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财经 > 财经 > 正文
从平凡到卓越:访谈公关经理人姜晓峰
来源:       时间:2016/2/2 10:47:43     
在局外人看来,公关可能是一项略带神秘而很高端的工作;在从业者看来,公关可能充满了细节与枯燥,但在资深的职业经理人姜晓峰眼里,公关却充满乐趣。 

(记者:李想)

在局外人看来,公关可能是一项略带神秘而很高端的工作;在从业者看来,公关可能充满了细节与枯燥,但在资深的职业经理人姜晓峰眼里,公关却充满乐趣。姜晓峰深耕品牌传播业界16年,曾经在业内知名的公关公司如西岸奥美、万博宣伟工作过;也曾在甲方企业马士基这样的财富500强公司工作过。现在,他是北京诺恒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合伙人。

他认为,公关有策略也有执行,有高大上也有接地气,不必为一时一种的工作类型所苦恼。公关的乐趣恰恰就在于在众多行业的不同探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科学又需要了解人性,“虽老而不觉老”、不断学习新知的人生状态。记者就选择公关领域的初衷、从事公关的职业成就、心路历程以及公关后备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对姜晓峰先生进行了专访。

图片说明:北京诺恒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姜晓峰先生

问:请您简介一下诺恒咨询?

: 诺恒咨询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专注于策略传播和公共事务的咨询公司,致力于协助跨国公司适应充满挑战的中国市场,并助力中国企业向全球拓展”。诺恒咨询的定位与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的“(外国企业)请进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向不谋而合。

秉承“小而美”的宗旨,诺恒虽成立5年,已屡获殊荣,包括由《亚洲公共事务》杂志评选的2次亚太地区最佳公关公司金奖和1次亚太地区危机管理金奖。

  

问:您当初为何会选择公关作为职业方向?

姜晓峰:一半也是误打误撞吧。90年代,正是中国本土广告和公关市场在跨国公司带动下成长起来的初期,以宝洁这样的日化巨头和微软这样的IT新贵为代表。前者擅长强有力的广告和市场推广,后者则以通过公关打造品牌而著称。我大学的时候念过新闻传播,也学过公共关系这么课程。在学校也是各种通讯社的活跃分子。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总部位于武汉的丝宝集团的战略拓展部。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来北京看看。通过一位在西岸奥美公关咨询公司的朋友介绍,来到北京,进入了公关领域。

后来,在老同事和领导的带领下,我逐渐喜欢上了公关。其实就是,懵懵懂懂撞进了门,老师带上了“道儿”,并且托了我一把。

问:西岸奥美是国内较早的公关咨询公司,你能说一说那段经历对你的影响吗?

姜晓峰:作为中国最早的公关公司之一,西岸奥美的管理层对于员工的公关素养和技能培养非常看重,IT公关是西岸奥美的强项之一。我当时被分在了微软组。当时,微软如日中天,是西岸奥美的旗帜性客户,客户沿袭了美国的高标准,对于在中国的公关质量的要求很高。同当时一些注重执行的公关公司不同,西岸奥美的专业性起点较高,擅长以内容为主导的媒体关系,口碑很好。在西岸奥美的两年时间,对我的基本功、抗压性和协调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历练。当时组里很多优秀的人才,现在都在500强企业里面如戴尔和亚马逊担任公关总监等职位。我们组当时也在西岸奥美拿过最佳团队奖。

问:在公关入门的时候,哪些事情让您印象深刻?

姜晓峰:我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前辈公关人,他们哪怕做到了总监、总裁,也能够俯下身去走进活动的第一线,能跟菜鸟吃到一起、干到一起、说到一起。正是在他们的熏染下,我们这些年轻人慢慢学到了这种敬业精神。

  

提到公关,人们很难想到具体的代表性人物。其实在很多杰出而活跃的商界精英背后、或者是久负盛名的企业背后,都有一批公关人在常年忙碌着。公关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公关也是无名英雄。

问:万博宣伟是国际知名的公关公司。根据您的经历,它和西岸奥美的区别在哪里?

姜晓峰:各有所长。因为万博宣伟的大部分客户是针对大型跨国机构的全球性服务,因此策略性思考和国际性视野的色彩较浓。具体到万博宣伟公司自身,刘希平作为领航人,建立了一个注重平等包容、注重创意、注重培养公关人自豪感和激情的企业文化,这是非常独树一帜的的,应该也是万博宣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问:据我所知,马士基虽然经历了一些危机,但品牌形象是比较好的。您觉得您在马士基的期间,公关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姜晓峰:马士基过去在中国业务做得非常漂亮,但公关当时却刚起步。我的主要成绩应该是和当时的公关公司安可顾问一起,为马士基搭建起一套完善的公关体系和扎实的公关基础架构。仅仅在一年以后,马士基集团在行业里面的正面曝光度就远远超过了其国内外竞争对手之和;而且,由于采取了走心的传播方式,很多人对于马士基集团的品牌也产生了很强的情感关联。

公关的成功之处也在于能够在危机爆发时,帮助马士基减少对声誉和业务的损失。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航运的周期性低谷和金融危机,马士基这种B2B的公司一度面临多种危机。企业的很多危机爆发其实是准备工作没做好。这个准备既有心理和意识的准备,也有能力和资源的准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当时已经建立的品牌信任和内部完善的处理体系,很多危机被消弭于起始阶段,没有对马士基的企业品牌声誉造成大的影响。但我个人认为,最终决定企业能否成功度过危机的,并不是表层的公关做的好不好,而是深层次的企业价值观和运营考评机制。马士基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品牌的基因深深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谨慎、谦卑、正直、关爱员工、爱惜名声)。这也是马士基的危机沟通能够做好的根本原因。

问:公关业以节奏快、强度大、知识面要求广而著称。业界有一种自黑的说法叫“公关狗”。你有没有动摇想放弃的时候?

