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法规法律 > 法规法律 > 正文
贵州欲三年建111个产业园 冲刺万亿俱乐部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2012/9/12 14:02:17     
    一个涉及3万亿元投资的《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让贵州第一次赢得了从未有过的关注和争议。贵州省和贵阳市决心将小孟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为一个贵州新型工业化的标本和西部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中外合作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一个涉及3万亿元投资的《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让贵州第一次赢得了从未有过的关注和争议。


  这个3万亿元的规划一出笼被外界解读为贵州版“稳增长”计划。现在看来,这恐怕只是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误读”。这份规划更像是未来十年贵州寄予在其旅游产业上的雄心。


  外界没有投入太多关注的是,这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西部省份正在践行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的工业化计划。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贵州第一次确立了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发展战略,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付诸了实施。


  2010年8月可以视为贵州经济发展上的一个分水岭。之前,贵州各项经济增长指标都居全国后列;之后,贵州突飞猛进,GDP的增长速度已经跃进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与全国大多数省区市相比,当下的贵州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没有太多“保增长”压力的省份。


  贵州这片土地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热切”过,各级党政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反复要求其所属地区以“超常规举措推动跨越式发展”,恨不得将几十年的历史发展欠债在一夜之内补齐。


  今年2月,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的赵克志更是明确表示,到2015年,贵州省经济总量要达到1万亿元,冲刺“万亿俱乐部”。


  小孟工业园:


  工业化热潮的缩影


  贵州决心将小孟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为一个贵州新型工业化的标本和西部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中外合作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9月的贵阳秋高气爽。


  不过,正在紧张进行中的工业园区建设潮却让人感受到了一股久违的热情。不光是贵阳,当下的整个贵州,更像是一个“大工地”。这两年多来,贵州省社科院副院长宋明跑了贵州很多地方,“到处都在建工业园区,到处都在建基础设施,很像珠三角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感觉”。


  9月10日下午,贵阳南郊小孟工业园区的开发大道上,每隔100米就有一辆载重卡车,由于装满了各种建材,卡车有点吃不消,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不时地吹起满地的灰尘。


  开发大道两边全是各个入驻企业的厂房,有的已经初具规模,有的还是刚刚动工的空地,喧嚣也不乏生气。


  小孟工业园全称为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开发区先行主导开发39平方公里。小孟工业园区夹在将军山和凤凰山之间,得用很大的气力在两山之间掏出一点空地用于发展工业。走在园区里,你只要稍微抬一下头,朝远处看一眼,就随处可见裸露的山体,泛着鲜艳的褐红色,像是这座山峰被迫翻出的新鲜伤口。


  贵州省和贵阳市决心将小孟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为一个贵州新型工业化的标本和西部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中外合作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按规划,到2015年,小孟工业园要确保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力争实现700亿元,争做贵州第一个千亿元产值的工业园。而在2011年底,整个贵州产业园的产值才刚接近2000亿元。


  小孟工业园只是本轮工业园建设热潮的缩影。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在全省88个县市区规划建设111个“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


  贵州在相关规划中发誓,到201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实现1万亿元以上,建成的100个产业园区要实现工业产值5000亿元以上,占比超过50%。


  “贵州速度”:


  十年3万亿稳增长?


  今年上半年,贵州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位于前列,是少数几个没有太多“保增长”压力的省份。


  在贵州方面看来,“贵州版3万亿”稳增长计划几乎是外界的一个误读。


  7月23日,贵州省在北京召开了一个《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期成果研讨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锋代表课题组就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做了简要的汇报。


  在汇报中,刘锋表示,这个规划的特性之一就是项目化,构建了一个由10个国家级重大,50个省级重大,200个省级重点,和2000个储备项目共同构成“1522”的项目体系,整体形成一个2万-3万亿元投资总额的项目库。


  这成了“贵州版3万亿”的最初出处,一出炉就被媒体广泛解读为贵州省推出的“稳增长”举措,以至于贵州方面在一个星期之后被迫出面澄清。


  7月30日晚上,贵州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规划实为根据贵州省旅游业到2020年发展预测,初步设计近十年全省旅游投资额度大约需要2万-3万亿元,而且投资来源大多为争取招商引资项目。


  此后,贵州的专家学者也在反复为这一被解读为各地公布金额最大的稳增长计划“消毒”,强调“贵州3万亿”是一个十年的概念,目前仅是规划。


  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也参加了当天的研讨会。他认为,近一段时期,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投资计划很多并没有明确投资年限,而且地方政府想单方面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的可能性不太大。


  “即使拿财力较弱、2011年GDP只有5700亿元的贵州来说,其2011年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也有5000亿元以上,如果在正常情况下,未来五年的投资额也在4万亿元以上,未来十年肯定在10万亿元以上。”易鹏说,“这样看来3万亿元就不那么突出了。”


