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主持召开市委常务会议。会议在听取了兰州新区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后指出,兰州新区自2010年8月成立筹委会以来,经过短短的两年时间,在省、市党委政府和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关心和指导支持下,在原秦王川管委会工作的基础上,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庆幸的是,近日,在省市的共同努力下,兰州新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跻身为国家级新区,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兰州乃至甘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喜事,对于我们转型跨越、率先崛起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引自《兰州晚报》)
鑫报于2011年8月31日,以《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在这里崛起》为总题,对兰州新区建设半年进行了12个版面超大规模的报道。并在报道中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看法,开篇的社论就明确提出“建议批准兰州新区为国家级新区”。
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地区都想拥有国家级新区这块有利于地区发展的金字招牌,此前国家级新区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四个新区。那么,兰州新区无疑就成了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能成为国家级新区,这和甘肃在全国有着重要战略地位和全省人民有着强烈的发展需求并为之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那么,国家级的兰州新区无疑将对兰州、甘肃乃至西北地区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兰州新区为何能成国家级
兰州新区的建设,是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适时提出的。而此次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更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需要。
国家经济布局平衡性的考虑。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采取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获得年均10%的GDP高速增长。但也形成过度依赖外需及内陆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将这一问题充分暴露出来。目前正在形成的区域格局,有别于前30年东部地区以点状或线状开发为特色的非均衡发展模式,未来30年,将会以一种新的、动态均衡的网格状方式走出一条各地争雄、百花齐放的发展道路。仅2009年一年国家就将11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密集出台区域规划,主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主体功能不突出的问题。“十二五”时期,国家将以两大战略为重点,一个是区域总体战略,一个是具体功能区战略来推进一个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这是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将从地域空间入手,从根本上解放各地的生产要素,缓解各种结构性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收入差距。在新的区域经济版图中,中西部将迎来发展的春天。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下,兰州新区建设对于全省、西部乃至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对兰州新区获得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因为兰州是国家在西部的一个战略重点,不论是少数民族共同发展,不论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兰州都必须承担重要的使命,这是兰州必须承担的责任。囿于空间,兰州的发展一直在200平方公里的河谷里进行。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甘肃与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门户,距兰州市区38.5公里,距西宁198公里,距银川420公里。秦王川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在甘肃还没有一块地方能和它媲美,秦王川是上天造就的建设城市的好地方,引大入秦把大通河水引入秦王川,使得在秦王川建设一座新城成为可能。
对大西北开发的考虑。
2010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47条),充分肯定了甘肃在全国重要的战略地位。意见提到: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需要国家给予支持。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城市,也是唯一的中心城市。放在全国大格局中去看,建设兰州新区,有利于兰州发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特大型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共同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撑。而兰州新区的建设,将吸引区域内的资源、资金、人才、信息、产业等生产要素聚集,从而产生规模聚集效益,使其成为西北经济发展的龙头,拉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大西北的开发将产生深远而不可估计的影响。城市化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一个国家只有高度的城市化才能现代化。甘肃的落伍是城市化的落伍,当南方城市迅速形成一个又一个城市群的时候,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还是乡村。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形成新的工业、产业的集群效应,已经成为迫不急待的历史使命。
对维护民族团结的考虑。
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和谐民族关系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发达的地区经济又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甘、青、宁、新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聚集区,甘肃在整个西北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兰州新区的所在地秦王川,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把兰州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使其在整体经济布局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出来,形成城市群,整合区域资源,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对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团结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环境与景观规划设计所所长、兰州新区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易翔在去年接受鑫报采访时认为,在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西部经济的背景下,兰州必须要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国家为什么会提“兰、西、格”,就是为了让西部地区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兰、西、格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它承载的平台在哪里?一定是兰州来承担。格尔木和西宁都是高原,真正能实现宜居城市的,只有兰州。
