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交一公局五公司承建的南京玉兰路隧道通车之际

通车后的玉兰路隧道
京沪高铁南京南站,这座气势恢弘的亚洲第一大高铁站,在将要迎来京沪高速铁路通车一周年的时候,在2012年5月28日下午1点,又见证了一个重要时刻:因南京高铁南站施工而中断1年多的南京绕城公路重新贯通通车。
京沪高铁南京南站的开通运营,为往来南京的旅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南京绕城公路的重新贯通通车,不仅使南京市区居民免除了一年多来大型货车在市区穿行带来的严重影响,还让人们得以重新享受到了交通的顺畅。人们在享受这些“方便”、“顺畅”的同时,当然不会忘记这些工程的建设者们,而在他们当中,便有一支“工程建设领域的国家队,”曾被南京市有关领导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英雄战斗集体——中交一公局五公司南京南站项目部(以下简称南京项目部)。
南京项目部近年来在南京市先后承担了双龙街隧道D2标、南京南站绕城公路地道A1标和地铁三号线区间工程等多项工程建设任务,每项任务可以说都是困难重重,但一场场硬仗打下来,不仅使得南京项目部为公司在南京、乃至整个江苏工程建设市场的品牌打造,增添上了浓重的笔墨,还使得项目部在人才、技术、管理、企业文化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甚至更让南京市民们见证了中交人的奇迹。
虽然年轻人员很多,组建的时间也不长,但南京项目部亮点频出,他们完成的一项项工程,俨然已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风景线。在这里,我们不说为了保障今年5月28日南京绕城公路主线重新贯通通车,南京项目部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将五千多吨钢筋和八万多方混凝土全部浇筑完成;也不说在南京双龙街隧道D2标建设中,他们如何突破重重困难,终于首战告捷,实现了一公局五公司在南京市政工程领域的第一次重大突破;而只说令南京项目部得以在南京“扬名立万”的关键一战——南京南站绕城公路地道A1标2011年6?20节点“大决战”。
时间尽管已过去了将近一年,但很多参战员工回忆起来,还仿佛就在昨天。是的,一个集中了几十台大型施工机械,800多人集中奋战的宏大建设场面,一个体现了中交人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战场,其中的汗水加血水、拼搏与收获、光荣与梦想,有谁会忘记?去年今日,那沸腾的工地,那不眠的夜晚,那不仅是参战员工们人生难得的经历和体验,更让他们收获了足以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这些让南京项目部的工友们回忆起来,至今依然心潮澎湃。
让压力成为动力
南京南站绕城公路地道A1标项目合同造价约5.54亿元。绕城公路隧道为绕城公路主线下穿玉兰路而设,属大跨度明挖法隧道。隧道全长790米,宽度为74.85m,隧道净空5.8m。主体结构工程为坞式结构,其中暗埋段为单箱四室,基坑围护形式主要采用SMW工法桩结合预应力装配式鱼腹梁支撑。主要工程数量包括:桩基2455根,主体结构混凝土16.5万方,钢筋1.8万吨、预应力装配式鱼腹梁支撑5000吨、土方开挖45万方,是南京市绕城公路与高铁南京南站连接的控制性工程。其规模和明挖隧道结构在同类工程中是比较少见的。
2011年4月4日,该工程地道首块敞开段底板D27顺利浇筑,正式拉开了隧道主体结构施工的序幕。
为配合京沪高铁的正式运营,作为进入南京南站主要通道的玉兰路必须在运营前建成通车。4月10日,业主下达了A1标130米暗埋段6月20日建成的节点工期目标,这也就意味着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项目要完成1.6亿元造价的工程量!
然而,拆迁进度滞后已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推进,自来水管道、污水管道、航空燃油管道还没拆迁完毕,更要命的是,被大家喻为“定时炸弹”的一条省际燃气管道还没有正式开始迁移(正式移除时间是4月25日)。
此时距工程的最后交付时间,只剩下了70天了!工程的工作量之大(被列入中交一公局2011年十大重点项目),技术要求之高,作业场地之局促,危险性之大,均为五公司历史上所罕见。
初闻消息“6.20节点”的消息,有人认为,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时刻,中交一公局局长弓天云于当天飞抵南京,面对节点工期目标,坚定地提出了攻坚克难、不辱使命的要求。
是的,难道因为困难重重就要退出吗?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徜徉行舟,怎能显示出弄潮儿的气魄? 怕,不是中交人的个性。
南京项目部领导班子很快统一了思想,4月12日,在“大干70天,必保6.20”劳动竞赛口号号召下,暗埋段大会战正式拉开序幕。
现场树立的大型倒计时牌,烘托着紧张而激昂的气氛。各部门现场办公室24小时办公。工期从按天排,缩短到按小时排、按分钟排。工人、机械24小时两班倒,多节点同步推进。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测试交叉进行,由此保证质量、缩短工期。
700余吨的第一道鱼腹梁支撑以每天100吨的速度昼夜不停安装施工。4月18日至25日,7天时间以每天3千方的土方开挖速度快速推进,30余台挖掘机,50余辆运输车,在暗埋段日夜穿梭。
随着土方开挖的快速推进,暗埋段工作面陆续提供,项目领导班子进一步增加协作队伍人员及机械设备投入,800名协作队伍施工人员、12台大型吊车,在混凝土浇筑的最高峰时8台泵车同时浇筑。
在施工高峰期,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多次亲临现场协调、副市长陆冰、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娄学全和副局长乔海滨等市局领导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工作……
压力下的巨大动力,紧张、有序,淋漓,痛快!

