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论】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把握热点个股低吸机会丨
2011年的三个底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丨
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后市策略】
市场反复筑底 把握热点个股的低吸机会
=====精彩阅读=====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
本周5个交易日,上证股指均呈现宽幅波动的态势,时而空方连续打压,时而多方发起强势反击,沪指基本围绕2200点整数关口上下波动,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寻底阶段。
首先,12家券商和9家基金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开通两地资金渠道。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外资控制的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可以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其次,中国版“401K”箭在弦上。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这表明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
第三,IPO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第四,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2011年的三个底
年底、政策底、市场底,三个底汇集到了2011的结尾,反而让投资者心中有些没底。
年底本该是收获的时刻:发个年终奖、评个先进,是对一年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来年工作的鼓励。
不过,对于股市而言,2011的年终总结却异常难动笔,似乎比2008的大熊市还要难。
2008,股市跌得够凶了,在救市政策下,来年自然风调雨顺。
2011,沪指不过下跌了21.48%(截至12月23日),只能排在历史第三。说2012年上涨或下跌,似乎都能够找出充分的理由。
2300点的政策坚守已告一段落,能否肯定这就是政策底,确实很难说。
汇金增持的疲软、市场反应的黯淡、政策远景的飘渺让多头很不自信。在IPO融资没有丝毫收敛的情况下,中国平安(601318)又抛出260亿元的可转债,让人不由得想起了2008。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这一消息重创了原已经见顶的A股。尽管中国平安后来并未在A股实施增发,但上证综指还是从4914点一路暴跌至1664点。
在当前这一股市寒冬下,你不“添薪”也就算了,却反而还来“泼水”。原本脆弱的股市神经哪承受得起这样的调戏?
如果将市场底部的形成用加减法来考量,政策底形成过程中的利好显然是“加法”;在市场底形成的过程中,若出现过多的利空消息,显然就属于“减法”,它势必会延后市场底的出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显示,在2000年以来的年底行情中,股市共有三次处于上涨过程中,四次处于顶部区域,两次处于底部,两次处于下跌中继中。
这些历史经验中,和2011年底的情况稍有相像的有4个年份,即底部区域的2002年和2008年;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
庆幸的是,若我们坚信历史上沪指年线不曾有过连续三根阴年线的情况,那么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可以排除(因为随后的2002年、2005年的年线为阴线)。2002年和2008年那种12月的最后一周,最迟不过1月份,形成市场底的情况正向我们招手。
当然,这些只是基于历史经验的一点憧憬而已,就如我们在年终总结中要对来年的工作进行一番规划一样。雄心抱负自然少不了,具体能实现多少,又有谁知道?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
本周A股市场围绕2200点展开剧烈震荡,呈现前四天下跌,最后一日微涨的盘整格局,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了8个月的下跌后,近期盘面已连续出现异动,大落之后马上大起,持续的宽幅震荡预示着阶段性转折的临近,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的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的寻底阶段。
欧债危机出现阶段性转折
欧债危机一直是制约全球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来看,欧盟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落实之前达成的协议,欧债危机似乎出现一定转折。
最近有消息称,欧洲央行已经邀请欧元区各大央行预订其第一批无限制的三年期贷款,此举旨在维持欧元区在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下的信贷流动。欧洲央行将向银行提供后者所希望获得的任何数量的贷款,银行则需向欧洲央行提供合格的担保品。这些贷款的期限为1134天,利率为贷款期内央行基准利率的平均值。
欧洲央行正试图确保银行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中期贷款,从而能继续向公司和个人消费者放贷。除了提供较长期贷款以外,欧洲央行还已经扩大了银行能用来获得贷款的担保品的范畴。
本周二,欧美股市均出现2%水平上涨,并随后出现了持续小幅上涨走势,市场期待的圣诞行情初步显现。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欧美股市连续小幅上涨,尤其是欧债危机有缓和迹象,对全球金融市场利好,给目前A股止跌回稳,奠定了较好的外围环境。
RQFII开通两地资金渠道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华夏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南方基金、华安基金、大成基金、汇添富基金、海富通基金等9家基金公司旗下香港子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其中华安基金、南方基金等香港子公司已经向香港证监会上报首只产品,最快明年初开始发行。
