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企业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海航集团:急剧扩张之后面临转型之困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时间:2012/2/11 3:45:41     
目前,在海航集团的各个板块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依然是上市公司海南航空,2011年前三季度,海南航空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26.6亿元,在国内几大航空公司中一枝独秀。作为放缓扩张节奏的重要一步,海航已撤消了华南、华北、东北等众多区域总部和平台公司,以遏制投资冲动。 

  2011年下半年以来,海航集团发动了一系列国内外收购运动,包括以10.5亿美元收购GE旗下的集装箱租赁公司GE SEACO(世界第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40亿元竞购西班牙NH Hotel酒店股份,28亿元竞购安曼酒店集团(Amanresorts International),50亿元竞购上海家化(未果)等等。


  外界矛头直指海航集团的资金链,认为其多年来的大肆扩张必然导致资金链紧张。最近被经常提到的例子是,海航集团旗下号称资产总额近600亿的大新华物流欠钱不还,甚至因拖欠多家船东的租金而遭起诉,但另一方面海航还在大举并购—其中的海航收购GE SEACO项目,更被陈峰自豪地称为“2011年中国最大的海外并购”。


  海航饱受争议的众多收购与投资计划背后,是其接近80%的负债率,过度的多元化扩张,以及纷繁复杂的资本运作。在中国严厉的房地产调控、银根紧缩和经济减速的形势下,外界担忧海航集团一贯紧绷的资金链有断裂之虞。


  海航究竟是反周期运作的高手,还是虚张声势的资本玩家?随着更多问题的暴露,海航集团过去几年的发展模式再次受到质疑,业务庞杂而边界模糊,资本运作持续扩张,不断吞噬的各类资产让海航迥异于国内任何一家企业。在海航内部,2010年公布的营业收入高达927亿元,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产业横跨航空、地产、零售、酒店、旅游、金融、物流、互联网等各个领域,涉猎之广、规模之大,超过常人想象。海航集团也远不是一家航空公司,其非航空资产所占的份额几年前就已超过50%。


  单以资产规模计,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公司都被海航远远甩在了身后。陈峰的野心并不止于此。2008年以来,海航的收购兼并更加凌厉,并逐渐将触角伸向海外,制定出了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的“超级X计划”。


  实际上,自从1993年以陈峰为首的几位创始人以1000万元起步创立海航以来,对这家公司发展模式与风险的讨论、争议就几乎没有停止过。支持者对陈峰推崇有加,认为海航从一家地方航空公司起步,借助资本的力量突破几大国有航空公司的垄断,成为资产与服务优良的第四大航空公司,进而将海航的产业链不断延伸,这个过程充满了经营智慧。但成也萧何,败也箫何,海航始终在高风险中前行。


  2011年底,海航集团公布的2010年营业收入为649亿元(经过审计后),与之前927亿元的数字差距甚大。按照新的口径,2011年,海航集团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同比增长达35%,总资产超过2600亿元,希望借此向外界释放出一个乐观信号。


  外界对海航集团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海航集团的确正在经历着一场考验。


  据某媒体报道,1月12日,海航集团2012年工作会议在海南召开。连续三天的封闭会议探讨了海航的现状与严峻的内外部形势。面对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调整,海航的高管们忧心忡忡。


  2011年底,海航集团旗下的独立板块—海航商业被并入海航实业,这意味着发端于2003年的海航商业,在经过几年声势浩大的扩张与圈地后,最终被踢出了海航集团的重点产业板块行列。与此同时,海航酒店集团则将脱离海航实业,并入海航旅业。


  “有些产业不是我们的战略性自主产业,做得好,你们就存在,做不好,统统给我退出,海航只有三个核心板块,航空旅游、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李先华如此评价这次调整。


  对于过去几年快速膨胀的海航集团而言,这一调整既是外部环境变化后的应对之策,更可以理解为对扩张本身的一次反思。事实上,过去几年来,海航集团在管理上的大幅放权,已经为企业的经营埋下了众多隐患。


  海航集团的膨胀速度有多快?从其分(子)公司的数量变化上可以略窥一二:2009年海航集团旗下公司不到200家,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311家,2011年上半年海航运营公司数量超过550家。两年时间,海航集团通过兼并收购和产业扩张,公司数量扩大近3倍。对一般企业来说,如此扩张速度近乎疯狂。


  对湖南粒粒晶米业的收购就是其中一个典型。2011年初,海航集团与湖南省政府签订了一揽子收购协议,包括海航商业收购家润多超市、天玺酒店,海航实业旗下的食品类上市公司易食股份收购湖南粒粒晶米业。当时,海航实业邀请了一家国内著名的审计事务所去审计粒粒晶,但没想到对方用假的财务报表蒙混过关,等到易食股份进入后,才发现这个企业的诸多问题,至今项目盈利比想象中要差很多。


  同在2011年初,海航集团管理层提出“超级X计划”,海航实业、资本、旅游、酒店、地产等各个板块如同注射了强心剂,密集展开多起收购,这些收购尽管带动了海航集团资产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但自主性强的各产业集团在决策和整合方面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以海航商业为例,这些年确实收购了不少公司,但整合方面建树不多,他们的干部非常年轻,缺乏实业经营的经验,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本刊记者,海航商业2011年资产规模达175亿元,成员企业25家,而利润只有几千万元。


  目前,在海航集团的各个板块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依然是上市公司海南航空,2011年前三季度,海南航空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26.6亿元,在国内几大航空公司中一枝独秀。但既便是这只金鸡,最近也是“隐忧频传”。在今年1月28日,海航与波音公司签订协议,购买了8架B787飞机(原波音7E7梦想客机),按照波音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机型的目录价格为1.2亿美元,海南航空此次购机则将斥资10亿美元。而在此前的2004年11月,海南航空已经斥资5亿美元购进了8架空客A319飞机。然而,在这一系列业外人士看来是甚为欢欣鼓舞的大举购机壮举,却让海南航空资产负债率悄然爬升。随后,海南航空在1月30日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近期在专项检查中查出海南航空4.4亿元违规资金,海南航空隐瞒关联交易的丑闻,这使得舆论开始质疑海航系的资金链问题。


  形势显然不容乐观。陈峰在2012年工作会议上称,当前国际形势寒风凛凛,危机来了,海航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副董事长王健则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来形容海航未来的全面风险管理。


  无论如何,相比过去边界模糊的激进扩张,海航已经呈现出了收缩势头。未来一段时间,海航在国内外扩张的脚步将放缓,收购的对象也将聚焦于航空产业链上的大企业。


  目前,海航正在加强对各成员企业的效益考核,建立了“黄牌”和“红牌”制度,对“黄牌企业”进行警告,限期扭亏;对“红牌企业”进行关闭清算,企业经营班子就地免职并解散,并追究相关领导者责任。作为放缓扩张节奏的重要一步,海航已撤消了华南、华北、东北等众多区域总部和平台公司,以遏制投资冲动。


责任编辑:冰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海航集团,集装箱租赁公司,海南航空,黄牌,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