牌生存空间。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到,要“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这正是政府和人民对我国民族品牌的激励和期盼。面对行业国际化的冲击,中国乳企必须从根本上提升民族奶业的国际竞争力,再造奶业优质安全发展的高地,探寻民族奶业发展新路径和新范本。因此,新希望乳业通过在区域布局智能化、现代化的生产基地,不断加强对于奶源基地建设和数字化管理,同时持续提升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完善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并通过在各地打造“透明工厂”,加强行业发展成就展示和消费引导,增加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让中国人喝好奶,多喝奶,更放心地喝奶!”这是中国乳品企业的共同愿景。新希望乳业正以全面供给侧改革和产业链升级实现民族品牌的理想。

目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一经济“软着陆”过程中,危机与机遇是并存的。在激烈的竞争之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将为乳企的发展释放大量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而新希望乳业的逆势之举,正展示了其对于自身实力的自信和对国家未来经济、市场形势的信心。作为乳品行业民营资本的代表,新希望乳业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供给测改革和产业升级,以实际行动提升消费者对于国产乳品的信心,打造值得信赖的民族乳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