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生活 > 生活 > 正文
实力派书画家马羿良先生用心灵感悟传统艺术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时间:2015/6/9 12:36:49     
马羿良(原名马义亮)号北草堂主人,斋号依兰轩。甘肃天水人,人民艺术创作研究院专职画家,北京市美协会员,石齐艺术研究会会员,京华艺术网签约书画家。 

马羿良(原名马义亮)号北草堂主人,斋号依兰轩。甘肃天水人,人民艺术创作研究院专职画家,北京市美协会员,石齐艺术研究会会员,京华艺术网签约书画家。其作品以吴昌硕的花鸟画为蓝本,研习朱耷、徐渭、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之作,不盲目迷古,也不尊古而排今,重传统而立求创新,把传统文化作为书画之本源。而逐渐形成有个人特色的率性中求笔墨意趣,立求以有法于无法为宗的性灵与文化,思想三者相结合的立体艺术。
  当前有种怪现象,如音乐是听的,观众却要拿摄像机望远镜去看;画是用眼睛看的,却要听是否是名人,更谈不到欣赏品味了;好多东西都变了样,不从本身研究,偏爱跑调节外生枝。如会欣赏书画作品,先学会去读画,能读懂了自然会心畅神逸,达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是艺术作品的意义。

DSC_0566.JPG

(实力派书画家马羿良先生   王文杰\摄)
  所以学会读画,如读文章一样潜心去读,从技法用笔用墨,到用色构图,以及画面的整体色调是否和协统一。经典的东西可以去研究,但要真正欣赏是不宜译注的,因为一经译注便加入了译者太多的个人主见,而失去了经典的原味。国学大师熊十力不同意自己的学术砖著译成外文,就是说外文将无法阐释他的学术理念与自己的体悟,这是颇有道理与深意的,也是令人深思的!虽然是初级阶段必须做相应的技法、欣赏、品评等的引导,但把原理教会后,最好还是让本人不断的品味,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本意,不会使作品变味。朱熹是明朝的理学大师,但注译的《诗经》也很勉强。有人可能问如此说来,评论与批判是多此一举了吗?” 非也。那是书化评论家的事,是给创作者当头棒喝者,必须要有这些人,因为他们也可以为创作者指明道路!

DSC_0543.JPG

(马羿良先生激情创作中  王文杰\摄)    

  但我想说的是书画欣赏必须有自己的审美理念与标准,用心灵去感悟,用技法与知识去分析研究,有文学沉淀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有音乐与舞蹈的流动性与节奏性,也有雕塑与建筑的立体性与标志性。书画与所有的艺术不可分割,都是日常生活之产生,是瞬间感悟,是用艺术手法抽象概括体现作者的意象与感动的瞬间流露。所以说艺术是把瞬间定格成永恒的表现形式。
 唐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经.子衿》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唐诗分明是一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山水画,读者本人的文化素养决定着对此诗句的理解程度,但一经解释便破坏原有的静谧与无限的遐想美感!《诗经.子衿》叠词的运用,形成优美的音乐节奏感与韵律感,回味无穷的反复,使思念与爱恋之情唯妙唯肖。傅抱石的《平沙落雁》,《不辨泉声抑雨声》,《听泉》都要去品,去感受;张旭的《古诗四首》,颜鲁公的《祭侄文稿》,《孙过庭书譜》都是如此,用心灵去感知!
DSC_0599.JPG
(马羿良书法作品)

  作品欣赏包括两个部分,作者的心理感受与艺术修辞结合产生作品,读者与作品碰激产生感动与体悟。所以品画者当提高个个文化修养,包括与书画相关的姐妹艺术之外,还要文学,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问。而文学中,诗词是最重要的,音乐则是须臾不离一个组成部分,当慎之又慎!而一切终归于道,道法自然是永恒的标准!前几天与老前辈喝茶闲聊,自然说到书画、文物、诸多问题。老前辈的畅谈使我受益匪浅,沉思良久,为了加深理解,便想整理思路,写成几行文字。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迹是技法,心是灵魂思想。艺术都包括这两个部分,不论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都是技法与灵魂的相辅相成的,艺术是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DSC_0575.JPG

DSC_0582.JPG
                          (
马羿良书法作品)

我读了石壶先生的画作书法,他具有惊世骇俗、不同凡响的艺术禀赋,高出同时代的许多卓越画家。作品来路传统,有龚半千、石溪、石涛、黄宾虹的神韵,但不是技法的笔墨拼凑,更不是用加法,而是扑面而来的清新浑厚味道,只有细品,才深知有石涛之神韵,而没有石涛的笔墨影子;有半千气韵而没有半千的笔墨残痕,细加品味才可意会,又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新鲜感。他的作品不是古人的残山剩水,没有书斋的陈腐气息,是眼前的人事情怀,如朋友一般亲切,有现代人强烈的元素与思想,是具有他个人素养与见识的综合体。他的作品前景开阔,他走的路子是一条康庄大道。
真正的艺术家,他心里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有千岩万壑,大自然的千奇百怪,变化万千都从他的心底营造。所以,凡是大师之作,绝没有重复,教条僵死的构图与笔墨,画家的心早与大自然合二为一,永远遵循着道法自然的规律。
对常人来说,每年的春夏秋冬,开花落叶,都是视以为常,无动于衷。然而,对艺术家来说,每见此景,都能会于心,动于情,大自然的奇妙与心灵的神悟形成了默契与共振,这种神悟与默契,全都是学问,修养,性灵,个性胸怀,气质的立体综合。所以说,书画笼统地说是技法与思想,学习是基本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如果能使自己的思想、修养提高到新的高度,其作品亦会更加高雅、超逸,表现在作品上则更加炼达通透,更加质朴随和,如同修禅悟道者一样,超脱安详。石涛曾说:笔墨当虽时的变化而变化,提高品味是提高艺术水平的前提,因为艺术包括个人修养、文化底蕴与笔墨技法,只有纯熟笔墨技法是不够的,还要能超出古人的笔墨旧巢与pan篱,创出自己时代笔墨线条,形成属于自己个性、气质、胸襟等特色的笔墨风格。
中国书画重视一个字,是用笔墨来写心灵、抒发自己思想的感情,用笔墨线条向世人倾诉陈述。大凡书画名家,其作品都显现当时创作心境,是哭是笑,是悲愤是哀怨,是依栏轻弹或仰天长啸,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画不是理性的阐述,而是感性的宣泄,画外则是理性的,是哲学的,抽象的,甚至变形的,是进行艺术修辞的展示。石壶有句名言不读书,虽埋头作画,磨穿铁砚,断难得仿佛,斯乃甘苦之谈,习书作画之人亦当深思耳。(文/马羿良)

责任编辑:小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