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鏖战珍称公路拉庚拉隧道纪实
何增旺 姚文全 谭文峰

元月17日下午15时10分,一声巨响在海拨4300多米的珍称公路拉庚拉隧道深处传出,宣告了全长2735米的拉庚拉隧道全隧贯通,中铁五局建设们在隧道深处欢呼雀跃,他们击掌相贺,相互拥抱在一起,回首起四年的艰辛付出,一个个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称多县称文镇下庄村村长索昂江才在得知隧道贯通的消息后,带领村民走向刚从隧道出来的中铁五局的建设者敬献了哈达。他们一个个奔走相告:“通了,通了”,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
顺着通天河往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而行,莽莽雪域群峦,过毛哇山垭口4458米时,想起“人间四月芳菲地”,这里的天空依然飘着的是雪花,地上铺满的是冰雪。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冰雪世界,除了每年的5、6、7、8、9五个月,余下的岁月都是冰封的国度
海拔4300多米,距离西宁750余公里,高寒、缺氧、低温构成了这里的神秘面纱。中铁五局五公司珍称公路项目驻地就位于拉庚拉山腹地,自建点开始,在这场如火如荼的大会战中他们历尽了艰辛,为了早日征服拉庚拉隧道这条“巨龙”,实现全线贯通,全体参建者依靠科技鏖战奋进,谱写了一曲志在高原的奉献者之歌。
鏖战烂洞齐出招
拉庚拉山高4488.9米,位于青藏高原,三江源水源涵养区。中铁五局五公司负责施工的拉庚拉隧道出口长1435米,具有低气温、低气压、低含氧、强辐射特点,隧道地质条件复杂,主要是由冰漂石组成,强风化板岩,变晶结构,板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芯破碎,遇水软化,稳定性极差,地下水丰富以渗水和滴水为主,是名副其实的“烂洞子”。
自隧道开工建设以来,参建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施工环境下尝尽了苦头。项目部因为该隧道施工前后两换主将,可见拉庚拉隧道的“魔鬼”之名。临危受命的项目经理刘卓和项目党工委书记姚文全、项目总工程师王华端等领导班子成员身体力行,为干部职工作出了奋战拉庚拉的表率。新上任的隧道队队长袁昌全是一名隧道施工经验丰富的能手,来到拉庚拉时就有了明确的思想:公司派我来,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攻坚克难的。他也相信一个道理:只要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攻不下的难关。
拉庚拉隧道的地质复杂就复杂在千变万化,简直就是一个魔鬼。干了二十多年隧道的袁队长感叹到:打了一辈子隧道,遇到过不少烂洞子,但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一个“款型”的,一般隧道地质变化都是掌子面整体变动,而在拉庚拉隧道,地质变化就像“演戏法”一样,一会左侧,一会右侧,全不按“规则出牌”。加之地质以碳质页岩夹泥岩为主,裂隙水丰富,最大日渗水量达12000方,围岩遇水易软化,开工以来陆续遇到大小坍方及涌水十余次。其中最严重的有三次:2012年7月,施工至K9+930时,因上述地质原因造成塌方。项目部当即采取了处理方案进行处理,通过采用周边管棚注浆,将15×15cm的格栅钢架调整为I20a型钢钢架,按照50cm每榀进行支撑,在施工中为避免放炮对软弱围岩造成的扰动导致再次塌方,项目部采用人工开挖掘进,花费了一个月时间完成塌方处理;2012年10月,施工至K9+714时因为同样地质原因又发生一次塌方,此次塌方对K9+748至K9+714造成初支严重变形,拱顶下沉最大达到1.2m,严重侵限。项目部采取换拱处理方案,采用注浆小导管对周边注浆固结围岩,人工逐榀换拱,每换拱完成3m浇注一次二衬砼,直到2013年3月份才顺利度过坍方段;2013年11月底,掌子面至K9+227时,再次出现塌方,方量达500多方。项目部采用洞渣5m,注浆固结,对K9+232至K9+227重新开挖,采用双层注浆小导管固结围岩,将15×15cm的格栅钢架调整为I20a型钢钢架,按照50cm每榀进行支撑,同时将开挖方法调整为三台阶七步开挖法,严格控制循环进尺。
复杂的地质条件变化给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严重制约着拉庚拉隧道施工的进程,工人们每天要穿着雨衣在漏水的掌子面进行打风镐、立架等工序作业,缓慢得施工进度增加了施工成本,工人们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激发全体参建者的工作激情,项目部先后开展了“四比一创”、“大干180天”、“迅速掀起决战四季度生产大干活动”、日(周)循环时间卡控管理等劳动竞赛,通过设置组织机构,制定奖罚标准,现场兑现考核,激发参建者鏖战坚守奋战的决心和毅力。
拉庚拉隧道施工进展情况得到了时任公司总经理文泽成,现任公司总经理申剑,董事长、党委书记曾平,分管西北片区施工生产的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隋述江,公司总工程师朱东平等领导的高度关注,他们多次亲临现场办公,会商隧道塌方整治方案,给参建干部职工鼓劲打气注入了新的动力。面对困难和压力,项目部干部职工群策群力、紧密团结,战胜重重困难,在举步维艰的日子里,项目领导班子及时召集全体技术人员和现场作业工班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到现场研究地质围岩变化情况,优化施工方案,坚持“安全第一,有了安全,才会有保障”的思路,稳扎稳打向前艰难挺进。
建功雪域斗万难