根据规定,试点初期不少于募集规模80%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包括各类债券及固定收益类基金,不超过募集规模20%的资金可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也就是说,试点期间能投资股票及股票类基金的RQFII资金,最多40亿元人民币,但200亿额度可能是RQFII探路境内证券市场的“排头兵”,让市场憧憬的是200亿背后庞大的“主力军”。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数字,截至9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达6222亿元。在年初,这一数字仅为3150亿元。RQFII的推出,不仅有助于拓宽停留在香港的人民币的投资渠道,而且也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流动性。
由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境外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中国版“401K”箭已在弦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
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和社保基金高层一呼一应的表态传递出的信号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已箭在弦上。
IPO
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
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要求》表明,11月9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首次公开提出的“IPO分红新政”,将在实务中得到进一步细化。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1月9日以来,共54家IPO公司披露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无一例外对上市后分红事项进行了明确细化与承诺,且愈是近期上会的企业,其承诺更完备、信息披露也更翔实;同时,多家企业不仅公布了上市后每年具体分红比例,还制订了详尽的上市后3年或者5年的分红规划,重视力度可见一斑。
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
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尤其是进入11月下旬以来,遭遇减持的上市公司明显下降,而且减持金额也明显下降,最近四周更是发现部分公司获得了大股东的大幅增持。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本月A股市场共发生125次增持行为,涉及到66家上市公司,累计增持2.62亿股,增持总市值约为27.58亿元;相比之下,本月目前的减持总市值约为25.08亿元,12月的增持总量已经反超减持量约2.5亿元。
而回顾整个11月份,虽然发生增持114次,涉及54家上市公司,但增持总量仅为6052.9万股,累计增持金额约为5.02亿元。相比之下,12月份至今,产业资本增持的数量和金额环比11月份已经分别大幅增长约3.33倍和4.49倍。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银行等蓝筹股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如果从业绩稳定增长和较高的派息收益率看,不少银行股具备估值底和市场底的条件。其他股票有待经济面的变化而确定,市场整体价值底的凸现有待更多先知先觉的的产业资本加入到多头的行列。
由此,分析观点认为,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但从量变到质变仍需一个过程。但总体看来,空头思维短期内不会消失,不过随着政策调整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以及未来经济走势不确定性的逐步清晰,市场或有望在震荡中走出低迷。
股指
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下周是2011年收官之战,在周线七连阴之后,市场究竟如何演绎,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从基本面看,11月相关数据普遍低于市场预期,是通胀充分缓解的积极信号。11月CPI同比涨4.2%创14个月新低,低于早前市场普遍预期的4.3%4.6%的平均水平,而食品价格的回落,成为拉低CPI读数的重要权重。11月PPI同比上涨2.7%创近2年来新低,且普遍低于3.4%预期的,较10月5.0%大幅下跌。
从政策面看,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政府工作重心将从“防通胀”转变为“保增长”,业内人士普遍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同时货币政策有望中性偏松,但不会出现此前的全面宽松。从近期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政府政策微调等措施都印证了股市政策底部的出现。
从市场面看,目前A股正在筑底阶段,估值上看整体PB、PE都较低;而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目前已经由从紧向中性方向转变,政策底部已现。
目前流动性紧张情况有所缓解,A股市场估值水平将不再下降,但是,市场底部仍需要等待企业盈利风险释放。经济下滑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短期对股价仍有一定压力。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而尽管短期资金面依然紧张,以及市场持续下跌过后市场人气的集聚仍需时日,股指年底之前或将延续弱势震荡的走势,但政策利好信号不断释放,政策底已逐渐夯实,股指持续做空动能已趋于衰减,后市股指后续下跌空间渐趋有限。
