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改革,是今年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重头戏”。近期,长沙、广州、东莞等城市开始陆续上调水价。记者辗转获取了一份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清单”:去年2月至今年2月,广州市价格成本调查队对广州市自来水公司2008年至2010年度情况实施了供水成本监审。在这份“监审清单”中,一方水被企业多报成本0.348元,比真实成本2.016元 “虚高”了17.26%。
将引水工程政府投入也算到供水成本中,故意“高报”管网漏损率以提升供水成本,将超标的吃喝费转嫁给消费者买单……如此这般,都是广州市价格成本调查队对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实施供水成本监审后,得出的结果。正像报道中所称:必须承认,广州市相关部门敢于率先公开监审报告、自曝“家丑”的行为,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相信,有了这份给水价 “挤水分”的 “监审清单”,被企业多报的虚高水价,应该能被当地相关部门及时 “削去”,当地民众能因此受益。
广州市能这般自曝“家丑”,其他城市呢?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到目前为止,在水价调整问题上,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绝无仅有的孤本。在其他城市,屡次的水价上涨,每每都是企业自说自话——尽管公众每次都会给出一些合理性的质疑,但更多的时候依然是“逢听必涨”。对普通公众而言,每一次水价上涨听证,不过是在“上涨多少”、“上涨方式”上进行选择罢了。
以油价为例。据6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根据分析师们的预测,若国际油价不出意外,7月成品油价下调基本已是 “板上钉钉”的事儿,只是幅度大小的问题。但何时推出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怎么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改变众人诟病的油价“涨多跌少”的现状,目前而言,仍不得而知。
在水价、油价之外,据报道,近期多地均拟上调民用天然气价格。日前出台的《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也提出,今年要深化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择机推出改革方案,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公众期望,以广州市大胆公开监审报告、给水价“挤水分”为始,更广层面的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改革,都应因循这样的思路:在垄断企业对成本自说自话的时候,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在成本监审上,做好公平公正的第三方,让公众清楚明白地看清成本,即便再多买单也心服口服。(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