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Cenn瞭望台 > Cenn瞭望台 > 正文
汉能逆势跃进光伏 捆绑地方政府与银行
来源:财新网       时间:2012/11/5 14:28:02     
    投资太阳能之前,李河君旗下的主要资产是建在云南丽江金沙江上的金安桥水电站,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2009年,这个项目一度因未批先建遭银行中止贷款,幸而引入新投资者后得以建成,目前已并网发电。 

    “我们往往高估一到两年的变化,低估五到十年的变化。”汉能控股(下称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09年以来,李河君在向多地地方官员宣讲一个庞大的太阳能薄膜计划——终极产能目标1000万千瓦,超过全球薄膜光伏组件年产能,短期目标是2012年实现产能300万千瓦。在李河君的讲述中,太阳能是能源终极利用方式,而太阳能薄膜因其成本低、生产过程无污染,将会取代以尚德为代表的晶硅电池路线,统治太阳能光伏领域。

    在此之前,李河君和汉能从未涉足光伏领域。尽管光伏业界对其大力宣讲的太阳能薄膜技术和汉能财力多有质疑,但两年多的时间,搭车“4万亿”经济刺激,借新能源政策的东风,李河君成功游说了海南海口、四川双流、广东河源、浙江长兴、山东禹城、江苏南京、邳州和武进、黑龙江双鸭山、青海、江西等地方政府及银行,加入这个总投资额号称近2000亿元的太阳能帝国。

    投资太阳能之前,李河君旗下的主要资产是建在云南丽江金沙江上的金安桥水电站,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2009年,这个项目一度因未批先建遭银行中止贷款,幸而引入新投资者后得以建成,目前已并网发电。他名下还有两架私人飞机湾流G550。很多汉能太阳能薄膜基地的投产仪式上,都会出现本地省级高官的身影,这为李河君进一步扩充版图增加了新的砝码。

    2009年,恰逢国家大力支持光伏产业:3月,中国政府出台对光电建筑每瓦补贴20元政策;7月,“金太阳示范工程”起步。国开行放开对光伏贷款,2011年底给了汉能300亿元贷款授信额度。一位汉能离职高管称,据他所知,汉能至少从国开行拿到了60亿元贷款。

    有了地方政府和银行的支持,李河君不需要太多自有资金就可推进号称2000亿元的投资计划。汉能内部有所谓投资“三三制”之说:汉能、地方政府和银行各出资三分之一。“甚至汉能连三分之一都不出。”一位从汉能离职的高管说。

    实际操作中,汉能通过从自己控股的公司中采购设备,对地方政府高报价格,放大了投资总额,也同时加大了政府和银行实际投资比例。高企的投资总额还为汉能带来更多好处——地方政府低价提供配套土地和优厚的税收返还与补贴政策。

    问题在于,汉能大规模杀入光伏领域是在2009年——晶硅光伏组件价格开始下滑之时。

    晶硅电池与太阳能薄膜,是光伏发电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一直在进行成本与转化率的竞赛。

    太阳能薄膜组件一度成本略低,但在尚德、英利等中国企业大扩产能后,晶硅光伏组件价格大幅降低,如果单计算光伏电站的设备成本,太阳能薄膜组件价格如今已比晶硅光伏组件高出20%以上,加之使用太阳能薄膜组件需要更大面积来吸收太阳能,因此增加了土地成本,统算成本更高。同样做太阳能薄膜的 First Solar曾是全球第一大光伏组件生产厂商,如今已在走下坡路。不过,它走的CdTe路线与汉能的非晶硅也不是一个路数。

    即使成本有优势,尚德等晶硅光伏企业如今也奄奄一息。汉能逆势而为,此前并无光伏生产经验,如此大规模推进一个已无成本优势的技术,底气何来?

