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对监管能力的不乐观,担忧改革之路会非常艰难。
3月29日消息,国务院昨日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公布12条方案。据了解,具体的实施细则很快就会出台。有专家表示,鉴于对监管能力的不乐观,担忧改革之路会非常艰难。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腾讯财经连线时表示,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即将落成,8000亿民间资本找到了出口。他表示,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将从鹿城区开始试点,逐步向其它县市扩张。 周德文:具体实施细则很快出台 周德文称,温州民间资本的规模有8000亿,之前一直在等待观望。现在,政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借贷双方提供抵押物评估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同时,周德文也提醒,政府起到的是监督作用,协议条款的内容需要双方自行约定,风险需要自己承担。 周德文透露,已经通过的12条,只是温州市提交方案中的一部分。“利率市场化,我们也提了,但是没有得到审批通过。”周德文说。鉴于温州市已经做了一些准备,他认为,具体的实施细则很快就会出台。 根据现行法律,贷款利率不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视为合法。按照现有基准利率,正常情况下贷款利率不应超30%。周德文称,企业年利润只有1%-5%,而高利贷达50%、60%,是不正常的现象,大大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范围。 周德文认为,“走出去”是温州一直坚持的发展战略。针对温州可能允许当地居民每年进行不超2亿美元的海外投资,他表示,这能更好地引领民间资本对外投放。 监管能力或导致改革之路艰难 对于国务院昨日设立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12条方案,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投融资研究部主任吴瑕表示,对改革举双手赞成,但她认为改革之路会非常艰难。 对现有的监管能力,吴瑕并不乐观。她表示,“态度和能力,其实是两回事。”她希望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能在实施的过程中,能深入下去,探索出一套松紧适当方式,能切实将民间资本搞活用活。 对温州此次的试点,吴瑕认为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政策过紧,会阻碍民间资本的发展;过松,又会产生不少问题。虽然我对改革举双手赞成,但改革之路会艰辛,短期难见成效。”她说。 回顾过往两年的改革,吴瑕以“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从贷款的面和量上看,她认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5万、10万额度,并不能满足一家需要500万资金的中小企业的需求。 吴瑕分析称,“对金融改革,已经提上议程好几年。与科技、交通等领域不同,金融改革是最敏感、最不容易的。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改革可谓难上加难。” 专家呼吁高资质团队管理民间金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表示,温州民间金融应当做到“硬要松,软要紧”,即全面提升专业化程度,在选择有资质的金融家的基础上,对民间金融进行保护,适当放宽土地成本和相关税收。 孙立坚认为,当前民间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资质高的专业化团队来做金融这个行业。金融业的核心是管理风险,而不是考虑收益成本比,如果拿制造业的模式去做金融业,肯定是行不通的。 “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孙立坚表示,“小微企业讲究的是差异化业务,而银行则是标准化业务,两者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监管。”对于温州民间金融的监管,孙立坚提出,一是要防止运用静态化标准去衡量民间金融,二是要对民间金融开展业务的能力和资质严格把关。 学者:温州金融改革需重视实业 对于国务院通过设立温州金融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认为,温州民间金融改革一方面要重视实业,一方面要改变金融短板,做到实业与金融短板两手抓。 马光远表示,金融改革可以说是对温州民间金融多年发展最正面的回应。温州中小企业非常发达,但却没有产生一个全国性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的机构,这主要是由于温州民间金融缺乏阳光化政策和积极的引导所造成的。 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正式启动,可谓正逢其时”,马光远认为,从企业实面而言,通过建立与温州中小企业发展匹配的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利用温州自身拥有的强大的民间资本优势,构建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