暗埋段施工全貌
让优势成为强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紧要的“6?20节点”关口,虽然是“步步惊心”,但中交人却又“招招制敌。”
——成立了以一公局副局长卢静为组长、副总工程师兼施工管理处处长周兵、公司总经理韩国明为副组长和局施工管理处副处长张良荣、公司副总经理闫广东为督导员的专项督导小组。组建了技术方案组,生产组织指挥小组,材料、设备保障组,协调组,应急抢险组,质量管理组,安全管理组等七个工作小组。
——将节点目标分解细化到每天,责任落实到个人,真正实现分秒必争,齐心协力。从人员、资金、机械设备、材料供应等进行保证。
——打破协作队伍传统的作业模式,集中各个协作队伍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施工力量,同时将工程划分为各个节点,针对每个节点实施突击会战,实行24小时轮班施工和流水作业,实现节点各个击破,以点带面,全面开花。
——引进韩国的预应力鱼腹梁装配式支撑施工工艺,显著改善了施工场地条件,大大减少了支护结构的安拆、土方开挖及主体结构施工的造价及工期。
从4月12日暗埋段大会战正式拉开序幕,到4月25日地道范围内高压燃气管线迁移完毕、场地移交,到6月13日暗埋段主体工程施工完毕,仅仅50天的时间。
就是这 50个日夜,他们创造了一个土方开挖10.7万方、预应力鱼腹梁装配式支撑安装2100吨、钢筋加工4730吨、混凝土浇筑35540方的“神话”。比原节点计划提前了整整7天!
就是这 50个日夜,他们用才智和信念,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奇迹。南京项目部也被众多媒体冠以“中交速度”、“奇迹缔造者”的美誉。在业主举办的“五一功臣杯”劳动竞赛中,南京项目部获得了特别奖,奖金100万元。
南京市长季建业视察南京项目工作

五公司总经理韩国明(左二)亲临工地指导施工生产,左三为南京项目经理牛文
左一为南京项目书记卢占伟
让文明成为习惯
文明施工,安全生产,对于中交一公局这样的施工企业,是一个常抓不懈永恒的话题。尤其像绕城公路下穿玉兰路隧道这样近乎“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施工条件,更别说地下各种管线给施工带来的麻烦。
而6?20节点工期对工程的要求却异常严格——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暗埋段工程施工。受时间和设计要求限制,不允许在赶工期间出现任何差错。
施工机械和人员如此集中,加之交叉作业,挑战前所未有。一时间,进度、质量、安全,乃至环保,成为了一个让人头痛却绝不敢有丝毫懈怠的“紧箍咒”。 因为他们知道,越此雷池,后果难以预料。然而他们没有退缩,也无路可退。他们清楚,文明施工,越是紧张,越不能放松;施工安全,用电安全,以及质量、环保问题,越是忙碌,越不能放松。
项目部还建立健全了完整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体系,并由此确保了暗埋段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处于受控状态。包括现场车辆进出线路,材料堆放,塔吊信号员配备和站立位置,都进行了精心的考量。项目部制定了“零违章、零事故”的“双零”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大培训教育力度,积极开展 “安全文明示范工区”、“安全生产月”等系列活动,同时成立了现场抢险突击队,随时做好各种抢险准备。
项目总工、副经理、工程部长、现场技术员,二十四小时现场办公,指挥施工生产,每天7点半的生产碰头会,把当天的完成情况和明日计划一一细化。
良好的企业作风,一次次彰显着文明施工、文明生产的巨大力量。整个施工期间,项目工地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为“平安工地”建设写下浓重的一笔。
南京项目部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并制作了自己的画册、内刊和论文集,取得了多方面的收获。
让争先成为文化
“项目之所以能够创造历史,不仅仅因为我们有一流的施工设备和先进的施工技术,更因为我们有一支善打硬仗、吃苦耐劳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回忆“6?20节点”, 南京项目部牛文经理很有感慨。
是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来源于五公司“发展项目,成就个人;勇于扛旗,敢于争先;全力以赴、挑战自我”这种以争先为特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有了这样的精神底蕴,有了这样的实践锻炼,项目部的每个人,也都感到自己又一次跨越到了新的高度。年轻人丰满了羽翼,有志者找到了自我,有才者发挥了潜能。
