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为期一个月的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龙岩》活动在龙岩市体育公园尘埃落定。这一个月来,近万人的热情参与、逾5000件的藏品,成就了一场闽西前所未有的收藏盛会,也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空前的民间收藏热。
透过这股炙手可热的收藏热,记者目睹了一场底蕴深厚的收藏文化盛宴,更看到了一幅“有人欢喜有人忧”的收藏众生相,而今,让我们通过几个故事,窥斑见豹,去探寻、思索“全民收藏热”风光表面下的酸甜苦辣和收藏真实。

《寻宝》海选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藏友。
故事一:《松鹤百禄图》,力挺地方文化带来的惊喜
“想不到,真想不到!……”在寻宝决赛现场,当四位专家一致给出了上千万元的估价时,藏友郑先生连说了几个“想不到”。
让郑先生如此激动的正是他的藏品《松鹤百禄图》,最终,这幅画也被评为央视《寻宝——走进龙岩》活动“最具历史文化价值藏品”。《松鹤百禄图》出自清代扬州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华喦之手。华喦号“新罗山人”,为今上杭白砂人,长期旅居扬州,擅长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并善书,能诗,时称“三绝”。当地画家的作品在当地寻宝活动中被评为“最具历史文化价值藏品”,这也算是一种机缘巧合。
谈起这幅画的来历,郑先生说,此画是他在1996年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以40万元左右的价格拍得的,当时也没有想到这幅画有这么大的价值,只是觉得这幅画的作者是龙岩人,而自己也是龙岩人,感觉比较亲切,所以就拍了下来。“其实这也不叫捡漏,而是出于对龙岩本土文化的支持才买的。”郑先生说。
点评:龙岩市收藏协会会长郑振欣:收藏说到底是在收藏一种文化、收藏一段历史。太在意藏品经济价值、太急功近利的收藏严格来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而是一种投资,这样的收藏往往会因为太现实而适得其反。而像这位藏友一样抱着一种收藏文化、支持本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的心态去搞收藏,没准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故事二:《贵寿图》,最不需要理由的“捡漏”
当现场七成以上的藏友都认为是赝品,而《寻宝》专家却一致给出了“是真迹,目前的市价约为三四百万元”时,齐白石晚年作品《贵寿图》的持有者、还在上大学的小陈激动不已,“当初就是因为喜欢这幅画才买下来的,根本没考虑过真假,这次鉴定完后,我会更喜欢这幅画,把它好好珍藏起来!”
作为本次寻宝活动最珍贵的藏品之一,小陈得到《贵寿图》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捡漏”:几年前,为庆祝小陈考上大学,疼爱她的父亲决定送她一件礼物。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小陈在厦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了这幅《贵寿图》,就一下子喜欢上了。得知这幅画也是别人送给这位朋友的父母的,小陈就叫自己的父亲过来具体商谈转让事宜。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小陈如愿以偿,以数万元的价格得到了这幅画。
小陈说,当时主要是一看到这幅画自己就喜欢上了,所以才花心思买了下来,至于究竟值多少钱根本没太在意,“喜欢就是喜欢,没想那么多,可能连转让给我的朋友当时都不知道这幅画的确切价值。”
点评:龙岩市收藏协会会长郑振欣:在目前的收藏热当中,像小陈一样,还有这么一类藏友,本身经济条件不错,收藏纯粹是为了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日常文化生活,所以他们的收藏行为会比较率性,有时候收藏一件藏品根本不需要理由,往往是喜欢就收下来。如果是真品当然更珍惜,假的也不生气,就当工艺品放着,抱着一种纯玩的心态。不仅是这类藏友,所有的收藏爱好者都要有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毕竟大部分藏友不是古董商,追求利润不是他们的最大目的,收藏是为了怡情,良好的心态没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故事三:铜寿星骑鹿,老藏友也会“打眼”
“这个东西肯定不是明中期的东西,无论从做工、胎质还是从器型、包浆等方面来看,也就是几十年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一个现代的工艺品,你这学费交得有点多了!”当四位专家逐一进行鉴定、点评并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后,来自连城的藏友、同时也是古玩经销商江先生愣在了当地,他眼中曾经的“宝贝”——铜寿星骑鹿也逐渐陌生起来。
江先生五六年前开始涉足收藏界,几年下来,他通过经营古玩,赚了不少钱。而提起这件铜寿星骑鹿的来历,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大约四年前,江先生来到离自己家不远的连城宣和培田古民居,看能否收到一些古玩。经过在村里走访,江先生得知,村里有户人家祖上做过慈禧太后的四品御前侍卫,据说家里有不少老货。随即,江先生来到这户人家,家里只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得知江先生的来意,老太太起初根本不理他。机灵的江先生不肯死心,主动帮助老太太干活、套近乎。
经过一番努力,老太太终于拿出了一件宝贝——铜寿星骑鹿,说是祖传的东西,大概是明朝传下来的。江先生自己查看后觉得是真品,就有买下来的打算。经过一番繁琐的手续,姜先生最终如愿以偿,以2万元的价格收到了这件“宝贝”。
得知这件东西是假的,江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总觉得自己阴沟里翻船,这笔学费交得太冤枉了。
点评:龙岩市收藏协会会长郑振欣:目前民间收藏市场鱼龙混杂,大约有百分之七八十的藏品是赝品。因此,再高明的藏友也基本都有“打眼”的时候,这个很正常。像江先生这样,被表象所干扰、迷惑而忽视藏品自身的价值,是一个不太好的倾向。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收藏爱好者,除了时刻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外,还必须做足功课,对历史知识、藏品本身的相关知识有深入的了解等等,收藏看似简单,但归根到底拼的是文化,会不会收藏、能不能搞收藏,关键看藏友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和收藏知识的多寡等等,盲目跟风肯定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