姜晓峰:放弃不敢说。当职业生涯的积淀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调整方向既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进步的需要。就像开车一样,一直在直路上走就会打瞌睡,要用适当的并道来提醒自己。公关也是如此,它看似是一个很窄的细分领域,但其实也有很多内容可以探索,深度上和广度上。当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该做点新的事情了,让自己在惯性的过程中及时“变轨”。

问:比方说包括什么呢?

姜晓峰:比如从活动管理到媒体沟通,从内容准备到策略制定,从企业的声誉塑造到产品的推广销售,从政策分析到国际贸易纠纷,从外企到民营企业,从财富500强到创业型公司,从企业到城市,从个人到国家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虽然都是公关,但其实要不要做、怎么做都不一样。这里面有方法论的共性,更有操作的个性。

问:您提到国际贸易纠纷。随着中国企业的壮大和走向全球,他们现在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公关能在这里面做什么呢?您有经历过的成功案例吗?

姜晓峰:的确,中国公司在实现全球化梦想进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类似于反补贴反倾销的贸易纠纷和壁垒时常可见;此外,还有以环保之名而实施的“绿色壁垒”。在这里面,以策略为主导的高端公关可以助力问题的解决。

我在万博宣伟的时候,曾经负责一个客户亚洲浆纸。作为一个总部在中国和印尼的公司,亚洲浆纸发展迅速,短短十几年即已跻身为全球前三大浆纸公司之一。然而其亚洲出身和所在的环境和资源敏感性的行业,让亚洲浆纸在国内面临着品牌形象方面的严峻挑战,更在海外遭遇到了成熟国家市场的强劲狙击。以分析和策略为重心,万博宣伟的中国公关团队帮助亚洲浆纸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对外沟通平台和机制。在亚洲浆纸被卷入中国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的铜版纸贸易纠纷时,我们协助客户管理团队,在中美两国分别进行媒体沟通、政府沟通、以及行业的上下游联盟的游说工作。这些工作,似乎不符合公关是以搞关系为主的刻板印象;然而,却正是回归到公关的核心,即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职能,关注舆论,协调企业自己的做法,依靠有计划的沟通来赢得有效合作,更好地实现企业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良好合作。

问:在大多数人眼里,做公关比较辛苦,您怎么认为?

姜晓峰:是辛苦,真的辛苦。对我们来说,干一行必须爱一行。在我看来,做公关就像竞技体育,比如打排球,需要自己跟自己较劲,需要耐力和毅力,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要抠,才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呈现;而且光一个人好也是不够的,必须有团队整体的配合。在自己跟自己较不过劲儿的时候,还需要有同事甚至客户的帮忙。

但这里面也有乐趣存在——变化和未知是公关行业最大的乐趣所在。有时,我们会接触完全陌生的行业;或者客户会有很多想法,貌似匪夷所思,但这往往就是创新的苗头。客户或者外界那些听起来古怪刁钻的问题,就会逼迫我们“动”起来。大家集思广益,于是就能很快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乐趣。

问:您在甲方和乙方都呆过。如何看待甲方(客户)和乙方(咨询公司)的公关合作?

姜晓峰:在公关广告界,甲方与乙方的关系的确是一个热门话题。了解两边的运作,有助于跳脱单一视角的束缚,更好的发挥公关传播的价值。双方的误解往往是与各自的预期、立场、信息不对称、沟通有效性相关联的。伙伴关系,虽然很难建立,但的确是有效让双方实现共赢的唯一手段。这跟婚姻的道理一样。

问:无论在万博宣伟还是在马士基,你可以继续舒服的呆下去。为什么想到选择离开、创业成为创业合伙人?

姜晓峰:危机感吧。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提供了众多机会。但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演变的政策法规、更为广泛的公众监督、迅速演变的媒体环境,让企业的声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任何企业都无法保证持久的成功。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他们则面临着另一种压力,即突破重重阻碍走向国际市场。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应该不安于现状,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新发展,个人亦如是。

问:您认为公关从普通到卓越,核心的因素是什么?

:直面变化。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常态。中国在变化,商业环境在变化,公关也要随之而变。只有勇敢面对变化,才能抓住机遇。事实上,中国的公关行业一直都在变化:在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从以活动执行为主到重视媒体沟通的转变,公关业现在则需要提升到更有策略、更具国际化的高度。

问:很多年轻人都想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答:对年轻人而言,建议要谨慎。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特点,但他们自己都未必很清楚。在自己没有撞过墙之前,别人的建议,他们是很难体会的。每个人的路只有自己走过,才能真正明白。

如果一定要说,那我认为,首先还是要努力、不断学习;其次,无论生活的标准是高是低,工作上要高要求;第三,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和媒体、政府的期望值也在时刻变化,在竞争和变化当中调整好心态很重要;第四,把自己作为国际化人才来要求,不要被出身和当下的工作地点、性质局限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平凡到卓越。

 

责任编辑:小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