这些人当中有刚毕业的学生,有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更有年过五旬的老一代;有初为人父的年轻爸爸,有刚刚走出洞房的新郎官,有年轻的妈妈,有缠绵中因为工期而推后婚期的恋人,也有从白净的帅小伙晒成黑皮肤的施工员。他们一起在工地闷热的夏夜席地而坐,一起光着膀子,吃着同样的加班饭菜,一起忍受着夏日的蚊虫叮咬……
在奋战中,项目领导始终在现场。困了,他们就在在车里眯一会儿。 许多基层干部都说,每次下工地看到领导在现场,心里的压力就减轻了许多,感觉心里有底了,有了榜样,也有了依靠。
“6?20节点”后,每一个参战员工都瘦了一圈、都黑了一层。
在完成“6?20节点”后的一次演讲比赛上,项目工程部的王永亮不无幽默地说:那飞舞的风沙中,我们鼻孔里闻到到都是泥土的芬芳……
南京项目部的女职工们,多数从事的都是统计工作,但在攻克“6?20节点”时,她们也要披挂上阵。白天,她们站在尘土飞扬的运输车辆必经的便道上,仔细地记录着土方数,而晚上,还要加班完成她们的本职工作。工地作业面有限, 女工们为了避免不方便,就常常一整天都不敢喝一口水。
辛苦,但不失乐观。他们自信有能力、有办法打赢这场战役,因为他们是为中交人的荣誉而战,为南站荣誉而战。
劳累之余,年轻人想家的感觉尤其强烈。项目经理牛文说:我们同样有爱,有父母,有亲人,有牵挂。但是工作需要,忠孝不能两全,我们只能年复一年地牺牲自己。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在冲刺“6?20节点”的关键时刻,牛文的父亲病重,家里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接电话时牛经理都是含着泪水,声音颤抖着说,“过两天我就回去”, 一边是忠,一边是孝;一边是大家,一边是小家,他就这样“自私”的舍弃了亲情和孝道。当主体完工那一刻,他在安排完施工任务后才飞回了家,但不算在路上,他却仅仅在家里待了24小时。
项目书记卢占伟,孩子刚刚才几个月,初为人父,他却顾不上回家看上一眼。
身教胜于言教,在项目领导的率先垂范下,工地上的几乎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做出了牺牲。直到任务全部完成,像以往一样,将每个人的项目施工经验、感受、分析文章结集的时候,大家才惊奇地发现:四十多天的忙绿,居然没有一个人请假休息!每个人是怎么熬过来的,自己也说不清楚。
为了时间,为了速度,心无旁骛,数百名员工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了荣誉,义无反顾,数百名员工的行动又是如此整齐划一。这、就是主力,这、就是王牌!
砖---经受过炉火的考验,才有资格成为大厦的一员。南京项目的员工们历经“6?20节点”得到锤炼与提升,品味到人生与事业新境界中的酸甜苦辣,并又由此形成了新的品质、作风、精神和思想,而所有这些,又最终都升华成为南京项目部新的企业文化,让这个年轻的团体最终完成了令人欣慰的蝶变——从稚嫩到成熟,从成熟到优秀。相比通过“6?20节点”建成的绕城公路隧道,这是无形的收获,这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这正是南京项目领导最想要的东西。
果然,“6?20节点”过后,南京项目部又遇到了接踵而来的“12?31节点” 、“5?30节点”,困难不可谓不大,但他们不再有任何犹疑,很多事情都可谓成竹在胸了。
“6?20节点”在南京玉兰路上的施工现场距离南京南站北广场不过几百米的距离,雄伟的南站曾默默地看着南京项目部的员工们风里来、雨里去的身影,也见证了他们收获成功的时刻,而今,随着南站绕城公路的通车,南京项目部在“6?20节点”奉上的这座南京跨度最大的市政地道工程,也将更充分地发挥出它的功能。
采访结束,在南京南站等待回京高铁的时候,我不禁又回望了一眼不远处熙熙攘攘的玉兰路,遥想着南京项目部在这里会战的场景,而一年前,南京市副市长陆冰的那句评价:“6?20节点目标创造了南京工程建设史上安全、质量、进度和管理科学的四个奇迹”,也再一次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
(李炜)
写在后面的话:
本文写作时,正值六一儿童节,听收音机里说,这一天,会有很多家长带小朋友来北京动物园游玩……
但南京项目部的员工却不能陪孩子来北京动物园,尽管他们的公司总部就在北京,尽管他们的家就在北京,因为他们是中交的建设者。
因为是建设者,他们要经常“5+2”、“白加黑”的工作,没有周末和节假日。
因为他们是建设者,在北京的家里,他们正上学的孩子需要关心、照顾,在老家的炕头上,他们病重的父母亲人需要服侍、送医,这样的事情,他们只能用电话。
他们的心里常常有着对亲人、对家庭的内疚,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又有一个梦。南京项目部的一位领导向我描述了这个梦:等退休后,就带着儿孙四处走走,要去自己建设过的地方故地重游,告诉孩子们,当年建设这些桥、这些路时发生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