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光,人如其名,30余岁的他总是满面红光、神采奕奕,精明干练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提起这个人的名字,身边的人总会竖起大拇指,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第一次见到朱红光,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身材魁梧、温文尔雅的男士竟然是个骨灰级的“技术男”,并是一个已经在地铁盾构施工领域小有名气、拥有丰富盾构施工经验的盾构达人。
朱红光始终奋战在盾构施工的最前线,“立志将中铁五局盾构品牌打造成行业先进,全国领先的金字招牌!”是朱红光一直怀揣的梦想和追求。凭借着对地铁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一步步成长为盾构领域的行家里手,如今他已经是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副总工程师、盾构事业部总经理、机械设备部长岗位,身兼数职的他先后两次荣获中国中铁股份公司的“优秀裁判员”称号、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5年3月被授予第六届“中铁五局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潜心钻研,锤炼自身本领
2006年,朱红光代表五局,被委派到德国海瑞克隧道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学习盾构技术,为了能够尽快掌握盾构施工技术,他给自己制订了一套科学的学习计划,熟读盾构施工的各类专业书籍,掌握了盾构设备施工技术、操作技术及维修保养技术,成为中铁五局掌握盾构机械技术,盾构液压传动技术,盾构电控技术三种技术图纸的第一人。
他热爱学习,对盾构施工技术更是情有独钟。“学无止境,搞技术活就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朱红光常常挂在嘴上的话,也是他技术道路上的学习格言。2010年,在沈阳地铁完工后,朱红光意识到要想成为盾构领域的行家里手,除了熟悉施工技术外,还要拓宽视野,研究和掌握盾构设备管理技术,这样才能不仅能科学地了解盾构机械,同时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工作中,他把学习重心放在盾构施工设备网络化管理技术以及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刀具配备技术上,他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多个地铁盾构施工中,帮助盾构作业队伍攻克了无数施工难题,为他成为盾构施工领域的技术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红光除了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外,还不忘做好“传帮带”工作。“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希望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每一个有志于盾构施工的人。”朱红光笑着说。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在工作生活中,他对每批新到的见习生、实习生,甚至劳务队的农民工人,他都会耐心讲解,从基本的图纸阅读,到故障处理的思路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短短几年间,他带出徒弟20余名,并且都已熟练地掌握了盾构施工技术,成为了公司盾构领域的中坚力量。在中国中铁股份公司三届青年盾构机械操作工技能大赛中,朱红光带领他的项目团队从参赛的十七家单位中脱颖而出,两次获得“团体第一名”,一次包揽“团体第三名”。他所带的徒弟学员在64名参赛选手中,两次夺得个人第一名,个人第二名,成绩多次名列前茅。
攻坚克难,不断创佳绩
2007年至2010年期间,从国外学习锻炼归国的朱红光赶上了沈阳地铁盾构施工。外人看似平常的地铁施工,对当时的中铁五局来说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朱红光而言,也是一个盾构技术应用的挑战。沈阳地铁一号线四标段盾构隧道施工是中铁五局第一次承建的盾构隧道施工,而当时却缺乏机械技术人员,没有完整的盾构设备中文图纸,“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没有被吓到,而是逐个攻破。”朱红光说。但事实上,沈阳地铁施工工期紧,任务重,朱红光心中难免底气不足,压力很大。他带领一班子新手,吃住在工地,通过查德文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着德文图纸,经过了长达15个月、460多天的繁复枯燥工作,他们将数千页的德文图纸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并很快应用指导施工生产。在他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成功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不少难点故障,圆满的完成了沈阳地铁一号线洪-重区间的隧道施工任务,并创造了盾构施工进度日进尺40.8米的地铁盾构施工纪录,被业内称作盾构施工掘进“奇迹”。由于盾构施工的卓越表现,沈阳地铁四标段获得了建筑行业的至高荣誉“鲁班奖”。
大胆创新,竭力创效益
“搞技术就要肯于钻研,大胆创新,创新才能赢得效益。”在谈到盾构技术时,朱红光对笔者说。多年来,朱红光带领他的团队立足施工生产实际,刻苦钻研施工技术,创新盾构设备管理,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创造了一个个盾构施工奇迹。
朱红光是从技术工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对施工工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是从地下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虽然如今到了地上,但我的心思却一直停留在地下。”朱红光在回忆时,开玩笑地说。朱红光潜心研究盾构施工中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刀具配备技术,在沈阳地铁,他主持给盾构配置软土刀盘加装先行刀、保径刀、耐磨环方案,使盾构机在砂卵石地层连续掘进长达1300米。南昌地铁施工中,他主持给盾构机配置41刃滚刀加装超挖刀,实现了盾构机在复合地层、上软下硬地层连续掘进1000米的目标,避免了多次掘进中途换刀风险,给单位节约数千万元资金。
他在盾构维保中,还创新推出了盾构设备点检制度。盾构设备卫生检查制度的核心就是“带白手套检查机械”,设备维保人员要戴白手套对隧道内的盾构设备进行检查,检查完后,白手套一旦变黑,就说明设备保养检修未到位。这种“带白手套检查机械”的创新做法对盾构设备管理要求严格,盾构设备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中国铁建、北京市政、中煤、中水等单位纷纷学习借鉴,“中铁五局的盾构是全国最干净的盾构,中铁五局的盾构管理水平是行业内最前沿的设备管理水平。”他们在参观后这样评价道。
盾构施工是一个配套整体工程,除了熟练掌握应用施工技术,盾构设备管理同样举足轻重。显然,朱红光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2011年,朱红光和中南大学杨岳教授一起开发了《中铁五局盾构施工设备网络化管理系统》。该系统改变了传统的设备管理方式,利用信息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进行设备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将出错率将至最低。该系统涵盖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使用、保养、修理、保管等方面,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中铁五局的盾构管理水平。他发表的《盾构施工设备网络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得到业界的认可高度评价。目前,这套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盾构设备的主要管理手段,在中铁五局的盾构设备管理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年盾构生涯青春作陪,累累技术硕果汗水相伴。朱红光,用青春和汗水成就了一个个精品工程,一项项技术荣誉。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创新精神,数年如一日的执着和坚持,是朱红光在盾构施工中的真实写照。“在盾构施工技术道路上,我将继续攻坚克难,努力到达更多技术高地,填补更多技术空白,为企业施工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朱红光对笔者说。这段常人看来有些“任性”的话,相信对朱红光来说,并不是难事。(陈凯 周银 张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