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年报的不断披露,结合CRIC监测数据,从房地产企业2009年底至2011年底的土地储备总量来看,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从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来看,至2012年2月底, 56%的典型房企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都在10年以上,其中,尤以绿城、世茂、招商、恒 大等表现明显。
土地储备消化周期不断增加,迄今已达近几年的高位
从2009年底至今的房企土地储备消化周期变化情况来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9年底,仅有44%的典型房企土地储备消化周期在10年以上,最高的如世茂房地产、龙湖地产,土储消化周期也仅在13年左右。其余多控制在6-8年,企业的战略扩张和销售去化保持在相对合理的节奏上。万科集团2009年底的土储消化周期在3.7年左右;至2010年底,部分典型房企土储消化周期呈温和增长,世茂房地产、招商地产的消化周期达到14年。而对销售和拿地节奏控制较好的万科,此时的土储消化周期也有所拉长,达到4年。2009至2010年,房企土储备的消化周期虽有所增加,但基本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2011年底,房企的土储消化周期普遍拉长,比如绿城中国,其土储消化周期由2010年底的13年跃升为24年。进入2012年来,由于企业的销售去化速度始终未有明显好转,其土储消化周期持续保持24年的高位上。另外,也可以看到,比如世茂、招商、保利、碧桂园及荣盛发展等房企,进入2012年后,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已经达到近几年的高位。
高土地储备总量与销售放缓两方面因素导致土储消化周期拉长
房企土地储备消化周期拉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前两年较快的扩张步伐,导致土地储备总量居高不下。从典型房企的土地储备总量来看,目前居首的为恒 大地产,2011年底的土地储备总量为1.37亿平方米,其次是碧桂园、绿地集团,土地储备的总量也都在5000万方以上。比如恒 大和碧桂园,由于采取高周转战略,前两年在三四线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了目前较高的土地储备总量,因此,虽然企业的月均销售面积排名前列,项目去化速度较快,但受制于高土地储备总量,依然导致土储消化周期较长。
二,在政策影响下房企销售及开发步伐放缓,导致土储消化周期拉长。调控政策对企业销售速度的影响显而易见。其中,限购政策对定位中高端的房企而言,掣肘明显。比如绿城中国,其截止到2011年底的土地储备总量在4000万方左右,属于房企土地储备总量的中间水平。但其2011年的月均销售面积仅15万平方米。尽管绿城2011年下半年采取了多种营销策略,比如扩充销售团队、降价促销、出售优质地块及项目等等。但由于其太过单一的中高端产品定位,销售业绩依旧疲软。受此影响,目前绿城中国的土储消化周期直逼24年。
建议消化周期较长的房企暂停拿地,控制2012年新增土地储备总量
据CRIC监测,目前土储消化周期较长的企业为绿城、世茂、招商、恒 大,房企消化周期均在11年左右。在2012年调控持续的情况下,我们建议这类土储消化周期过长的企业暂缓拿地。其实结合多个方面来看,这些房企自2012年开始,已经有意识的放缓了拿地节奏。
2012年这两个月来,绿城、世茂均没有新增土地储备,而去年同期,绿城、世茂均有拿地举动,其中,去年1月绿城在台州的新增土地建面高达139万方;而恒 大2012年来虽有拿地,但可以看到,其选择拿地的城市在三、四线的嘉兴,这主要由于恒 大在当地恒 大绿洲的热销,出于项目补充的考虑而拿地,并不能说明恒 大2012年来采取较积极的土地策略。事实上,即使对恒 大这类高周转企业而言,目前1.37亿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总量也压力较大,2011年是恒 大迄今销售业绩最好的一年,以月销售102万平方米计算,目前的土地储备消化周期也达11年。因此,对这几家企业而言,2012年控制新增土地储备量,不拿地或者少拿地,加快项目的去化速度,减少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迫在眉睫。
对于低消化周期的房企万科而言,近几年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始终保持在4年左右,这也是其在坚持刚需高周转的同时,严格控制拿地成本,对总价高的地块采取合作拿地以降低风险的体现。从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对于一个持续年度销售在千亿以上的企业来说,2012年依然需要保持积极的土地策略,合理补充土地储备,否则以目前4300万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储备总量来看,难以满足企业中长期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