  易鹏说,“地方政府早一点提出自己的项目规划,一旦中央政府放松了,也便于与中央政府的项目进行对接。” 从2010年下半年起,经济增速长期处于全国后列的贵州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贵州速度”。今年上半年,贵州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位于前列,是少数几个没有太多“保增长”压力的省份。


  “贵州现象”:


  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


  这30多年来贵州发展工业的能力非常有限,缺人、缺技术、缺管理人才。人均GDP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长期排名倒数第一,是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一直是挂在贵州各级领导口头的一句贵州基本省情介绍。


  或许这组数字更能说明贵州在全国经济版图中所处的座次:4000多万人口的贵州GDP总量长期处于最后几位,而人均GDP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长期排名倒数第一,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宋明说,“贵州长期以来粮食不能自给,所以整个20世纪80年代,我们把粮食自给当成了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人口、物力、财力都集中到了农业上去。”


  宋明回忆,当时贵州的工业绝大多数都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在贵州设立的国有企业,贵州的地方工业非常薄弱,财政捉襟见肘,所以这30多年来贵州发展工业的能力非常有限,“缺人、缺技术、缺管理人才”。


  1990年代中期,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直接将贵州的长期贫困的现实命名为“贵州现象”。


  进入21世纪之后,贵州省相继提出了“生态立省”、“环境立省”战略。贵州省政府咨询顾问洪名勇教授认为,这两个战略应予以充分肯定,“贵州不把生态做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贵州发展工业还有一个瓶颈是基础设施太落后,建设一条公路成本太高,贵州拿不出配套资金。“交通设施落后,物流成本就居高不下。”宋明说。


  宋明曾经总结,2010年8月之前的两届省委班子的最大贡献就是“修路”,为现在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贵州交通设施建设方面的力度更大。


  洪名勇说,保住青山绿水是对的,但并不是说守住这片青山绿水就可以了,一个更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一片青山绿水来寻求发展?无论是“生态立省”还是“环境立省”都解决不了贵州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根本性问题。“工业不强,是贵州落后主因”成为贵州社会各界的共识,贵州各界开始寻求一条做大做强工业的新路子。


  2010年8月,贵州新的党政领导班子成立。同年10月26日,贵州省召开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作出了“工业强省”的战略抉择。


  国发2号文件:


  “从上到下坚定”工业强省


  将近3000多万人口是农村人口,贵州不从工业化角度来实现小康、来扶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贵州,你和政府工作人员一提起区域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第一句话准是:你看了国发2号文件么?


  所谓国发2号文件是指今年1月份国务院颁布的第2号文件,全称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共54条。这是一份专门针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向全国颁发的文件,之前只有内蒙古、新疆、广西、甘肃、宁夏等不多的省份享此“殊荣”。


  贵州省一位政府部门人士告诉早报记者,国发2号文件是目前贵州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宋明说,国发2号文件是建国以来国家层面第一次最全面、最系统地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的文件,“以前中央给予贵州的支持多是局部的、单一性的”。


  该文件颁发后,在贵州各级政府文件中,“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开头语。


  宋明坦言,贵州在发展战略上确实走过一些弯路,即使在“工业强省”战略确定之后,省内外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认识上、观点上的分歧。


  在7月23日《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期成果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就指出,贵州应该放弃工业化,一门心思搞旅游。他认为,贵州整个产业结构应该以旅游生态为主,“搞工业确实要出大问题的”。


  “贵州的现代化,可以不通过工业化实现,不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化实现,贵州就搞小城镇,主要靠旅游和先天农业支撑。”吴必虎说。


  “贵州靠旅游业能不能解决4000万人的小康问题?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宋明说,“如果贵州只有400万人口,我们只搞旅游绝对没有问题。尤其是将近3000多万人口是农村人口,贵州不从工业化角度来实现小康、来扶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宋明举例说,黄果树瀑布算是贵州数一数二的旅游品牌,但其所在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依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旅游拉不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另外,贵州石漠化问题严重实际上是农业人口急剧增加施加在生态环境上的压力,粮食增加主要依靠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而不是采用新技术。”宋明认为,“工业化可以减少农业人口,减缓环境压力。”


  洪名勇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要将工业化和发展旅游产业对立起来呢?他认为,这两者都可以发展,关键是工业化路径的如何选择问题。


  “国发2号文件的最核心之处就是贵州自2010年来确定的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两加一推)为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方针得到了中央层面的认可和支持。”宋明说。


  换言之,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已经一锤定音,“从上到下都在坚定下去”,剩下的只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速度来推进的问题了。


  “增比竞位”:


  每个县都要规划产业园


  “十二五”期间贵州9个地州市规划建设产业园区的数目,一共111个。其中,遵义市最多,达17个,安顺市15个,其余地市9-12个不等。


  宋明说,工业化是贵州越不过去的发展阶段,而要搞工业化,产业园区当然是合适的抓手。


  《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贵州9个地州市规划建设产业园区的数目,一共111个。其中,遵义市最多,达17个,安顺市15个,其余地市9-12个不等。


