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熟悉的歌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雷锋,曾经成为几代人的精神偶像。在人们心中,雷锋也许是一首歌曲、一个人名,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公布的《实践雷锋精神的新变化和新发展》的调查显示,近九成人认为雷锋精神并不过时。专家认为,雷锋精神在每个人心中所理解的可能都不尽相同,但它与志愿者助人自助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调查:八成人认同通过网络传播雷锋精神
近日,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公布了《实践雷锋精神的新变化和新发展》的调查,调查显示,“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社会”是最值得学习,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雷锋精神。其中,“乐于助人”以89.67%的比例获得了最高认同度。而微博转发、QQ群互发等网络手段已成为实践雷锋精神的创新方式。
调查显示,九成被访者认为当今谈雷锋精神仍不过时,而近六成的被访者知道3月5日是雷锋纪念日,另有近四成被访者认为,当今实践雷锋精神的最好方式是从自己做起,帮助别人。
南方日报记者发现,“自己帮助别人”和“参与学校机构的助人活动”仍是雷锋精神的实践主要形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受访者更趋向通过做志愿者(义工)形式及利用网络形式实践。
近年来,在微博上许多公益人士发起了各种爱心接力活动,也都产生了很强的传播效果。在网络上通过投票、微博转发、发表心情、事件评论、文章转载、事件报道、QQ群互发等方式,已成为实践雷锋精神的一种方式。接近八成被访者认为通过网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雷锋精神,引起社会共鸣,慢慢地养成一种良好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对社会形成守望相助的风气有正面帮助。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教授认为,在网络上发起这种公益活动传承雷锋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网络意见领袖的号召力,他们不仅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还可以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行为;二是网络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能够使公益活动的传播普及面更广,渗透力更强;三是网络的匿名参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参与公益活动的风险成本,同时,这种匿名参与“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观念相符合。
张晋升表示,“雷锋精神的传承,需要有更多的载体,也会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来呈现,大家也就更容易去接受它,根据人们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将雷锋精神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一种追求和坚守。”
社工专家:志愿者“助人自助”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研究专家、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工系教授谭建光指出,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也是广州诞生中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25周年。“雷锋精神是平凡人立足平凡岗位铸就的崇高精神财富,其中就包含‘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而志愿者‘助人自助’的精神与‘雷锋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网络上一些对雷锋精神的质疑,谭建光表示,雷锋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雷锋的形象在不同的时代是发生变化的,“60年代的雷锋是‘好战士’的形象,一切听党的话;80年代的雷锋是‘大好人’的形象,就是舍己为人;到了21世纪,雷锋是个‘好公民’的形象,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比较好的了解和遵守。”
谭建光认为,在现阶段理解雷锋精神,应该是“爱心、奉献、助人、自助”,“即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也快乐和充实起来”。雷锋和志愿者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有良心,有爱心和对人信任,这三样品质在那个时代很可贵,现在依然可贵。人在追求金钱和享受的同时,感觉到对社会有用才能感受到自身价值。包含了帮助他人和帮助社会。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也成为一种人生快乐的生活体验。过去的行政方式让学雷锋成为一种行政命令,但对雷锋本人来说,他在做很多事的时候,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
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每年的3月5日定为“广州志愿服务行动日”,就是在传承雷锋精神的基础上,促进志愿服务成为新时期“学雷锋”的常态化实践和市民的时尚生活方式,谭建光告诉记者,“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更进一步拓宽了学雷锋的常态化实践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