    兴建太阳能薄膜组件生产基地的同时,汉能同时宣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江苏、山东、河北等地的大规模光伏电站投资计划。这些计划同样与地方政府合作。加上它此前收购控股的薄膜太阳能生产设备供应商铂阳精工,李河君力图打造一条完整的太阳能薄膜产业链:从生产线研发设计到太阳能薄膜电池组件生产,再到应用此技术的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从国家获得足够电价补贴,完成投资-收益的闭环。

    这也是整个光伏行业的算盘,光伏业大跃进的起因。在光伏业普遍陷入债务危机时,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担心。汉能建厂和投产的进度远低于宏大计划,已建成生产线大多在试生产,都加大了地方政府的疑虑。“汉能在全国投资到七八个点时,我们就开始怀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地方官员说。海口和河源都放慢或收回了对汉能土地申请的审批,一些原本有意发放的贷款叫停。海口甚至有意将汉能迁出保税区。如何对待汉能的投资,变成一个棘手难题。

    汉能还是想险中求胜。今年3月始,汉能转向海外扩张——先收购了德国Qcell公司的子公司Solibro,又以3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Miasole公司。这两家公司在太阳能薄膜技术研发上相对领先,但与汉能目前在全国力推的非晶硅薄膜走的并非同一条路,业界将此解读为汉能在技术上寻找自救路径。

    海口项目今年3月剪彩后,李河君再没去过。9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他的一篇署名文章“光伏发电能源新亮点”中,继续宣讲着光伏宏图。

    海口的故事

    李河君说在海口投资175亿元,十年完成。海口方说,太久。李说,“那就五年!”

    汉能与海口签约是在2010年10月。

    海口市乃至海南省,长期以来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2009年,海南省的GDP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四,海口市全年的GDP不足500亿元,急需引入新的产业,寻找经济增长点。

    李河君所描画的蓝图,正立足于中国政府号召推进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

    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在汉能和海口政府接洽前,另一家新能源企业已落户海口。2009年8月,英利光伏在海口市高新区狮子岭工业园投资7.6亿元建设“一期年产1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完整产业链”项目,2010年5月顺利投产,遇上好时机。欧洲多国政府的光伏补贴政策,促使产品主要出口的中国光伏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时期。中国光伏行业产能,从2009年的600万千瓦增加到约1500万千瓦,增加的产能几乎全部选择了晶硅路线,大大降低了原材料和生产成本。

    英利集团的“靠谱”以及海外市场的繁荣,给海口政府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要找一个和英利一样好的企业”。在这样的迫切心态下,汉能来了。

    李河君给当地官员留下的印象极深。但凡海口市政府官员谈到英利,他手一挥:“灭掉英利”。李河君说,晶硅电池以硅为主要原料,硅价比薄膜技术使用的原材料等高得多。而汉能选择的太阳能薄膜技术,在李河君口中相当于“彩电中的液晶技术”,成本低,最先进。

    太阳能薄膜技术,曾被业界认为是未来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发展方向之一。它比晶硅技术原材料成本较低,生产过程较环保,但瓶颈是光电转换率低于晶硅电池(指利用光伏组件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差距甚至可达10%,这会部分抵消组件价格对度电成本的影响。2009年,尚德曾在上海斥巨资建立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线,但最终将这条生产线转为生产晶硅产品,原因就是转化率太低,没有竞争力。

    尚德创始人施正荣攻读博士时,专攻太阳能薄膜技术。施正荣没做到的事,初涉光伏领域的李河君就很有信心。

    海口不是没有官员对李河君有异议。“一位官员私下问我,汉能宣传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产能是海外市场需求的总和,难道全世界就汉能一家企业?”汉能海口基地一位离职技术人员转述。

    但在海口市的决策者看来,汉能也有足够多因素值得信任:汉能集团旗下的金安桥水电站堪称印钞机,年收入达20亿元;与国开行关系良好,取得国开行300亿元授信,李河君在饭桌上曾说,“汉能是国开行的长子”;在海口之前,汉能已在四川双流、广东河源建设了两个基地,河源基地开工仪式上广东省高官出席,也缓释了海口市政府的疑虑。

    2010年秋天,海口市政府负责人带着保税区、高新区和国土资源局的官员考察汉能北京总部。当时位于西长安街上的汉能总部豪华气派,办公室家具一色红木。在欢迎酒宴上,李河君提出要在海口投资175亿元,十年时间完成。海口方说,太久,英利不到一年就投产了。李说:“那就五年!”

    2010年10月,作为“海南省和海口市重点建设项目”,海南汉能硅基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签字。

    (受页面影响稿件未完全转载)

 

 

 

 

责任编辑:冰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汉能,光伏,地方政府,银行,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