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中国女性在30岁后才生育第一个孩子。现在二胎政策放开,来和睦家医院咨询和产检的35岁以上的女性越来越多。跟她们交流,我感到她们经常要消化来自家庭,职场和社会的压力,纠结于生不生?生了之后怎么养育?以及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等种种问题。今天是母亲节,我想跟准备做妈妈和打算要二胎的女性朋友聊聊我的经历与感受。
30岁了,急什么?
我在36岁的时候才生了第一个孩子,38岁第二个,40岁第三个。
按照中国的标准,我是晚婚晚育的典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创业中的女性,工作几乎是生活的全部。我当时的常态是带着当时中国急需的医疗设备,坐着绿皮火车在中国大地上走南闯北,拜访医院或者赶着去参加各种医疗设备展览。
这种忙碌的单身生活持续了很多年,我乐在其中,享受着工作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双丰收,直到临近30岁的时候,我发现外贸公司那些中国的“叔叔”“阿姨”们突然特别关心我的个人生活,他们隔一段时间就会问一个问题:“有什么消息?有没有交男朋友啊?”
在中国,30岁似乎是人生的一道分界线。25岁到30岁那几年就不断的有人提醒你:你应该结婚了,你应该生孩子了,你应该买房了......过了三十岁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少, 我想也许是因为他们对我的婚姻不抱希望了。作为一个在中国奋斗多年的外国人,这样的压力我感同身受。我想对那些正在焦虑中的女性朋友们说:“30岁以后,你更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你的人生。”
结婚,生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决定。我希望婚姻与孩子是你真心想要的,而不是迫于压力。不幸的婚姻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伤害比单身生活大很多。在你身处压力时,尝试去回忆:我是谁?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要过怎样的人生?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更明智地做出决定。我还有一个秘诀就是单身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你也许会获得更优渥的待遇,也许会遇到更多的人,路只有走下去才能越来越宽。
在热心的“叔叔”“阿姨”的关心下我又单身了很多年。这期间,我聚焦在工作上,不断地为中国医院引进新的医疗技术, 包括B超,外科手术设备, 病房监护仪器,以及MRI。不经意间,我在34岁那年遇到了可以共度一生的那个人。从单身到步入婚姻到生养孩子,这一切都在中国发生,每一步都是我自己由心而发做出的决定。
职场妈妈育儿宝典
1、育儿是夫妻双方的工程,夫妻应尽量平等地承担责任
我和先生平等地履行为人父母的责任。我先生是《经济学人》驻中国的记者,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在三个孩子照顾与养育方面,除了不能亲自哺乳以外,洗澡,换尿布,游戏,学习样样兼顾。他经常在孩子睡着后开始写作,辛勤工作至深夜。我们还幸运地找到了靠谱的阿姨来帮忙。如果工作忙不能按时回家,或者我和先生突然需要同时出差,总是有可靠的帮手在家照顾孩子。职场妈妈未必每件事情都能亲历亲为,但一定要和丈夫,父母或者保姆在大目标上达成共识,各司其职分解单项工作,在保证quality time的同时,抓大放小,合理分配时间。
2、去支持职场妈妈的企业工作
在我心目中,一个对女性员工友好的企业并不是仅仅用最宽松的假期让职场妈妈“说走就走”,而是提供便利条件让女性员工工作的时候更加专注和安心,从而使她们能够扮演好除了母亲之外其他的社会角色,实现更丰富的自我价值。
在美国,Day care可以接收最小6个星期月龄的婴儿。但是在中国,孩子要到3岁才能送入幼儿园。因此,北京和睦家医院在办公楼专门设置了哺乳室和托儿所,让3岁以下的职场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班。
和睦家医疗的所有职工及直系亲属都可以享受在和睦家医院就诊打折的福利,这样,万一孩子们生病或者打疫苗,妈妈们可以省去在医院排队的时间。
当然,我们提供给全体员工的带薪假期也比很多企业优厚,我的女同事经常选择在寒暑假的时候休假,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其实,中国的产假政策比美国很多地方要慷慨很多,但长产假无法解决女性员工返工后的哺育难题。长产假的福利是否会在二胎放开后造成更多企业对女性员工的歧视,这是我最近非常担心的问题。准妈妈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企业是否有周到的政策支持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
3、 做孩子的镜子
和中国人一样,犹太人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犹太人有一个古老的传统:在孩子第一次正式开始认字的时候把蜂蜜涂在孩子的舌头上,让她体会到知识的甘甜。这跟中国人教育孩子“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一个道理。虽然我没有对三个孩子这么做,但在教育上丝毫没有松懈,竭尽所能让他们在中国接受全面的多文化系统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我也非常看重父母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和引导。我的工作给孩子带来了非常正面的影响。 他们小的时候非常希望我多花时间陪伴他们,随着他们长大,他们很快明白妈妈在中国建立医院的不易,也逐渐懂得了救死扶伤的意义。他们能够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并且以我为骄傲。记得在非典期间,北京和睦家医院参与对抗疫情的工作,我每天下班都很晚。第二天,三个孩子都会来给我一个拥抱,跟我说:“妈妈我爱你!”这让我非常感动。
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在和睦家医院医院与和睦家爱心基金服务过。二儿子给爱心基金救助的小朋友做翻译;大儿子参与过四川地震的救助工作;现在有两个孩子在墨西哥继续做着帮助他人改变世界的事情。
他们都在中国长大,现在世界各地追寻他们的梦想。看着他们,我经常想起自己24岁一个人来到中国,充满理想,无所畏惧。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也创过业,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把公司卖掉,致力于犹太人社团的建设和慈善工作。我看着她亲手创建了家乡的一个犹太人社区,那里有周围最好的老人院,剧院,健身房。她一次次在社区奔走相告,为以色列的新移民捐款。母亲是我的榜样,她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让我知道一个人除了保障自己的生活,还应该尽自己所能服务社会,回馈社区。
创建和睦家医院以及和睦家爱心基金的时候,我经常回想起母亲的所作所为。同时她赋予充分的自由让我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这个世界,当我决定来中国时,她给了我很多的祝福。
让品格通过血缘传承,这是每个母亲都拥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