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块普通的巧克力能卖到几十块甚至几百块一盒?德芙就做到了。
为何成本和原料都很低的冰激凌能买到几十块钱一杯,还被竞相抢购?哈根达斯做到了。“此刻尽丝滑”是德芙一直以来强调的品味体验,借助着浪漫体验的名义,消费者欣然接受,为浪漫买单谁不愿意呢。在消费者看来,吃德芙巧克力就等于享受浪漫,买德芙不是简单的够买,而是拥有那份贴上浪漫标签的丝滑体验。当德芙成为浪漫体验的代名词时,品牌就超越了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也具备了超出部分的附加价值。消费者不再追求的是商品本身的成本价值。 在商品品类的定位上有低附加值品类定位和高附加值品类定位两种。这就相当于是给消费者讲实实在在的价格还是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情感沟通,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吃五谷杂粮,有着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七情六欲。当我们试图用理性客观的思维说服购买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道理都浅显易懂,消费者在乎的是商品之外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额外价值。例如一块德芙巧克力的心理满足,一部奔驰跑车带来的尊贵,一条钻石项链带来的美丽。 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色交者,色衰则疏。这在消费品领域同样存在。一个完美的品牌模式,不仅仅是与消费者基于现实利益的买卖关系,不是纯粹的理性的关系,甚至也不是通过提供更高的性价比给消费者就能打动消费者。就像上面介绍的一样,一杯冰激凌的成本有多大,一块德芙巧克力的成本有多大,没有多少人关心,多数以上的消费者在购买时没有想这么多。而国内绝大多数品牌对品牌模式的理解都停留在这个认知层面。 看看波力食品的品牌模式是怎样的,波力在宣传时并没有总结刻意强调海苔能带给食用者什么样的好处,事实上这点也无需强调,因为产品本身属性完全已经像消费者证明了这一点,波力没有过多的诠释海苔的功效,而是重新去注解这个品类的价值,不是紫菜,而是海洋的味道。 聚焦于产品成本的思考,是商品的低附加值品类定位;聚焦于消费体验的思考才是高附加值品类定位,也有商品溢价的空间。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是愿意花相同的价钱买更大的钻石还是更小的钻戒,答案不言而喻,没有人会选择买更大的钻石,钻石只是一块不经雕琢的石头,充其量也就在于一块工业原料或者只是商品,钻戒就不同,代表着纯洁永恒的爱情,意义非凡。 这不是说食品企业不应该把精力集中在食品加工身上,集中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性价比上,而是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关注消费者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心理满足,让品牌融入生活,代表着生活中的追求,而不仅仅是某一类产品。 用“防上火”重新注解了凉茶这个品类,王老吉毫无疑问的成功了,“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个降火消热的品牌形象深深地扎根在消费者心目中,而王老吉也成为降火凉茶的代名词,重新开辟了凉茶类的的新属性。正所谓喝凉茶也能喝出新意。 摒弃旧有的思考方法,在产品品牌模式上创新,用赋予情感的感性定位进行劝服性购买,给消费者指明一种新的消费体验或者观念,成为食品企业寻找突破的得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