赵龙: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从估值来看,目前市场PB估值中位数约为2倍,2005年最低为1.5倍,2008年最低为1.6倍,总体上PB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但离前两个低点仍有20%的距离。同时结构分化较严重,以银行、石油石化等为代表的传统蓝筹股估值很低,而以中小板、创业板为代表的小市值股票和题材股高估较严重。
外部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欧债问题悬而未决,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还没有见到解决问题的曙光。美国方面,美国公布非农就业好于预期,失业率仅为8.6%,是两年半以来的新低,私人部门持续创造就业;同时,最近美国的住房开工和房屋建造许可也超市场预期。从现有的经济指标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内经济方面,短期来看经济处于持续下滑的过程中,工业增速低于趋势值,投资增速在高位开始回落,出口环比连续负增长,消费增速在低位徘徊。微观层面上企业订单受到较大影响,但就业情况似乎不差。同时,CPI增速由前期的6.5%下降到11月的4.2%,短期内CPI仍处于相对高位。但从经济增速回落和未来农产品(000061)供给情况看,未来CPI是一个持续回落的过程,客观上为货币政策的宽松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政策方面,前期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性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银行间市场资金逐步宽松。但11月M1、M2增速仍在下降,贷款增速也不如预期。从汇丰PMI数据来看,目前宏观经济处于荣枯平衡点附近,如果继续原有的调控力度,经济增速有可能大幅下滑,因此货币政策由从紧回归到中性是大势所趋。由于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估计未来货币政策将由从紧向中性回归,但目前力度较弱。在目前通胀已经缓解的情况下,政策宽松已经有一定余地,但毕竟11月CPI还处高位,因此货币政策暂时还不会很宽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政策基调仍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明年的重点是实现稳中求进。而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是很稳,因此估计未来政策放松的时间比市场预计的要早,力度也可能较大。但是,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因素(比如人口红利消失、地方债务负担沉重、房地产泡沫严重以及货币存量较大等)并没有消除,未来政策宽松的力度和持续时间都将受到限制,因此市场在探底反弹以后可能还是表现为结构性行情。
消费、金融和部分弱周期机械类股票仍是最值得关注的品种,尤其是白酒类上市公司,目前企业投资回报率超过30%,尽管未来面临行业增速变慢的可能,但酒类个股会出现分化。2012年白酒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仍在20倍左右,其中优势企业仍有望在2012年获得超额收益。
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类股票,虽然从行业景气的角度看,暂时仍有不确定性,但由于长期价值被低估,未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机械类股票受益于产业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其中的优势企业将获得较高的长期投资回报。
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只有竞争优势显著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穿越牛熊取得超额收益。现阶段A股市场大部分公司处于资本杀手和高成长公司之间的模糊地带,简单的估值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股票的价值。通过研究企业的产品、资源、管理、创新能力等关键因素,寻找未来几年能取得长期稳定增长的上市公司,在估值低估时买入,能够提高价值投资的准确性。
市场反复筑底 把握热点个股的低吸机会
本周市场仍然维持弱势,但相比前期的连续下跌已经有了部分止跌企稳的迹象。本周沪指一直在5日均线附近反复震荡。K线图上虽然收出了4根阳线,但指数只有一天是上涨的。盘面上看多空双方争夺还是比较激烈。但空方的实力已经远没有前期那么强势。消息面上对于养老基金入市的传闻也都说明了沪指现在的区域已经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政策底”,但“市场底”的出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
从消息面来解读本周市场走势:
1、12月21日中国平安(601318)宣布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拟发行总额不超过260亿元的A股可转换债券的再融资方案。导致当天中国平安股价跌幅超过5%,其他金融权重股也顺势下跌导致市场在尾盘出现跳水。
2、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对此,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和社保基金高层一呼一应的表态传递出的信号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已箭在弦上。
综合来看,本周市场一直处在超跌反弹的节奏中,但沪指中期下跌趋势仍未改变,从本周市场的反弹高度来看,沪指在10日均线附近面临巨大的抛盘压力,而且从市场短期成交量来看,场外新资金进场的步伐较为缓慢,这样就限制了大盘下一步的反弹空间,而且就短期市场400多亿的成交量来看,如果不能出现放量突破的话,上方压力位将很难突破。而且现在市场缺乏具有持续性的热点来带动市场人气。所以对于下周大盘我们认为仍将维持弱势震荡的格局,前期强势股有可能继续补跌,对于反弹现在还看不到很大的反弹空间和机会,所以建议投资者在当前位置继续保持谨慎,规避左侧交易,对于一些缺乏业绩支撑的个股建议逢反弹减仓,对于短线操作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可以对文化传媒、手机增值等板块中的强势个股进行波段操作。
编者按:
