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后,各领域都在做探索和论证,“互联网+”犹如一个孵化器,孵化出众多的新生项目,也为众多传统企业植入了互联网基因,开始跟上时代的发展。企业的“互联网+”化已然成为趋势,也带给人众多想象的空间,然而,当传统电视节目遇到“互联网+”,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
当众人还在言必谈“互联网+”,并将目光聚焦于几大明星行业时,CCTV7《乡约》栏目凭借专业团队对互联网思维的深刻理解和对互联网化的精耕细作,证明了“互联网+”之于传统电视节目的特殊魅力。
探索电视节目O2O,打造线上线下婚恋平台
O2O作为一种并不新鲜的商业模式,被认为是“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每个企业走向“互联网+”化的必修课。而《乡约》栏目也将这样一模式应用到了节目推广中,打造了节目内外、线上线下的婚恋交友平台。

在节目中,主持人肖东坡通过走街串巷、乡民共同参与的户外相亲方式,为广大农村未婚青年牵线搭桥,如果只是如此,那么《乡约》栏目也只是一个形式新颖的婚恋节目,而非一个平台。事实是,除了节目本身的交友性质,在节目之外,《乡约》栏目通过对微博、微信平台的充分利用,对节目中约会失败嘉宾的信息进行高效承接,并开放线上咨询通道,打通普通公众与节目嘉宾之间的距离。据了解,每期节目播出后,都有不少观众直接在线上询问嘉宾相关事宜,“我们会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并提供一些建议。”《乡约》栏目的微博运营人员告诉笔者。
此外,《乡约》栏目还联合全国妇联、知音传媒,在其微信平台推出线上交友平台,为全国单身青年提供自由交友的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乡约》栏目还打造了特惠社区互动平台,不仅台上台下线上线下牵红线,还为农民企业家与普通消费者搭建了互通有无的桥梁,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各大地方的名品特产,农民企业家也可以借助这个通道,建立和消费者、下游供应链的关联。
网状互联网手段构筑收视护城河
除了平台化的打造,《乡约》栏目的互联网营销也可谓有声有色,它借助立体化的互联网营销思维,构建了网状式的传播通路,因而构筑起了收视护城河:创造平均收视率达到0.43%,单期节目超过0.5%的亮眼成绩。
提及《乡约》的互联网营销手段,微信红包是其中一大亮点。每期节目播出中,都会发放20万分红包,既给观众福利,又跳出播与看的单向关系,建立双向互动。

互动,是《乡约》营销推广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目标。纵观《乡约》的众多手段,从节目录制时的微直播,到每期节目开播前的竞猜互动,到推出“最佳女友“网络评选大赛,到资源置换的网络大平台推介,以及日常的线上沟通,都是以“互动”为核心。
对此,《乡约》栏目互联网营销团队一名相关负责人解释道:“互联网思维也好,互联网+也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手段,团结更多目标观众,将他们发展为《乡约》的固定粉丝,建立起以《乡约》为核心的观众圈。”
显然,从《乡约》稳定的收视率可以看出,这一目的达到了,而互动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可以看出,《乡约》栏目作为传统电视节目,在相亲类节目普遍走下坡路的大环境下,通过互联网思维的深度植入、互联网手段的灵活运营和深耕,实现逆市上扬,在国内综艺节目发展史上走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