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保护“中犹”民族历史记忆
中国最大的殡葬服务提供商福寿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福寿园」或「公司」,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集团」;股份代号:1448.HK)欣然宣布,集团与上海犹太人社团合作,建设首个犹太人纪念园。“法律与社会:上海的犹太人——纪念犹太人在上海幸存70周年”国际会议于6月3日在上海举行。上海犹太人社团主席毛瑞斯?奥哈纳(Maurice Ohana)授权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教授在会议上宣布,上海首个犹太人纪念园将在上海福寿园选址建设,并计划在今年9月份落成开园,成为今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筹建的上海犹太纪念园将完整记录犹太民族在上海的发展历史、成绩贡献,供后世铭记历史,瞻仰缅怀,也寓意两个民族的友谊常存。建成后,它将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唯一的全面展示近现代犹太人与中国关系的纪念景点。
上海——犹太人的“故乡城”
七十多年前,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整个“文明世界”将犹太人拒之门外,唯有上海向犹太难民敞开了大门,为救助他们作了一切可能做的事情。到上世纪40年代初,在沪犹太人总数已达到3万人。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马弈良道:“上海是个非常独特的城市,是二战中世界上唯一的一处不用签证或任何官方档就能入境的地方。两万多名犹太难民在大屠杀期间逃到上海,上海人民把自家大门连同自己的心扉向这些难民打开。这里是安全的避风港,他们中一些人在战争结束后还逗留了许多年。”如今,“上海犹太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虽然生活在世界各地,但仍将上海视为“故乡城”。同时,有不少犹太籍人士活跃在上海的各个领域,为上海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了杰出的力量。“中犹”两个民族间的友谊从未间断,反而愈久弥新。
纪念园选址福寿园 将设文化基金持续发展
今年3月22日,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著名史学家潘光教授与上海犹太人社团主席毛瑞斯?奥哈纳(Maurice Ohana)来到上海福寿园参观并与福寿园商讨筹建犹太人纪念园事宜(见下图)。双方就纪念园“记录城市历史,增进国际友谊”的文化意义达成共识。为此,福寿园国际集团特将项目列入集团公益版块,允许在土地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并在项目首要出资方(上海犹太人社团)可承担的建设费用范围外,承担相关的资金缺口。
福寿园国际集团和上海犹太人社团还将设立“犹太纪念文化基金”,用于维护纪念园的基建设施,纪念园未来的扩容扩建以及开展,扶持中犹民间的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各类相关活动。基金将采用挂靠市级基金会或独立登记注册的方式,制定章程,实行理事会制度进行管理运作,并设立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广泛吸纳社会各级资源与资金,共同保护“中犹”两个民族的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上海犹太人社团主席毛瑞斯(左)、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中)参观上海福寿园(右为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经理伊华)
记忆的归宿六芒星昭示苦难与希望
目前,福寿园设计规划团队已公开发布犹太纪念园设计稿(见附图),并面向全球征求意见和建议。该设计稿主题为《记忆的归宿》,占地300平方米的纪念园将以犹太文化的标志——六芒星为设计项目,昭示着这段历史的“悲伤与感动,苦难与希望”。纪念园将兼具纪念与景观功能,让观者能在园中找到当时的人物与记忆。纪念园分为“纪念广场”与“石碑区”两部分。纪念广场通过风景墙、石刻、纪念墙、名人雕塑等形式,呈现19世纪起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与贡献。石碑区则以上海发现的犹太人旧墓石为主要陈设,规划为一处具有“归宿”意义的纪念地。据潘光教授介绍,解放初上海曾共有4个犹太人公墓,近3700座墓碑,分别坐落在今天的惠民路、定海港路、黄陂北路和番禺路。这些墓碑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散落难寻。为此,犹太纪念园将面向社会收集上海留存的旧犹太墓碑,上海犹太人社团为此提供资讯并协助征收辨识等工作。
上海犹太纪念园纪念墙设计稿
福寿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伊华女士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与上海犹太人社团合作,这不仅显示了对福寿园的高度认可,更有助提升整个殡葬行业形象。以“为城市留存记忆”为情怀的上海福寿园,早在2012年便有意记录这段特殊的历史,在上海为犹太人设立纪念园区。我们将把握是次机遇,持续深化福寿园理念,希望通过人文纪念的方式,让人们从过往的生命记忆中寻找温情和力量,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并陆续投入资金支援保护历史文化。我们将持之以恒,以专业的服务、团队和管理,推进上海殡葬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的记录城市历史,增进国际友谊。
http://lohas.china.com.cn/2015-06/03/content_7961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