本周5个交易日,上证股指均呈现宽幅波动的态势,时而空方连续打压,时而多方发起强势反击,沪指基本围绕2200点整数关口上下波动,多空博弈异常激烈。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寻底阶段。
=====本文导读=====
【底部论】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把握热点个股低吸机会丨
2011年的三个底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丨
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后市策略】
市场反复筑底 把握热点个股的低吸机会
=====精彩阅读=====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
本周5个交易日,上证股指均呈现宽幅波动的态势,时而空方连续打压,时而多方发起强势反击,沪指基本围绕2200点整数关口上下波动,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寻底阶段。
首先,12家券商和9家基金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开通两地资金渠道。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外资控制的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可以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其次,中国版“401K”箭在弦上。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这表明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
第三,IPO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第四,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2011年的三个底
年底、政策底、市场底,三个底汇集到了2011的结尾,反而让投资者心中有些没底。
年底本该是收获的时刻:发个年终奖、评个先进,是对一年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来年工作的鼓励。
不过,对于股市而言,2011的年终总结却异常难动笔,似乎比2008的大熊市还要难。
2008,股市跌得够凶了,在救市政策下,来年自然风调雨顺。
2011,沪指不过下跌了21.48%(截至12月23日),只能排在历史第三。说2012年上涨或下跌,似乎都能够找出充分的理由。
2300点的政策坚守已告一段落,能否肯定这就是政策底,确实很难说。
汇金增持的疲软、市场反应的黯淡、政策远景的飘渺让多头很不自信。在IPO融资没有丝毫收敛的情况下,中国平安(601318)又抛出260亿元的可转债,让人不由得想起了2008。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这一消息重创了原已经见顶的A股。尽管中国平安后来并未在A股实施增发,但上证综指还是从4914点一路暴跌至1664点。
在当前这一股市寒冬下,你不“添薪”也就算了,却反而还来“泼水”。原本脆弱的股市神经哪承受得起这样的调戏?
如果将市场底部的形成用加减法来考量,政策底形成过程中的利好显然是“加法”;在市场底形成的过程中,若出现过多的利空消息,显然就属于“减法”,它势必会延后市场底的出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显示,在2000年以来的年底行情中,股市共有三次处于上涨过程中,四次处于顶部区域,两次处于底部,两次处于下跌中继中。
这些历史经验中,和2011年底的情况稍有相像的有4个年份,即底部区域的2002年和2008年;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
庆幸的是,若我们坚信历史上沪指年线不曾有过连续三根阴年线的情况,那么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可以排除(因为随后的2002年、2005年的年线为阴线)。2002年和2008年那种12月的最后一周,最迟不过1月份,形成市场底的情况正向我们招手。
当然,这些只是基于历史经验的一点憧憬而已,就如我们在年终总结中要对来年的工作进行一番规划一样。雄心抱负自然少不了,具体能实现多少,又有谁知道?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
本周A股市场围绕2200点展开剧烈震荡,呈现前四天下跌,最后一日微涨的盘整格局,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了8个月的下跌后,近期盘面已连续出现异动,大落之后马上大起,持续的宽幅震荡预示着阶段性转折的临近,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的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的寻底阶段。
欧债危机出现阶段性转折
欧债危机一直是制约全球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来看,欧盟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落实之前达成的协议,欧债危机似乎出现一定转折。
最近有消息称,欧洲央行已经邀请欧元区各大央行预订其第一批无限制的三年期贷款,此举旨在维持欧元区在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下的信贷流动。欧洲央行将向银行提供后者所希望获得的任何数量的贷款,银行则需向欧洲央行提供合格的担保品。这些贷款的期限为1134天,利率为贷款期内央行基准利率的平均值。
欧洲央行正试图确保银行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中期贷款,从而能继续向公司和个人消费者放贷。除了提供较长期贷款以外,欧洲央行还已经扩大了银行能用来获得贷款的担保品的范畴。
本周二,欧美股市均出现2%水平上涨,并随后出现了持续小幅上涨走势,市场期待的圣诞行情初步显现。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欧美股市连续小幅上涨,尤其是欧债危机有缓和迹象,对全球金融市场利好,给目前A股止跌回稳,奠定了较好的外围环境。
