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海宁丹梅路一化工厂爆炸引发火灾,消防官兵3小时奋力扑救灭了大火;2012年5月22日,常州一化工厂爆炸毒液泄漏,两千余人转移。化工企业由于其特殊性,生产原料易燃易爆炸,对消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宁消防认识到:单纯依靠过去建立台帐、档案等手段,难以实现对全市各行业消防安全状况的总体掌控;单纯依靠密集人员防范,难以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为此,我们借鉴管理庞大、对象复杂的公安户口管理方式,开展技术革新,自主研发“基础数据管理系统”,首先给化工企业量身定做“户口档案”, 将信息全部录入消防监督管理系统,全部建成“户籍化”管理电子档案,切实加强动态监控和长效管理,解决了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责任不实、监管不够等突出问题。
5月份以来,海宁消防人员对小牛化工等化工单位逐一造册、登记、建档,实行“一企一档”、“一户一档”的“户籍化”管理模式,进行动态分类管理。“户口”登记好后,各单位在各时期的消防工作情况将有据可查,同时,消防将切实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实现了对企业消防设施问题的早发现早治理,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有效地避免重特大火灾事故。
同时,消防部门可以利用“户籍”系统中详实的企业基本信息,让基层官兵开展网上“六熟悉”,并针对这些单位隐患部位,更加贴近实战的设置火情,强化预案演练。在灭火救援战斗中,各级指挥员可以随时调取“户籍”档案,准确掌握单位消防安全信息,提高作战指挥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据了解,目前,海宁消防已建化工企业消防基础档案200多份,建档工作任务重、时间久,消防人员将长期建档、不断完善,直至各行业、各单位建立完善的“户籍化”管理体系。
消防管理的网络完善、责任明晰、运行规范,发现隐患的“眼”多了,反馈隐患的“口”多了,整改隐患的“手”多了,监管死角和盲区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