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全市“三个加快”工作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保护环境、改善民生、服务发展上。环境信息化工作受到环保部表彰,绵阳市人民政府“十一五”减排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四川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全年全市共争取环保部、省环保厅各项项目资金达8000余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近7000万元,上级下达各项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及设备共计1000多万元。全市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100%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值达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全省第四名,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一、紧盯重大项目,优化环评审批服务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扎实抓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一是严格环评审批程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加大环评审批力度,确保了全市重大在建项目全部通过环评审批。二是树立服务发展理念。积极与企业加强联系,掌握企业项目及其环评审批情况,主动跟进服务,做到提前介入、超前研究,及时制定对应措施,提供针对性服务。三是认真做好环评管理。完成了全市总体规划环评编制和报批,开展了绵阳城区各园区污水管网调查,编制了我市规划环评执行情况调查报告。四是积极争取省厅支持。加强与省环保厅的沟通协调,全市从省厅争取到了好圣汽车零部件二期、丰谷酒业、中国重汽卡车等市重点项目的环评审批,确保了我市重大建设项目早日落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五是大力开展行政审批。全年共受理行政审批项目近450余个,投资金额约180余亿元,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项目100余个,群众“非常满意”率达到99.25%。六是规范环评秩序。切实加强了评价机构监督管理,提高了环评编制质量,规范了环评市场运作。
二、紧扣目标责任,强力推进总量减排
始终围绕细化工程减排、实施结构减排、落实管理减排措施,强力推进总量减排工作。一是明确减排目标。年初,制定了2011年全市总量控制年度实施计划,并作为年度政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纳入政府目标和绩效进行考核。全年实施减排项目24个,其中,关停小造纸6家,小水泥7家,其他类型的企业11家;新增减排能力污水处理厂项目2个,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2个。预计全年共削减化学需氧量2000多吨,氨氮约200吨,二氧化硫近700吨,氮氧化物400余吨,全市主要污染物均得到有效控制。二是搞好生态建设。将全市生态市建设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文明城市创建、灾后恢复重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全年共完成1个国家级、13个省级生态乡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完成30余个生态村的资料收集,创建县级生态家园8000多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三是抓好民生工程。今年省市要求的5家工业企业、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10处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民生工程”均高标准按期完成。
三、紧抓环境风险,不断加大防控力度
环境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我们始终把老百姓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作为环保工作的最高目标,加大环境风险防控。一是认真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充分发挥环境监测职能,紧紧围绕环境监测“三个说清”,按时完成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及时公布环境质量信息。二是大力加强环境监管。以“还三江清水——清洁安全零点行动”为抓手,加强对污染源、建设项目的现场检查、定期巡查,做到重点污染源每周巡查两次以上,一般污染源每月巡查两次以上。对全市40家废水重点污染源安装了自动监控系统,对全市32家工业企业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实现环境监控平台的正常运行。三是积极开展专项行动。重点对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违法、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对4家企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了查处,对9家企业进行了约谈。四是果断处置突发事件。成功处置了“7.26”涪江水质异常、绵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硫酸泄漏、经开区农作物异常等突发事件,没有造成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积极调处群众环境信访投诉及纠纷,全年共调处近2000件,处理率100%,结案率98%。五是扎实搞好环保宣传。利用重要环境节日,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环保志愿者和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全民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胜利召开,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起点面前,下一步,全市环保工作要始终坚持积极作为、创新作为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理念,以争当全省环保工作排头兵、推动绵阳环保事业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为抓手,围绕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现代山水生态科技城发展路径,着力在“做牢总量减排、做美生态家园、做实环保为民、做大环保产业、做活开放格局、做强班子队伍”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持续改进全市环境质量,为实现全市“三个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