RQFII开通两地资金渠道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华夏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南方基金、华安基金、大成基金、汇添富基金、海富通基金等9家基金公司旗下香港子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其中华安基金、南方基金等香港子公司已经向香港证监会上报首只产品,最快明年初开始发行。
根据规定,试点初期不少于募集规模80%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包括各类债券及固定收益类基金,不超过募集规模20%的资金可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也就是说,试点期间能投资股票及股票类基金的RQFII资金,最多40亿元人民币,但200亿额度可能是RQFII探路境内证券市场的“排头兵”,让市场憧憬的是200亿背后庞大的“主力军”。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数字,截至9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达6222亿元。在年初,这一数字仅为3150亿元。RQFII的推出,不仅有助于拓宽停留在香港的人民币的投资渠道,而且也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流动性。
由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境外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中国版“401K”箭已在弦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
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和社保基金高层一呼一应的表态传递出的信号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已箭在弦上。
IPO
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
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要求》表明,11月9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首次公开提出的“IPO分红新政”,将在实务中得到进一步细化。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1月9日以来,共54家IPO公司披露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无一例外对上市后分红事项进行了明确细化与承诺,且愈是近期上会的企业,其承诺更完备、信息披露也更翔实;同时,多家企业不仅公布了上市后每年具体分红比例,还制订了详尽的上市后3年或者5年的分红规划,重视力度可见一斑。
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
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尤其是进入11月下旬以来,遭遇减持的上市公司明显下降,而且减持金额也明显下降,最近四周更是发现部分公司获得了大股东的大幅增持。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本月A股市场共发生125次增持行为,涉及到66家上市公司,累计增持2.62亿股,增持总市值约为27.58亿元;相比之下,本月目前的减持总市值约为25.08亿元,12月的增持总量已经反超减持量约2.5亿元。
而回顾整个11月份,虽然发生增持114次,涉及54家上市公司,但增持总量仅为6052.9万股,累计增持金额约为5.02亿元。相比之下,12月份至今,产业资本增持的数量和金额环比11月份已经分别大幅增长约3.33倍和4.49倍。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银行等蓝筹股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如果从业绩稳定增长和较高的派息收益率看,不少银行股具备估值底和市场底的条件。其他股票有待经济面的变化而确定,市场整体价值底的凸现有待更多先知先觉的的产业资本加入到多头的行列。
由此,分析观点认为,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但从量变到质变仍需一个过程。但总体看来,空头思维短期内不会消失,不过随着政策调整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以及未来经济走势不确定性的逐步清晰,市场或有望在震荡中走出低迷。
股指
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下周是2011年收官之战,在周线七连阴之后,市场究竟如何演绎,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从基本面看,11月相关数据普遍低于市场预期,是通胀充分缓解的积极信号。11月CPI同比涨4.2%创14个月新低,低于早前市场普遍预期的4.3%4.6%的平均水平,而食品价格的回落,成为拉低CPI读数的重要权重。11月PPI同比上涨2.7%创近2年来新低,且普遍低于3.4%预期的,较10月5.0%大幅下跌。
从政策面看,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政府工作重心将从“防通胀”转变为“保增长”,业内人士普遍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同时货币政策有望中性偏松,但不会出现此前的全面宽松。从近期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政府政策微调等措施都印证了股市政策底部的出现。
从市场面看,目前A股正在筑底阶段,估值上看整体PB、PE都较低;而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目前已经由从紧向中性方向转变,政策底部已现。
目前流动性紧张情况有所缓解,A股市场估值水平将不再下降,但是,市场底部仍需要等待企业盈利风险释放。经济下滑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短期对股价仍有一定压力。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而尽管短期资金面依然紧张,以及市场持续下跌过后市场人气的集聚仍需时日,股指年底之前或将延续弱势震荡的走势,但政策利好信号不断释放,政策底已逐渐夯实,股指持续做空动能已趋于衰减,后市股指后续下跌空间渐趋有限。
