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崎一句“利润高的不好意思公布”,让银行业的高频词和敏感词,开始集中于“暴利”二字。
作为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估计早已料到会在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被问到此类问题,他并不想作太多回避,只是再三表示,希望记者把自己的话“写得完整一点”,不要断章取义。
在他看来,银行业的利润只是比较高,还不能称之为暴利,也并不是一个长期现象,预计今年开始就会有所下降。
而对“暴利”一说极力否认的银行高管不在少数,农行行长张云即认为,从目前利润数量来看,确实比较大,但是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并没有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建行副行长庞秀生也公开强调,银行和实体经济效益反差巨大在建设银行是不存在的,每天利润4.6亿元反映的是企业规模大小,和利润薄厚无关。
1645上市公司利润半数为银行造
数字会说话。
理财周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6日,已有164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年报,净利润总额为18305亿元,其中,12家上市银行利润总额为8489.5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利润半壁江山。净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有22家,其中银行业占据11席位,仅华夏银行未进“百亿军团”,但92.21亿的净利润依然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居于前列。
工商银行再次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称号,去年实现净利润2084亿元,较上年增长25.6%。国有银行中相对利润较少的农业银行净利润也实现1219.56亿元。
而截至记者发稿前,光大银行年报业已出炉,180.85亿元的净利润数据十分亮眼,比上年大幅增加53亿元。
至此,目前已公布年报的13家上市银行平均净利润已达到714.85亿元,把其他行业远远抛在身后。
能够与其比肩的唯有保险业,4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平均净利润130.70亿元,而中石油、中石化所在的能源行业, 截至4月16日,已公布年报的40家公司,平均净利润仅为79.94亿元,房地产业94家公司平均利润5.79亿元,与银行业相比,都仅是一个零头。
除此之外,银行业净利润的增幅也在全体上市公司中遥遥领先。从净利润增长情况来看,13家上市银行全部实现正增长,平均增长39.27%,增幅在30%以上的就达到了8家。净利润增幅最低的为中国银行,为18.93%,最高的则为深发展,达到64.55%。
以上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此前来自于银监会的统计数据,该组数据称2011年全年,银行业实现净利润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412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2010年的7637亿元增长36.3%。相比之下,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的数据则相形见绌。
银行暴利三大来源,利息差独大
那么银行业的高利润究竟从何而来?
一般而言,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一是净息差,二是中间手续费,三是投资交易收入。
仔细分析年报不难发现,虽然各大银行一直在强调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但息差仍是银行业最大的利润来源,占总体比例七八成左右,理财周报统计数据显示,已公布年报的13家上市银行去年共实现净利息收入约17186.30亿元,其中,五大行实现净利息收入约13051亿元,农行对利差业务的依赖程度最高,实现利息净收入3071.99亿元,同比增长26.86%,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1.3%。建行和工行利息收入占比分别达到76.70%和77.08%,利息收入占比最小的中行也达到了69.5%。
而去年信贷收紧和央行加息周期的影响下,银行业净息差收入普遍上升,成为其“日进斗金”的关键点。
目前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利差超3个百分点,虽在国际范围内来看不是最高,但也维持在相对高位,而由于银行信贷在资金配置中居主导地位,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金融危机后,国内银行业信贷投放总量,更是由2008年的4.91万亿猛增至2011年末的7.47万亿。天量信贷投放将息差优势进一步放大,造成当前银行业的高利润。而多年维持这种盈利模式的主因,还在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管制,银行在议价能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尽管近年关于利率市场化的呼声不断高涨,但实际脚步仍低于普遍预期。
而在利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银行业近年来规模的持续扩张成为了其利润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显示, 2005年底,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37.47万亿元,到2011年底增长到113.28万亿元,6年时间翻了不止3倍,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建设银行副行长庞秀生表示建行资产规模增长对于净利润的贡献达到8.8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实现高利润的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高风险和高成本,这种高增长也并非能够长久持续下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高速利润扩张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对银行的“成本”考量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吸收存款成本和操作成本等层面,将其置于一个大的环境和背景之中去观察,支撑银行高利润的因素并非那么简单。
首先必须关注的是,高资产回报率背后隐藏的信贷损失的滞后问题。按照当前的会计准则,目前信贷成本的核算只记录已经发生的信贷成本,并没有体现周期性的预期信贷成本,具有一定滞后性。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曾刚认为,如果未来的实际不良率水平超过2.5%,银行现有的高利润就无法维持。具体来说,如果按2011年底54.79万亿贷款余额来算,贷款损失率每上升一个点,银行的风险成本就会增加5479亿。这意味着,在实际贷款损失率达到4.1%时,银行的净利润就基本降低为零,如果超过此水平以上,将会出现亏损,并冲减资本金。
虽然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贷款损失率距此还有相当距离,但是基于上述风险成本核算的滞后性,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时,还是可能对银行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有权威部门测算数据得知,以2011年银行业10412亿利润为基数,若不良率上升1个点,损失率50%,则利润损失21%,仅剩8273亿元;损失率70%,则利润损失29%,仅剩7417亿元。
而更加隐形的成本来自于商业银行改制过程中国家财政支付的改革成本。多年前,天量坏账曾经让中国银行业背负骂名,工、农、中、建、光大等相继完成不良资产剥离和国家财政注资,显性成本和隐性财务成本加起来接近万亿,而如今的银行业即通过税收来偿还这笔改革成本。
近年来,政府税收中很大比例都是由银行业提供,银监会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共上缴营业税和所得税1.64万亿。陈小宪也表示中信银行从上市至今实现了870亿元的净利润,但同期交税490亿元,占比很高。
今年,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息差见顶和利率市场化压力将限制银行业利润的增长。中金公司的观点是,受贷款议价能力下降影响,大银行的净息差将在一二季度见顶,而中小银行的净息差在去年四季度或今年一季度见顶,预计2012 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为15%,低于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