在这被称之为生命禁区的高原,要坚持下来还真不容易,要建功雪域就更难,而且还要克服重重困难,胜利贯通拉庚拉隧道。由于团队成员的执着和坚守,也由于他们的团结一心,他们的一腔热血和坚忍不拔精神演绎成了排除万难的精彩人生。
拉庚拉隧道施工的正常与否牵动着项目领导的心。作为主心骨的领导班子始终把推进隧道安全早日贯通作为出发点,他们既要克服高原上的种种不适,还要解决资金运作困难,长距离物资运输难题。
作为拉庚拉隧道施工管理的现场队长,袁昌全的房间书桌上放满了各种瓶瓶罐罐,有葡萄糖注射液,有胃舒宁,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称的。临危受命负责拉庚拉隧道管理的他89年参加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高原的不友善,头疼欲裂,睡不着觉。为了尽快管好现场,他每天要在隧道里呆上四个小时,今年春节他又一次在工地度过,老婆打电话责问“过年都不回来,到底是工作重要,还是老婆子女重要?”,辛苦,冰封雪地里下个山买个菜都难的地方他坚持了下来,今年2月份,胃痛发作的他下到西宁输了一个星期的点滴,因放心不下工地,又匆忙赶了回来,在他的眼里,隧道安全是第一位的,施工部署超前一个星期,施工现场全盘考虑,每天奔波7、8次是家常便饭。
项目总工程师王华端,今年31岁,是个年轻的技术骨干,担任项目工程师以来,他负责全线现场施工技术工作。工作起来兢兢业业,2013年拉庚拉隧道因工期紧,冬季坚持施工,他放弃回家和老婆相聚,与项目部同事一起坚守阵地。为了做好拉庚拉隧道技术指导,在隧道出现塌方时,他都是第一时间赶至现场指挥排险工作,组织隧道技术人员对掌子面进行量测,为隧道变更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为了解决高原机械设备保养维修,拉通大电,项目部机电部兼机械服务站站长刘继顺积极主动和称多县电力公司沟通联系,通过他建立的良好关系拉通了大电。与他共事的机械服务站副站长刘君成这样评价他:“工作实干、利索,为人处事好,从来没有什么怨言”。高原上设备坏的频率高,功能损耗高达40%,内地一般3年大修的设备到了山上一年就要大修,为了做好设备保养和维护,他和机械服务站副站长刘君成尽心尽责,现场机械有什么问题,马上过去排查故障,进行维修。
项目部的年轻技术人员雷卓飞、李强、付明明负责了拉庚拉隧道的测量放线与日常监控量测工作,每天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都雷打不动的扛着测量仪器徒步到现场工作,为掌子面施工、仰拱作业、二衬施作与隧道沉降变形量测等工作服务,如今随着拉庚拉隧道的掘进,他们从洞口徒步进去的距离达到了1085米,一天往返4、5次下来就是10余公里。
像他们一样的参建者还有很多,恶劣的自然环境前没有被吓倒,艰难的拉庚拉隧道施工任务没有把他们难住,战白天、斗黑夜,众志成城排除万难,把一个个难题攻克,在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组织的“四比一创”劳动竞赛中7次获得优胜奖。如今拉庚拉隧道正处于Ⅴ级围岩深埋段,为确保安全,项目部采取以安全质量为前提,稳扎稳打向临界点挺进。
红旗飘飘入云端
在高原上让红旗飘扬,在党旗的鼓舞下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项目党工委书记姚文全为了把项目“后院”管好,自己亲自主抓,确保了职工队伍和劳务队伍稳定,路地鱼水情深。
劳务工队伍的稳定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了了解劳务工思想动态,做好劳务工管理,姚书记每季度都要到现场对劳务工工资发放情况进行调查,与劳务工交心谈心,结合工会“双亮”活动,及时将劳务工反映的问题与行政负责人及时沟通,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目前项目劳务工工资都能得到及时发放。
为构建和谐路地关系,姚书记主动学习掌握少数民族政策,依靠当地政府部门解决问题。有一次当地村民与村社因为征地内部补偿分配不均,跑到隧道口阻工,姚书记立即向称多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汇报,同时邀请当地国土局领导到现场一起做工作,晚上又亲自登门到当地已卸任的老村干部家里交心谈心,解释工作,取得了让他们出面做工作的支持。在与藏族同胞交往相处过程中,做到以诚相待,无论答应的任何事与表的任何态都按时兑现或处理。做实事帮助藏族同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路基施工完成后帮助当地牧民恢复了牧道,为当地部分藏民提供了到工地务工,机械设备出租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姚书记针对高寒缺氧对作业人员身体素质、毅力、精神等都是一种考验的实际,结合青海玉树灾后重建工作繁重、工作生活环境艰苦特点,开展教育引导项目部党员认真开展了“如何在玉树灾后重建做最好的党员”活动。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动员,让全体党员深入了解“最好的党员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学、怎样说”;姚书记还建立健全了廉洁项目示范点建设制度、管理办法,建立了项目廉洁风险防控点和防控措施,与重要岗位管理人员签订了《廉洁从业承诺书》,在项目部张贴了“廉洁文化理念”和“家庭助廉曲”,在全体党员中还开展了“算好个人廉政七笔帐”活动,有效地加强了项目廉政建设工作。
在珍称公路项目部一个党工委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一面面红旗插在了高入云端的珍称线上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