赵龙: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从估值来看,目前市场PB估值中位数约为2倍,2005年最低为1.5倍,2008年最低为1.6倍,总体上PB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但离前两个低点仍有20%的距离。同时结构分化较严重,以银行、石油石化等为代表的传统蓝筹股估值很低,而以中小板、创业板为代表的小市值股票和题材股高估较严重。
外部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欧债问题悬而未决,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还没有见到解决问题的曙光。美国方面,美国公布非农就业好于预期,失业率仅为8.6%,是两年半以来的新低,私人部门持续创造就业;同时,最近美国的住房开工和房屋建造许可也超市场预期。从现有的经济指标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内经济方面,短期来看经济处于持续下滑的过程中,工业增速低于趋势值,投资增速在高位开始回落,出口环比连续负增长,消费增速在低位徘徊。微观层面上企业订单受到较大影响,但就业情况似乎不差。同时,CPI增速由前期的6.5%下降到11月的4.2%,短期内CPI仍处于相对高位。但从经济增速回落和未来农产品(000061)供给情况看,未来CPI是一个持续回落的过程,客观上为货币政策的宽松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政策方面,前期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性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银行间市场资金逐步宽松。但11月M1、M2增速仍在下降,贷款增速也不如预期。从汇丰PMI数据来看,目前宏观经济处于荣枯平衡点附近,如果继续原有的调控力度,经济增速有可能大幅下滑,因此货币政策由从紧回归到中性是大势所趋。由于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估计未来货币政策将由从紧向中性回归,但目前力度较弱。在目前通胀已经缓解的情况下,政策宽松已经有一定余地,但毕竟11月CPI还处高位,因此货币政策暂时还不会很宽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政策基调仍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明年的重点是实现稳中求进。而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是很稳,因此估计未来政策放松的时间比市场预计的要早,力度也可能较大。但是,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因素(比如人口红利消失、地方债务负担沉重、房地产泡沫严重以及货币存量较大等)并没有消除,未来政策宽松的力度和持续时间都将受到限制,因此市场在探底反弹以后可能还是表现为结构性行情。
消费、金融和部分弱周期机械类股票仍是最值得关注的品种,尤其是白酒类上市公司,目前企业投资回报率超过30%,尽管未来面临行业增速变慢的可能,但酒类个股会出现分化。2012年白酒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仍在20倍左右,其中优势企业仍有望在2012年获得超额收益。
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类股票,虽然从行业景气的角度看,暂时仍有不确定性,但由于长期价值被低估,未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机械类股票受益于产业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其中的优势企业将获得较高的长期投资回报。
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只有竞争优势显著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穿越牛熊取得超额收益。现阶段A股市场大部分公司处于资本杀手和高成长公司之间的模糊地带,简单的估值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股票的价值。通过研究企业的产品、资源、管理、创新能力等关键因素,寻找未来几年能取得长期稳定增长的上市公司,在估值低估时买入,能够提高价值投资的准确性。
市场反复筑底 把握热点个股的低吸机会
本周市场仍然维持弱势,但相比前期的连续下跌已经有了部分止跌企稳的迹象。本周沪指一直在5日均线附近反复震荡。K线图上虽然收出了4根阳线,但指数只有一天是上涨的。盘面上看多空双方争夺还是比较激烈。但空方的实力已经远没有前期那么强势。消息面上对于养老基金入市的传闻也都说明了沪指现在的区域已经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政策底”,但“市场底”的出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
从消息面来解读本周市场走势:
1、12月21日中国平安(601318)宣布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拟发行总额不超过260亿元的A股可转换债券的再融资方案。导致当天中国平安股价跌幅超过5%,其他金融权重股也顺势下跌导致市场在尾盘出现跳水。
2、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对此,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和社保基金高层一呼一应的表态传递出的信号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已箭在弦上。
综合来看,本周市场一直处在超跌反弹的节奏中,但沪指中期下跌趋势仍未改变,从本周市场的反弹高度来看,沪指在10日均线附近面临巨大的抛盘压力,而且从市场短期成交量来看,场外新资金进场的步伐较为缓慢,这样就限制了大盘下一步的反弹空间,而且就短期市场400多亿的成交量来看,如果不能出现放量突破的话,上方压力位将很难突破。而且现在市场缺乏具有持续性的热点来带动市场人气。所以对于下周大盘我们认为仍将维持弱势震荡的格局,前期强势股有可能继续补跌,对于反弹现在还看不到很大的反弹空间和机会,所以建议投资者在当前位置继续保持谨慎,规避左侧交易,对于一些缺乏业绩支撑的个股建议逢反弹减仓,对于短线操作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可以对文化传媒、手机增值等板块中的强势个股进行波段操作。
