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外文化合作项目之一,中美合资的东方梦工厂8月7日宣告正式落户上海徐汇滨江。这是中美电影产业合作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东方梦工厂落户上海能为中国电影带来什么?借力美国梦工厂,中国文化能否更顺利地走向世界?
“功夫熊猫”归来: 中美合作打造“梦中心”
今年2月,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与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牵头的中方公司达成框架协议,计划组建合资的东方梦工厂。东方梦工厂项目由中方控股。
合作双方将联合拍摄出品电影《功夫熊猫3》,影片有望于2016年问世;东方梦工厂的首部本土原创动画电影将于2017年向全球发布;合作双方还将在上海徐汇滨江打造一个包括“功夫熊猫主题馆”在内的大型城市文化集聚区,总投资将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兼总经理黎瑞刚介绍,2017年以后,“东方梦工厂”将以每年1至3部的动画电影创作速度形成规模,达到国际一流动画公司的运营水准。“东方梦工厂”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同时与国际顶尖水准直接接轨的动画生产基地、技术研发高地和人才孵化汇聚之地。
中美双方还达成了一项新的合作内容——在上海徐汇滨江建设“梦中心”,这是一个国际级大型城市文化集聚区,包含多个剧场、电影放映厅、餐厅、酒吧等。
“‘梦中心’的定位考虑到了上海与伦敦、纽约之间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世界循环’,将助推上海成为文化演艺的第三极;东方梦工厂的产品也将是辐射全球的、瞄准全球的票房。”黎瑞刚说。
作为好莱坞的传奇人物,“功夫熊猫之父”、梦工厂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弗里·卡曾伯格为何选择上海?他说,在成功出品两部《功夫熊猫》电影后,美国梦工厂进一步看好中国市场,认为这片土地“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机会”,他个人十分看重向世界传递“丰富而多元、古老而现代的中国文化”。
卡曾伯格说,“梦中心”有别于中国既有的其他娱乐设施,它与迪士尼乐园也十分不同,将为观众带来非同寻常的娱乐视听体验。
“美国生、中国长” 能否适应本地水土
“美国诞生、中国成长”的“东方梦工厂”能否适应中国这一方水土?对此,中美合作双方均表示乐观。外界也认为,“中方控股”是避免中美合资文化项目“水土不服”的最大优势。
“‘梦中心’是一个先有市场需求后有内容供给的项目,建设周期的运转和文化内容的注入都不是务虚,而是会迅速落到实处。”中共徐汇区委书记孙继伟说。
从已公布的“梦中心”模型看,在徐汇滨江岸线的一块T形地块上,将利用已有的水泥厂等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实现最大限度的城市功能升级与环境保护。徐汇区区长过剑飞表示,这将是一个以消费为引擎的文化大项目,从长远看,符合上海整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也为中美合资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动画制作领域,中美合作团队的组建将加速。黎瑞刚透露:“不排除整体收购1到2家中国本土制作公司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员再培训。到年底,关键技术岗位上应当是中美双方一比一的人力配比。”
据介绍,在此番中美合作中,东方梦工厂若使用美国梦工厂的专利技术,要向其付费;而未来美国梦工厂使用东方梦工厂自主开发的技术,也要向其付费。
梦工厂“引进来”、 万达“走出去”预示着什么
就在东方梦工厂落户上海前不久,大连万达宣布以26亿美元收购了北美第二大院线集团AMC,这是中国文化企业迄今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而美国梦工厂则乐意注资中国,在上海达成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合资项目。这一进一出的格局,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专家认为,从大背景看,中国电影市场和产业的国际地位正在上升。数据显示,仅次于美国,中国有望于2012年末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超过一万块电影银幕的国家。已过百亿元大关的中国电影年票房,仍在逐年攀升。但中国电影产业本身仍面临巨大挑战,“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不能停歇。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分析,近年来迪士尼、梦工厂等被“引进来”,中国的万达、华谊等则纷纷探索“走出去”,这一进一出显示了中国电影产业正逐步融入国际格局。“东方梦工厂”代表了电影产业链的最前端,而万达收购的海外院线则是产业链的后端,这一前一后也显现出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向国际市场的全产业链布局拓展。
“每个项目的运作模式和中外持股比例各有不同,但都证明了中国文化产业渴望接轨世界、实现‘走出去’的美好愿景;即使‘东方梦工厂’的第一部作品尚未问世,但项目启动本身就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石川说。
专家指出,可以预见的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相辅相成,中国收获的将不仅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经验,更将是核心技术的提升和企业国际化管理能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