对国家安全的考虑。
优化国家安全战略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议题。甘肃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战略纵深区域,是中原连接西域的交通要道,又是多民族聚集区,自汉王朝以来甘肃就作为长安的屏障而备受关注,曾有“失金城者长安危也”之说。《兰州经济史》中写到:“新中国是在国际敌对势力的重围中向工业化迈进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先的任务是保卫年轻的共和国,在50年代至70年代,一部分经济活动是按战时经济体制设计的。50年代,美国对华实行封锁禁运,沿海地区时刻处于备战状态,相对而言地处内地的兰州是平静的,国家便把许多大企业安排在这里,而在中苏两国对峙的年代,兰州则成为抵御苏联的重要屏障。今日之中国面临多极化时代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周边的地区并不安宁。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与交流的双重政策,以第一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为核心建立对中国C形包围,阿富汗战争使中亚地区变得越来越不安宁,印巴矛盾,朝鲜半岛军事对立有增无减,俄罗斯重温大国之梦,东南亚海域争端四起,中国面对的是严峻的周边安全。面对风云变幻的周边态势,中国经济布局所考虑的是如何培养西北经济的全新体系,在国家战略纵深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西部经济快速赶上东部发达地区,以求得国家经济格局的均衡与平衡,建立全新的国家战略安全空间。从这个角度讲,目前秦王川所处的战略位置说它是防范保国的“第五郡”一点不为过,它可以起到很好的承前启后的稳固剂的作用。
国家级新区
对甘肃转型跨越的意义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国家级新区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此前获批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引擎作用,放在全国经济版图上来看,这些国家级新区均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历史上看,甘肃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宏观战略和国家投入有密切关系。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追溯建国60多年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关乎国家利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那么这一地区就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就以兰州为例。在建国初期,兰州作为战时的大后方,基于其特殊位置,提升了兰州在国家战略的位置。一五期间国家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16个项目投入到了甘肃,仅西固就有6个,使兰州成为“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化工工业城”,奠定了今日兰州的基础。还有后来的三线建设,国家投入近百亿元把13个大中城市的一批重要项目迁至甘肃。随之而来的是资金、人才、政策。以至于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兰州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兰州现象”。
兰州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后,兰州、白银、秦王川将形成甘肃新的经济三角区。兰州新区将承担起产业聚集、人才聚集、资金聚集和信息聚集的历史使命。如果说,白银、金川、嘉峪关三市构成了甘肃工业架构的话,那么兰州新区将构建甘肃现代生活和信息资讯新的基地。500年前,我们祖先在黄河峡谷修建兰州城,今天秦王川兰州新区完全和当时的兰州城池相媲美。近60年来,甘肃的城市建设大多是以矿山为主的工业化城市,如白银、金川、嘉峪关,兰州新区的建设和这些城市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它的规划一开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把生态环境和城市设施放在第一位,以国际和现代的视野安排城市布局。兰州新区806平方公里,其中46%为生态绿化用地,由三大水系组成的溪流和湖泊点缀全城,绿色和水面是秦王川新城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它是目前甘肃城市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指出,经过对省情阶段性特征和面临形势的深入分析,我们认为甘肃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发开放,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据此,甘肃提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目标来推进,尤其要把转型跨越作为解决诸多矛盾问题的根本举措,作为加快甘肃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升格为国家级的兰州新区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有磁场效应,集聚很多产业,包括新兴产业、物流业,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对于甘肃而言,兰州新区完全可以承担集聚产业促使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平台和载体,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吸附效应。甘肃将迎来像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一样的投资热和建设热。
机遇、挑战和全新思路
兰州新区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更需要全新的城市发展思维来引领。兰州新区成为国家级的新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肩负重大的历史和地区发展使命,其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享受到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
在规划建设方面,兰州新区没有旧城的原有基础的限制和大量拆迁改建,完全可以按照未来城市的发展要求,高标准要求高起点谋划,建设一座建筑风格迥异、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健全、产业布局合理、竞争优势明显、文化特征显著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但其不足是因为没有城市体系,需要考虑长远,具有前瞻性,在前期的建设中难度会很大,像学校、医院这样的优质资源一时很难被吸附过去,还有一次性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巨大,招商引资难度相应会增加。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环境与景观规划设计所所长、兰州新区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易翔在2011年7月份接受鑫报采访时也谈到了关于兰州新区如何建设的问题。易翔指出,城市建设没有捷径可走,要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深圳到今天30年,还有很多人不满意。所以深圳也遇到过问题,因为它原来是国家支持,到现在为止深圳还有很多人不满意,其实全部的城市都建成跟深圳一样的话,那就了不得了。所以在兰州新区的建设中确确实实要做好长期打算,首先是要把基础打好,软环境、硬环境先行,先引入战略性的产业,解决兰州经济实力增长的瓶颈。然后通过产业吸引全甘肃、全中国的人都到兰州新区来创业,这样的话就真正可以建设综合性的城区。中国所有成功的城市都是以产业开始吸引人的,以产业服务来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时候就是城市建成的时候。包括你看滨海新城、浦东新区都是先上产业。
