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生活 > 生活 > 正文
网易新闻客户端三问“临终关怀”:何时给死亡以尊严
来源:       时间:2015/12/7 17:24:12     
近日,经济学人智库发布《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在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死亡质量指数”的调查中,英国位居全球第1,而中国大陆则排名71,位列倒数第10。“死亡质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向成人提供姑息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姑息治疗即在绝症情况下,医护人员通过专业护理缓解患者痛苦,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开,也被称为临终关怀。 

  近日,经济学人智库发布《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在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死亡质量指数”的调查中,英国位居全球第1,而中国大陆则排名71,位列倒数第10。“死亡质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向成人提供姑息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姑息治疗即在绝症情况下,医护人员通过专业护理缓解患者痛苦,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开,也被称为临终关怀。

  在中国,临终关怀一直是被忽视的领域,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00万人因病逝世或者自然死亡,其中,大部分病患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只能在“接受过度治疗”或“放弃治疗”两种方式中选择,接受临终关怀治疗的不足1%。没有相关的法律支持,缺乏相关行业规范,与传统“孝道”相冲突等等问题都让“临终关怀”在中国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也成为媒体广泛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学人“死亡质量”报告发布之前,网易新闻客户端原创团队就曾从多个角度对中国“临终关怀”展开过立体化报道,对中国人“死亡的尊严”进行了追问。

\

  图片新闻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直观的新闻报道方式,网易《身边》栏目用镜头语言记录了全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关怀医院里走向生命尽头的病患们的日常。松堂医院收治的四百多位病人中,80%以上卧床不起,需要医院的护工进行洗澡、喂食等贴身服务,而更重要的,他们中的大部分缺乏亲人探望与照顾。《身边》栏目的镜头下,护士对耳背的年迈老人写下善意的谎言:过10天,您的孙女和孙姑爷就会来。在中国传统概念中,“临终关怀”与“孝道”相背驰,只有亲情匮乏的老人才会独自生活在临终关怀医院。何时,人们才能走出意识误区,给予接受“临终关怀”的老人更多精神安慰?

\

  根据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对晚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服务覆盖率约为10%,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在80%以上。与《身边》不同,网易《镜像》的编辑们将报道的着重点放在专门照顾晚期癌症病人的一对护工夫妇身上:杨雪荣与丈夫何文锐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自1999年来京务工开始,就专门护理临终老人。在临终关怀医院中,大部分护工都是与何杨夫妇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缺少专业护理知识。杨雪荣在接受《镜像》编辑采访时表示,对于护工而言,最难过的,不是工作辛苦,而是所护理老人的离世,“照顾习惯了,就当做自己老人一样,一下子走了肯定承受不了打击。”与临终者缺少精神照顾相同,护工们也缺乏相关职业规范教育以及精神领域疏导。何时,中国式“临终关怀”才专业化与标准化?

\

  网易原创团队《大国小民》栏目,另辟蹊径,以亲历者口述的方式,探讨“临终关怀”内部一个更敏感的领域——安乐死。栏目编辑邀请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李博讲述其医治的一位癌症晚期病人的故事:在李博接诊之时,这位患者已经处于弥留期,患者自己也多次向医生表达过“停止治疗被动安乐死”的意愿。但是因为家属强烈要求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生命,医院选择以家属的意愿为主。最后,这位患者在痛苦中又多生存一段时间。李医生在文章的最后表达了自己的迷茫,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很多患者安乐死的意愿被忽视,最终在过度治疗中死去,虽然安乐死在世界各地都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允许被动安乐死。不过在中国,立法之路仍然非常漫长:历届人大会议上都有代表提出议案,但均被搁置。何时,中国式“临终关怀”才得到法律庇护,实现患者个人意愿?

\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的院长李伟常在接受网易《镜像》栏目采访是表示,“中国人太注重优生,但是却一直在忽略生命的末端。”这家1987年成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由于社会普遍认知的偏差以及对临终关怀医院本能抵触,已被迫7次搬家。但同时,临终关怀行业内部也缺乏专业知识培训与行业规范的标准,在法律方面,“临终关怀”更缺乏支持。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原创团队系列化立体化的报道下,中国“临终关怀”行业之路更显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引人深思。

责任编辑:小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