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2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以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型超市里的产品都打上了17位有机号的新标识。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知度仅仅停留在有机产品相对更健康,价格也会更高而已,但对什么是有机产品,都是一知半解。对有机产品认知度尚且如此,那对白酒类的有机产品就更加不理解了。现如今,整个白酒行业获得有机产品的企业不超过20家,为何白酒行业里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会如此困难?那么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不是单单对成品的检验,她要求的是整个生产链和供应链的绝对有机。因此,在白酒行业里,一般也只有纯粮固态发酵的酱香型酒能获得此认证。我们熟知的茅台酒就是有机产品。除此之外,新晋品牌酱领酒,产于茅台镇核心产区,采用传统茅台工艺酿造,从原料开始到成品酒的售卖过程完全遵循有机产品严苛标准执行,其酒于2012年年初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
从原料的有机获取、纯良固态的发酵方式、传统工艺的道法自然、以酒勾酒的无添加、贮存基酒的绿色容器、绿色包装的低碳环保......酱领酒,在更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的今天,始终坚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的正宗捆沙酱香,始终坚持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有机生产链。
从土地抓起的健康有机
茅台本地的红糯高粱如果作为粮食,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它颗粒小、皮厚、扁圆、结实、干燥,口感不佳,但这些特点却是酿造酱领酒的最佳选择,酱领酒采用正宗茅台工艺,要经过九蒸七取,而红高粱正好是耐蒸煮和翻造的。它的淀粉、单宁比例合理。适应于复杂的酱香酒生产工艺,也也为酱领酒一些特殊的呈呈味成分提供了前驱物质。在酱领酒的有机原料种植基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种植方式和规则,用最纯正的种子,最天然的农家肥,或者将酿酒蒸煮过后的酒糟做为有机肥料。整个种植过程不使用任何农药杀虫,而是在种植过程安装杀虫灯,彻底杜绝农药,效法自然、顺应自然的种植,才有了酱领酒不可替代的有机原料。从源头上保证了酱领酒的有机品质。
有机的酿造过程
酿酒的第一步是制曲。
每年端午后,酱领酒车间的酒师们开始制造曲药。曲药以小麦为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这叫“端午踩曲”。小麦经过“踩曲”做成“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就是把曲块进行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再过30~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个月。
制好酒曲,时间已从初夏转入仲秋重阳节,在此时开始第二个关键步骤——“重阳下沙”。“沙”的意思就是指红粱即高粱。因为本地产高粱细小而色红,所以称为“沙”。“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酿造茅台酒最著名的“回沙”工艺,即是指将高粱多次蒸煮出酒,而不是一次榨光酒分。酱领酒同茅台酒同宗同源,采用的是纯正的茅台酿造工艺酿造,因此酿造过程中要经过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加曲、七次取酒。
茅台型酒的用料极为讲究,一定要用本地产的高粱。这种高粱被称为糯高粱,粒小、皮薄、淀粉含量高,禁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整个酿造属于纯粮固态发酵,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纯手工酿造,所以也有人说正宗的酱香酒是最“与人和”的酒,因为其酿造过程中几乎见不到机器操作,都是人工在操作。
新酒产生后要装入陶土酒坛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进行“盘勾”,然后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即用几种基酒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勾兑就是调节酒中的酸酯平衡,但是没有仪器可以代替人的舌头去寻找答案,最终的口感,全靠评审会的几张嘴一直是酿酒过程中比较神秘的工序,勾酒师凭借自己的味觉进行搭配,酱香酒勾兑都是以原酒勾兑原酒,因此勾兑过程都是依靠人工味觉,日本学者曾做过实验,拿茅台酒做实验,测试呈香主体来源,经过多次实验都无法测试出来,这也就杜绝了正宗酱香酒能添加香味物质呈香的可能性。勾兑、调味完成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进行灌装进入市场。一瓶地道的茅台型酱香酒的生产至少5年。
至此,要酿造一瓶有机酱领酒,第一颗种子播下就已经开始,且远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