一个城市不可能具备所有的生产要素,未来城市的发展已经抛弃了单独的发展,而是抱团,成为城市圈。在甘肃范围内未来兰州新区要和兰州、白银形成都市经济圈对甘肃产生辐射和影响,在西北板块要和西宁、银川等城市形成城市圈辐射整个区域。新区之新,就在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壁垒,特别是固化的地方利益对区域经济集中设置的种种阻碍,能够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营造局部的吸引力,在较为短暂的时期内,促进生产性机构、人口的快速集中,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密度的极大提升。新区在建设之初就可以考虑与其他省(区)、市一起完善合作机制,比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可以提出以新区为中心半径200公里建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区”,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统一调度,高效利用资源,增强整体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的规模经济效益。建立起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形成多省区共同开发和建设的重大项目,一体化经营,整合各方资源合力打造成西北地区的生态屏障。
西北的产业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又都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但如果不注意政策协调,很容易形成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造成产业发展同质化、同构化,导致区域利益流失,经济效益低下,产业难以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利后果。因此,必须跨地区对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协调,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细分优势,突出特色,强化互补配套,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在此基础上跨省、市构建区域性的行业协会、联合会等平台,把西北城市群的企业按产业、行业组织起来,打造信息共享、协调关系、规范行为、沟通交流,传递联动发展的信息,寻找联合发展的商机,促成合作发展的项目。通过加强企业间联合发展,促进区域内产业链的对接,推动城市间的联合发展。
产业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城市的基础和内核,是城市发展的发动机。在产业方面,兰州新区一方面要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另一方面,协调和周边及省外其他城市产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兰州新区可利用国家级的优势资源引入在未来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比如像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全球公认的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是增强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和核心要素,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甘肃是文化大省,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兰州新区又有衔东接西,承南启北的区位优势。甘肃是文化大省并非文化强省,有大差距也说明产业有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新区在建设之初就应认识到布局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除了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还应在建设之初将这些行业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合理布局,同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起各种人才等相关配套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挖掘整理西北少数民族文化、黄河文化、移民文化、工业文化、通道文化、饮食文化等各类文化。组建若干跨地区、上档次、上规范、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团。大力发展出版媒体产业,以引进有实力的出版和新闻媒体集团为突破口,形成出版新闻的新市场。开发多媒体信息工程,引进动漫业和影视业的实力集团为先导,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影视基地,建成广播电视互联网现代体系。培养和扩展文化市场,建设上档次的影视、影像、图书、报刊、演出、娱乐、体育比赛等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中介机构、仲裁机构、服务机构、版权代理机构、经纪人公司,形成新的文化市场高地。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建设新区文化产业的结构,使新区文化业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记者张云文
兰州新区大事记
兰州新区的建设地秦王川是戈壁和沙漠边缘地带,大自然造就了干旱与石砾。秦王川是由于引大入秦工程才改变了模样。历时20年,兰州新区经历了中川新区、空港工业区、循环经济区等演变过程——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在这里崛起了。
兰州新区最初叫中川新区(又叫兰州卫星城)。199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在谈到引大入秦以及秦王川发展远景时说:“引大入秦是一项很大的水利工程……这个项目初期的思想是解决农业灌溉问题,现在主要解决的应是兰州的发展问题……”宋平高瞻远瞩、语重心长的话,为秦王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年时任兰州市委书记的陆浩,主持通过了“兰州市中川新区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验收评估报告。此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多次就秦王川建设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
2006年8月,时任甘肃省省长陆浩召集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专门研究引大入秦工程和秦王川建设问题。至此,秦王川城区建设提上了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兰州新区建设。2010年8月4日,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筹委会成立。
2010年1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0年12月,甘肃省委第76次常委会议决定设立兰州新区党工委、兰州新区管委会。
2011年2月16日,省委宣布兰州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部门负责人,兰州新区进入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
2012年2月9日,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在新区调研时指出:“兰州新区是甘肃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平台、兰州市拓展空间的新载体、甘肃和兰州跨越发展的增长极。”
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其中兰州新区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西部五个城市新区之一。
2012年8月,兰州市委常委会传出消息,兰州新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跻身于国家级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