  洪名勇解释,贵州88个县市区(除个别县外)都有产业园区,再加上一些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产业园区,所以就有了111个产业园区的规划。


  实际上,这一产业园区的规划最终还可能超出111个的数目。按照贵州省的规划,黔西南在“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建设以建材、化工、特色食品为主导产业的12个产业园区,而黔西南“自2010年以来,共规划建设了14个工业园区,园区规划总面积345.74平方公里,投资总额约1200亿元。


  多位贵州方面受访专家认为,贵州这两年多来经济增速领先全国其他省份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入。


  以贵阳为例,在9月3日的贵阳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上,贵阳市政府就要求年内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245亿元以上,建成标准厂房90万平方米。去年,贵阳市十大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5亿元。


  毕节计划今年在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20亿元以上,建成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新增建成标准厂房26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各产业园区新增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以上。


  2012年,遵义工业园年投资计划200亿元;黔南工业园投资目标为17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30亿元,产业项目145亿元;六盘水的基建年投资计划是60亿元,黔西南50亿元。


  仅仅将这些市州政府工作报告或文件中公布的2012年工业园区基建投资的计划相加,今年一年的投资就会超过550亿元。


  根据规划,全省“十二五”期间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的计划目标是800亿元以上。


  贵州对各县市区在工业投资成绩的考核也在加强。宋明认为,贵州这几年发展快也因为省委省政府通过“增比竞位”来系统考核各地方政府,对各地“一把手”鞭策很大。


  2011年5月,贵州专门出台了市县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评试行办法。以市为例,市一级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评的指标具体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共22项指标。


  值得关注的是,对市的考核指标里,增长速度指标权重占总权重的58%,绝对量指标权重占28%,其他指标权重占14%。这无疑加大了对于各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考核力度。


  “以前,很多县市喜欢往上面报项目,没有什么监督措施,往往是招商引资取得很大成果,但最终能取得多大成果不知道。现在只要你一上报项目,省里面就督促你,项目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投资。”宋明说,“地方政府就不敢瞎报,落实了才上报。”


  据宋明了解,对于在综合指标考核中落后的县市,省里会专门找负责人谈话,“如果三年后这个县市还是处于末位,党政领导就要换岗位了,手段很强硬。”


  “两加一推”


  长期发展要靠多条腿走路


  在本轮工业化战略下,贵州一直强调要走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要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绝不能放松的一条底线。


  在贵州各级领导的讲话中,“超常规”、“跨越式”成了高频度出现的词语,合起来就是“超常规举措推动跨越式发展”。


  贵州省委、省政府在今年年初郑重宣誓,到2015年,贵州的经济发展要接近西部平均水平,而到2020年贵州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一片看好声中也不乏传出一两声冷静的思考。洪名勇认为,贵州这两年多来经济增速快,与其外贸依存度低,经济基数小,投资拉动作用大等因素相关,但这种“将钱集中到政府口袋里,再由政府进行投资”的方式不可持续,未来发展还要靠多条腿走路。


  让洪名勇感到疑虑的是,如果每个县市区都要上马工业园区的话,这样的发展思路会不会出现问题?


  洪名勇认为,贵州有些地方是不适合建工业园区的,它做好农业或者旅游业就可以了,不一定都要上马工业化。“工业园区的建设起码应该全省一盘棋,不应该按市州来下派园区数。”洪名勇说,“建工业园区之前一定要想好比较优势,按专业化分工来做,若邻近工业园区同质化,产生恶性竞争,资源也严重浪费。”


  宋明则认为,不用担心工业园区建得太多了,“不一定都要搞那么大,而且工业园的基建已经很集中,所以也不用担心造成太大的浪费。”


  洪名勇担心,目前严格的考核体系会导致地方领导为完成任务引进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目前,各县市区新建园区的入驻企业还比较少,还在集中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问题还没有怎么出现,但不得不防。”


  实际上,在本轮工业化战略下,贵州方面也一直强调要走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要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绝不能放松的一条底线,确保环境保护门槛不降低、闸门不放松”。


  在洪名勇看来,贵州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更应该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洪名勇也反复地和决策层讲,如果只讲速度,做得好没问题,如果做不好的话,发展只能是一段很短暂的时间,没有一个长期的持续性。


  “我们提‘两加一推’,其中一条就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这里面就有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意思在里面。”洪名勇说,“决策层肯定是清楚这一点,也反复讲,但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不一定会这么考虑,他们大多关注的还是完成任务。这也要求我们要在目前的考核体系上做一些校正。”


  “当前有两大认识问题必须予以澄清和纠正:一是认为发展产业园区只能搞工业。工业园是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摆在突出位置、优先位置来抓,但没有规定产业园只能搞工业,也可以根据当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园区。二是认为产业园产业越多越好。只有准确定位,有特色,才能形成产业集群,才会有竞争力和聚合力,才能实现大发展。”去年11月,赵克志在全省产业园区(开发区)发展大会上如此提醒他的下属。


责任编辑:冰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俱乐部,贵州经济,贵州交通,万亿,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