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十五条”今天满周岁。此间,与房地产相关的诸多产业受到影响;中央的调控决心不减,部分地方政府试探性的“松绑”,使得央地博弈升级。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何时结束观望,出手买房。
如何看待这一年来的得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策之间的博弈将如何发展?有购房需求的百姓该何时出手?对于这些问题,本报独家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
全球神秘"水怪"图
京华时报:根据您的预测,您对楼市买卖双方各有什么建议?
倪鹏飞:首先,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存在明显的最佳购房的时间节点问题。随着保障房比例的提升和体系的完善,以及房地产调控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商品房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未来在缓慢下降的软着陆之后,在没有巨大外部因素冲击的情况下,或将出现长期稳定或稳步增长,短期内较难再现暴涨局面。
从北京地区来说,建议购房者根据实际需求重点关注区域,观察自己心仪的区位房价的走势更有意义。就时间节点看,2012年一年相对比较而言,第二、三季度也许较佳,因为持续的调控将使开发商很难长期支撑。
对于开发企业来讲,保障资金链的安全是第一等要务。根据自身资金状况,降低利润预期,采取更加灵活的促销策略,加快资金的回笼是重中之重,期望政策的反转,短期内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