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当听到出口欧洲的皮鞋遭遇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消息时,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大吃一惊:“我们的鞋子这么便宜卖给人家还不让卖,贵一点的反而还能卖?”当时的王振滔怎么也没有想到,从那时至今,7年间,他将历经一审败诉、二审再诉等种种艰难过程,和欧盟理事就反倾销案打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并肩作战的企业也从120家变成30家、5家,最后只剩下自身一家孤身作战…… 诉讼故事 7年诉讼王振滔 “从年轻人变成中年人” “过程太漫长了,等到最后胜诉结果反而内心很平静。”47岁的王振滔感慨,这场诉讼耗时之长,感觉自己也从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在他看来,这场为期7年的应对反倾销之战就像一次马拉松般的长途游泳,刚开始自己像年轻人一样热血沸腾,在大家的相互激励下就领头冲下了海。不料,100多个嚷嚷要一起游泳的企业家减少到30个,最后真正跳下海的只变成了5个;再减少到自己一个人。 “这就像我们领头带着几个人去游泳,结果回头一看,跟着的人都没了,但是我不能跟着往后游了,因为我是举着红旗的开拓者,必须继续往前冲。哪怕前面是不好的结果,大不了这点诉讼费丢了,我也能承受。” 最终,王振滔独自上岸。而他也表示,经过这次长途跋涉之后,自己也变成了中年人,心态已和当年完全不一样。时过境迁的不仅是王振滔个人,还有奥康,已经由单一的制鞋企业变成了包括制鞋、生物医药、金融、房地产等多个业务板块的集团。就制鞋业务而言,奥康由于发力于国内市场,其海外业务比重已经萎缩,2012年上半年的海外业务比重滑落至历史新低的5%。 欧洲“单刀赴会” 抗辩被请吃饭 在奥康应对欧盟反倾销税的过程中,王振滔“单刀赴会”到欧洲为中国鞋业抗辩的故事被广泛提及。 2006年6月,王振滔应欧盟鞋业联合会主席卡尔沃的邀请,以中国制鞋企业唯一代表的身份,出席在西班牙阿里肯特举办的西班牙鞋业论坛。由于西班牙是欧洲的传统制鞋大国,尤以阿里肯特的制鞋业最为集中。中国皮鞋进入欧洲,对西班牙鞋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就在此前一年,身为邀请人的卡尔沃曾代表西班牙鞋企,向欧盟提交了调查中国鞋企倾销的申请。 2006年6月15日,王振滔在并不被看好的氛围中发表主题演讲,并“主动示好”,强调中西两国均是鞋业大国,应通过合作实现双赢,并表达了希望通过法律来解决争端的信心。而他这次发动的“友好攻势”被业内视为为争取反倾销终裁而增加胜算的砝码。 三天后,王振滔代表中国鞋企专程赴欧盟提出抗辩。王振滔回忆说,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更没有犯法,因此在抗辩的过程中什么也不担心,且言辞激烈。最终,他的抗辩受到了对方的重视,对方将他带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公园吃饭,并且说为他当天的讲话而请他吃饭。 财经观察 “奥康胜诉模式”能否复制 “中国制造”所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今年有增无减。就在最近,中国的光伏电池组、陶瓷等产品也相继遭遇了欧美国家的反倾销。如何应对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壁垒,是摆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一道难题。 在王振滔看来,奥康的胜诉是解开这道难题的答案之一。“奥康模式”的成功能够复制到其他行业,他将这种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模式的特点归结为:行业协会和政府的支持、好的律师团队、团队作战以及坚持到底的勇气。 奥康胜诉所起到的信心提振不容忽视。正如王振滔所说,“中国每年都有好几个行业要应对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如果每次都有企业组团去诉讼,不管输赢,那么老外就不会滥用这种游戏规则,限制你产品进入它的市场或者延迟你进入。” 不容忽视的还有,不管如何,对于企业自身来说,练好内功、增强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品牌附加值、开辟多元市场,最终靠实力取胜,才是根本上解决反倾销问题的最好办法。 诉讼费高达三四百万 反倾销税将退还出口客户 11月18日,在杭州参加学习十八大精神会议的王振滔接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得知起诉欧盟的反倾销案以胜诉告终,他并没有表现得大喜过望。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了近七年。
(受页面限制,文章未能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