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企业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两会观察:媒体已形成对民主进步的监督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2/3/11 9:17:49     
  会场外,凭借飞速发展的媒介技术,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自媒体,日趋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权益诉求、实现民主参与的重要方式。正是官方的开放包容、民间的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两会一系列“跬步小流”的进展,促进了权利意识的觉醒普及,从而提升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进入中国企业新闻网全国两会专题:

  http://www.cenn.cn/zt/ztmb2/index.aspx

 

 

  “不设限的媒体提问”,“问题越具挑战越好”,今年两会上,新闻发言人的坦诚自信让媒体几多兴奋;不避敏感热点的一场场新闻发布会、“零距离”的代表团开放日,两会“透明指数”的提高激活着报道热情;800多名境外记者的走入,2000多名国内媒体人的“跑会”,既是两会民主开放的见证者,也成为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参与者、推动力。


  作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形式,两会尤其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疑是观察中国民主政治的最佳窗口;作为零距离接触、报道两会的主体,媒体的“两会际遇”及“两会视角”,给人们感知民主提供了一面真实镜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以3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观察维度,在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两会所呈现的中国民主开放的步伐,始终坚定并迈进了新的阶段。如今已成惯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1983年首次设立时,是登上人民日报的新鲜事;如今在各场新闻发布会上频频发问的西方记者,改革开放初期还只能“用高倍望远镜眺望人民大会堂”,观察中国的大事;1988年七届人大上首次出现的反对票,一时哗然,而如今,媒体正公开讨论“十几年都投赞成票的代表是否合格”、“开会总是请假的委员是否称职”……以新闻观察两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开放、透明、自信、进步的中国。


  会场内,从鼓掌、举手、无记名投票到电子表决,权利主张方式的进步,保证了权利的实现;城乡人口选举比例从4∶1到1∶1,代表产生来源的变革,推进了权利的均等;从全部赞成到反对票习以为常,不同声音意见的出现,提升了权利的质量;从党政干部比例偏高,到农民工代表首次入选,权利结构的优化,扩充了权利的边界。连西方政治学者也撰文连称“(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变得越来越自信”。


  会场外,凭借飞速发展的媒介技术,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自媒体,日趋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权益诉求、实现民主参与的重要方式。两会之前,各种网络调查,深刻揭示社会关注热点;一条条建议意见,通过留言板通向大会堂;两会微博直播,让公众直接面对决策过程。媒体已不再是两会的“看客”或是“报道者”,已经成为直接的参与者,更形成了一股对民主进步的正向激励和监督力量。


  正是官方的开放包容、民间的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两会一系列“跬步小流”的进展,促进了权利意识的觉醒普及,从而提升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也应看到,民主是一个过程,有不足,待完善。就两会而言,当下议案提案办结落实程度尚待提高,民主监督的力度还有待增强,公民有序参与民主的渠道还不够通畅,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就中国社会来看,面对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发展事业,面对利益主体日趋多样、社会思潮日趋多元的局面,如何以更大决心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以更大力度提升民主质量,通过“民主增量”聚集改革能量,则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责任编辑:冰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两会,媒体,民主进步,民主政治建设,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