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毕业季高峰期,随着应届大学生的陆续离校,租房问题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关注的热点。就在之前,《北京日报》刊载的一则位于东三环附近一套80㎡售价高达每平方米6万元的高档公寓里,竟然居住25人的新闻一出,就引来全社会一片哗然。有关部门迅速针对此情况进行调查,并称将继续加大对群租房的改造整治,公安部门要求房客不要再交房租,并要求小区房主拆除隔断、清除上下铺,否则强制断电,由街道联合派出所强拆。顿时间,租房市场再一次掀起波澜。
对于群租房而言,安全问题是其最大的隐患,整改是情理之中的必然选择。然而,我们不经要问,明知群租房存在各种隐患,缘何此类出租模式却在市场中如此走俏?
低收入人群是群租市场主体
分析群租房人群不难看出,大多数客源在21—26岁之间,以应届生或毕业3年左右人群为主,其次是餐饮等服务行业将房屋作为职工宿舍,这部分人群最大的特点即收入不高,外地户籍,且没有资格购房,只能选择以群组的方式暂时解决住房问题。刚毕业的杨小姐告诉记者,毕业到现在由于工作没有着落,租房和平时吃饭等生活成本开销又太高,自己攒的一点钱和父母支持的一部分钱转眼就快花光了。为了节省开支不得已搬进群租房,虽然在财产和人身安全上得不到保障,但是至少有个可以落脚的地方,最重要是便宜。
群租房收益远高于整屋出租
因群租房多数是以床位或者单间为计费单位,整体租金要远高于正常情况下的租金。以报道中这套80平方米两居室为例证,二室一厅租金每月仅为8000元,而按照床位计算,每月能收取高达2万元的租金,面对如此悬殊的差价,试问谁能够做到“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情操?这也是多年来群租房“打不死”的核心。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有谁不愿意住在窗明几净的套房中享受空调,而选择卑微的蚁族生活?只有将房租降下来,低收入者自会放弃群租。但就目前来看,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租金4年狂涨一倍之多,已让许多白领阶层都觉吃力。而为调控房租所大规模建设的公租房多年以来,只面向户籍居民,而即便如此,公租房申请依然可用“血拼”来形容,僧多粥少。
调控失效,租金只升不跌,从地下室整改到群租房,低收入人群在居高不下的租金前将面临居无定所的境地。而就业难,住房难,已不仅仅是中国大学生难以逾越的两座大山,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这个群体。
面对如此艰难的租房市场,国内最大的生活服务平台58同城租房版块负责人表示,房屋租金的变化是市场供求变化的最直接体现,这其中夹杂着社会问题、经济发展问题、教育问题等等因素。除了期待切实可行的政策调控外,我们也将发挥自身企业资源的优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最适合的房源,同时,58同城所推出的消保计划也将有效保障租房人的合法权益,帮助遇到租房难题的毕业生尽快解决问题。
社会学专家也表示,虽然全国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和成本要远高于其他城市,但每年仍有大批量毕业生涌入这些地方,这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政策经济投入倾斜、社会资源不平均等诸多因素有关。一线城市无论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条件远远高于二三线城市,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差距还会越来越明显。这是全社会的问题,是民生问题,而不仅仅是靠调控房价、整顿租房市场能够解决的。尤其是毕业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帮助其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推给这些弱势群体,任其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