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企“老大哥”甩开的新奥能源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不得不接受中石化与竞争对手中国燃气“私通”的现实。
昨日傍晚,三家公司齐齐发出公告,中石化、新奥能源联合对中国燃气发起的“敌意收购”最终失败。与此同时,中石化单独与中国燃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这起涉及两家民企、一家央企的收购案,以“老大哥”甩开合作的“小弟”,独自怀抱“美人”而告终。
腾讯财经获悉,因共同收购而组成的中石化新奥财团就此解散,其委任的财经公关博然思维也已经不再代表财团发言。此前,去年12月,该财团向中国燃气发出收购要约,要约价3.5港元/股,总对价约达167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收购要约中提出,新奥将支付55%的要约总对价,中石化支付45%。也就是说,收购方案原本是新奥能源作为主导,但最后的结局却是,中石化获得了认购中国燃气新股、成立合资公司等一系列权益,新奥非但一无所得,并且还要承担近亿元的费用损失。
新奥能源CFO郑则锷9月份曾透露,上半年该公司为收购中燃而新增了约2000万元的行政费用,另外为收购预留的4亿美元的资金,也导致额外的7600多万元利息支出,二者相加达到近亿元。今日,新奥一名内部人士也对腾讯财经默认了这个数字。
新奥与中燃同为城市燃气运营商,二者的竞争态势,势必将随着掌握着上游油气资源的中石化的偏向而发生变化。
谈起原本的合作伙伴转而“抢独食”,上述新奥内部人士语露无奈:“他们之间的合作肯定会对我们的业务产生一定影响,但中石化毕竟也与新奥有这么多合作,这次事件不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
中燃:与中石化合作“并不赶急”
自收购要约发出后,中国燃气大股东即对此强烈反对,并投入大量资金增持,使得股价拉升至昨天停牌前的4.3港元,远超收购要约价3.5港元。而创始人刘明辉在8月份结束警方调查回归公司后,对收购抗拒表现更趋于强烈,导致收购连续6次推迟。
而收购要约的最终取消,除了目前股价高于要约价、尚未通过商务部反垄断审查等原因外,有业内人士向腾讯财经称,也和中燃向中石化提出了“替代方案”有关:中燃主动要求中石化退出收购,作为补偿,中燃承诺向中石化定向增发新股,扩大中石化的占股比例。
“对于中燃来说,为了避免被直接竞争对手收购,付出向上游公司让渡部分股权的代价,实在非常值得;对于中石化来说,中燃并非竞争对手,其希望进入下游产业链,通过增股也能实现,未必一定要并购对方。”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称。
不过,对于这一说法,中国燃气副董事总经理梁永昌未正面回应。他对腾讯财经称,双方“因了解而结合”,在收购要约发出后的10个月里,中燃与中石化进行了不同合作方式的研究,由于中石化与新奥的收购要约难以延期,因此新的方案便应运而生,双方的合作并不“赶急”。 “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梁兆昌称。
而对于在公司创始人被调查的混乱期间试图收购自己的新奥能源,梁永昌则客气地评价道:“我们很尊敬这家同业,仍认为新奥为一家很有历史,很成功的城市燃气经营商。”
获利者中石化也在尽力淡化合作的意义。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今天在股东大会间歇期对媒体表示,与中燃达成之战略合作协议不会对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但有助增加国内供应。他并透露,认购新股、合资公司等合作目前只是初步协议,双方仍在就细节进行讨论。
对于双方合资公司的资本、股权分配比例、公司规模等公告中未尽的问题,梁兆昌只回应称,“我们不会(在合资公司中)争做大股东。”他解释,将来项目的股权比例,要视乎两公司的贡献而定。
市场反应:新奥涨 中燃跌
有意思的是,尽管中燃上下因为免于被收购而“弹冠相庆”,新奥对出局备感无奈,但机构及投资者给出的选择却悲喜调换。
截至收盘,复牌的中国燃气下跌4.19%至4.12港元,盘中一度跌逾5%。而新奥能源则收涨2.83%,至32.75港元。
美银美林今日发布的报告也给予了两个公司不同的评级。报告认为,收购的失败消除了新奥进行股本融资的疑虑,因而维持该股“买入”评级、目标价36.5港元。而中国燃气则被给予“跑输大市”的评级,目标价3.6港元。
美银美林认为,收购的取消使得中燃股价将回归基本面因素,其低端城市业务较多、液化天然气(LPG)业务及资产负债表较弱等因素将制约股价表现,而与中石化所订下的框架协议没有排他性,也没有时间要求及先决条件,影响评估有待更多细节。
高盛也认为,签订框架协议只是推动天然气销售和推出CNG加气站,能否产生协同效应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