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首次发布全省中小微企业信心指数报告,为此,记者采访了博士生导师周文辉教授,就第四季“指数报告”中的行业信心差异、规模信心差异及提振信心的经验方法等报告所反映的焦点问题进行了解读。
周文辉,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现任中南大学案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方向:营销管理、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生态系统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研究”等课题研究。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数据样本覆盖全省14市州,涉及四大行业、三种规模的企业。课题组采取了在线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303份,根据样本分布比例要求,选取其中900份进行统计分析。
信心指数值逼近临界值
报告显示,2015年湖南省中小微企业第四季度信心指数值为50.64,延续了三季度(54.25)的下降趋势,虽处于信心一般水平,但已逼近临界值,创该指数发布以来历史最低。这点与央行、渣打银行等机构发布的指数趋同。
周文辉认为从宏观环境方面看,过去靠出口、投资与消费“三驾马车”难以拉动经济增长,新的经济驱动力又没有形成,导致中小微企业信心指数持续下行。这表明我省工业总体状况徘徊低谷,仍未回暖。
电子信息产业引领行业信心
但令人振奋的是,尽管宏观环境信心指数值(47.69)和企业运营信心指数值(49.41)均跌至信心较弱水平;但行业发展信心指数值(63.41)反而较上季度上升了7.96,这也是行业发展信心指数连续三个季度小幅增加,表明上半年以来湖南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举措,国家及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刺激了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四大行业看,电子信息工业相对信心最强。报告分析,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新型电子产业处于快速成长期,发展空间较大。
周文辉认为,电子信息产业之所以能保持信心最强劲头,一是“互联网+”传统企业的带动;二是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带动;三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带动。
装备制造业陷“产能过剩”低谷
原材料行业指数值为48.61,信心较弱;消费品工业总体指数值为50.20,较上季度下降5.03指数值;而装备制造业总体指数值为46.75,信心最弱;报告分析,四季度全国经济依然存在下行压力,湖南装备制造业去产能周期仍在继续,企业的生产和投资积极性较弱,整体信心较弱。
周文辉认为,因为房地产与“铁公机”等基础设施投资萎缩,加上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产能过剩,综合导致装备制造业信心持续下滑。
《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提出,以及 “互联网+”行动的积极推进,都强调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小型企业撑起信心新希望
从三种规模的企业来看,小型企业信心最强,其次为中型企业,微型企业的信心指数最弱。中型企业信心较上季度下降幅度最大,50%的企业认为经济形势一般;42.33%的企业认为下季度产品生产成本将会增加;小型企业的信心指数值在三种规模企业中是相对最高的,43.46%的企业认为下季度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超3成的企业认为下季度公司盈利将增加。微型企业经营者仅有20.31%的企业认为下季度宏观环境形势良好。报告分析,在中型企业出现颓势之时,其产业链周边依附的众多微型企业毫无疑问会受到较大影响。
周文辉指出,中型企业面临“资源短缺、效率低下与创新乏力”三重叠加压力,“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过去的资产变成包袱,以及“互联网+”的转型焦虑,导致信心不足。小型企业往往轻装上阵,组织能因势而变,敢于创新去捕捉机会。
据2015年工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型企业实现利润333.81亿元,增长3.1%;小型企业实现利润682.96亿元,增长12.8%;微型企业实现利润21.63亿元,下降6.4%。也印证了指数报告的科学性。
双重压力致企业现金流紧张
第四季度“资金紧缺”再次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头号难题。“企业负担过重”和“经济环境恶化”是企业面临的第二大困难和第三大困难。
周文辉指出,企业面临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的双重难题,投入增加与竞争加剧,导致现金流紧张。解决建议:一是企业要更加注重“创新转型”,大力推进制造企业的服务化、定制化、互联网化与智能化;二是政府要做好“加减乘除”,互联网加法提主政务效率,税费减法降低企业负担,创新乘法推动企业转型,减政放权除法营造宽松创业环境。
当记者继续询问周文辉对明年中小微企业信心指数的预期时,他表示2016年企业将面临更加艰难的挑战,信心指数还有探底的可能。
(作者 罗羽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