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停产后,包括索尼、佳能在内的在华日企的部分工厂陆续恢复生产。听到这个消息,令人高兴。
因日本政府“国有化”钓鱼岛引发的中日关系紧张,已对中日两国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中日两国企业如何相处?中日社会彼此是否能承受得起经济战的代价?中国人应当怎样认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句话?这些问题值得认真分析。
近期,我国有相当多民众在爱国情怀影响下,积极参与保钓运动,并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抵制日货”,日本也有抵制“中国货”的言辞和举动。这种不断升级的冲突局面令人担心。
作为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较为频繁。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超过3400亿美元。友好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繁荣带来两国政府乃至企业多赢局面,但是一旦发生经贸对峙、互打经济牌,受到伤害最大的是中日两国企业,最后这场“战役”将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日本大部分企业利润来源于中国市场,日本对华贸易40%的依赖,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服装鞋帽、资源类原材料方面,高附加值的比重并不高。中国对日本贸易20%的依赖,比重虽然低,但日方占据的都是核心配件和高端物流管理等领域。中国出口日本的产品中,中低端产品比例较大。而这些中低端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有韩国、东盟国家等数个竞争者,这对中国的对外出口构成了威胁。
如果中日两国爆发贸易战,日本产品将暂时无法替代,将对中国关联企业受到影响。比如高铁项目中需要的高级钢板,包括国产汽车里面需要的特许钢、高级钢,都需要日本提供原材料。前不久日本地震的时候,日本的高端电子产品产业链停运了,这些零部件进不来,我国企业受的影响非常直接。
从投资角度看,日本承受不起扔下3万多家在华企业另寻投资热土的失败。而对我国而言,在华的几万家日企雇佣了超过1000万人就业,给我国年纳税额达到近700亿元,日本企业大撤离则意味着数万家为日企配套的生产和服务型企业将倒闭。
而最让我们伤不起的是,日本企业撤资的负面示范效应一旦与美欧经济减速、跨国外资撤离叠加,加上美欧因为实业再造已露出征兆的尖端企业回流本土,将使我国吸引外资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大量外资将转移到中国邻近国家。日企在印度、俄罗斯和东南亚等拥有一些可用以替代中国工厂的条件。
按照中日贸易现状,如果任何一方决定采取经济手段反制对方,那么这将对双方的经济走势都构成影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在中日这场经济博弈中将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有句古语叫“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我们要看到,中日冲突的背景后面还站着一个“偷着乐”的美国渔翁。两个制造业大国之间的冲突,很可能成为美国经济的巨大机遇。从实力此消彼长的角度分析,美国将成为中日之间发展冲突的战略受益者。
任何争端的背后都是经济利益在主导和驱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时点爆发的钓鱼岛之争,名为领土之争,实为美国主导的经济之战,名为中日之争,实为美中之争。在我们热情澎湃去反日护岛时,美国对于中国的经济战早已无声无息地打响。
冷静客观地将中日付诸经济战的利弊作一分析,相信我们能够形成共识:领土之争应用外交方法解决,不应转化为经济战争,中日两国企业不应成为钓鱼岛事件的被牺牲者,日本不应该成为美国经济图谋的被利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