编者按:
本周5个交易日,上证股指均呈现宽幅波动的态势,时而空方连续打压,时而多方发起强势反击,沪指基本围绕2200点整数关口上下波动,多空博弈异常激烈。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寻底阶段。
=====本文导读=====
【底部论】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把握热点个股低吸机会丨
2011年的三个底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丨
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后市策略】
市场反复筑底 把握热点个股的低吸机会
=====精彩阅读=====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
本周5个交易日,上证股指均呈现宽幅波动的态势,时而空方连续打压,时而多方发起强势反击,沪指基本围绕2200点整数关口上下波动,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寻底阶段。
首先,12家券商和9家基金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开通两地资金渠道。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外资控制的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可以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其次,中国版“401K”箭在弦上。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这表明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
第三,IPO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第四,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2011年的三个底
年底、政策底、市场底,三个底汇集到了2011的结尾,反而让投资者心中有些没底。
年底本该是收获的时刻:发个年终奖、评个先进,是对一年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来年工作的鼓励。
不过,对于股市而言,2011的年终总结却异常难动笔,似乎比2008的大熊市还要难。
2008,股市跌得够凶了,在救市政策下,来年自然风调雨顺。
2011,沪指不过下跌了21.48%(截至12月23日),只能排在历史第三。说2012年上涨或下跌,似乎都能够找出充分的理由。
2300点的政策坚守已告一段落,能否肯定这就是政策底,确实很难说。
汇金增持的疲软、市场反应的黯淡、政策远景的飘渺让多头很不自信。在IPO融资没有丝毫收敛的情况下,中国平安(601318)又抛出260亿元的可转债,让人不由得想起了2008。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这一消息重创了原已经见顶的A股。尽管中国平安后来并未在A股实施增发,但上证综指还是从4914点一路暴跌至1664点。
在当前这一股市寒冬下,你不“添薪”也就算了,却反而还来“泼水”。原本脆弱的股市神经哪承受得起这样的调戏?
如果将市场底部的形成用加减法来考量,政策底形成过程中的利好显然是“加法”;在市场底形成的过程中,若出现过多的利空消息,显然就属于“减法”,它势必会延后市场底的出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显示,在2000年以来的年底行情中,股市共有三次处于上涨过程中,四次处于顶部区域,两次处于底部,两次处于下跌中继中。
这些历史经验中,和2011年底的情况稍有相像的有4个年份,即底部区域的2002年和2008年;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
庆幸的是,若我们坚信历史上沪指年线不曾有过连续三根阴年线的情况,那么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可以排除(因为随后的2002年、2005年的年线为阴线)。2002年和2008年那种12月的最后一周,最迟不过1月份,形成市场底的情况正向我们招手。
当然,这些只是基于历史经验的一点憧憬而已,就如我们在年终总结中要对来年的工作进行一番规划一样。雄心抱负自然少不了,具体能实现多少,又有谁知道?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
本周A股市场围绕2200点展开剧烈震荡,呈现前四天下跌,最后一日微涨的盘整格局,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了8个月的下跌后,近期盘面已连续出现异动,大落之后马上大起,持续的宽幅震荡预示着阶段性转折的临近,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的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的寻底阶段。
欧债危机出现阶段性转折
欧债危机一直是制约全球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来看,欧盟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落实之前达成的协议,欧债危机似乎出现一定转折。
最近有消息称,欧洲央行已经邀请欧元区各大央行预订其第一批无限制的三年期贷款,此举旨在维持欧元区在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下的信贷流动。欧洲央行将向银行提供后者所希望获得的任何数量的贷款,银行则需向欧洲央行提供合格的担保品。这些贷款的期限为1134天,利率为贷款期内央行基准利率的平均值。
欧洲央行正试图确保银行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中期贷款,从而能继续向公司和个人消费者放贷。除了提供较长期贷款以外,欧洲央行还已经扩大了银行能用来获得贷款的担保品的范畴。
本周二,欧美股市均出现2%水平上涨,并随后出现了持续小幅上涨走势,市场期待的圣诞行情初步显现。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欧美股市连续小幅上涨,尤其是欧债危机有缓和迹象,对全球金融市场利好,给目前A股止跌回稳,奠定了较好的外围环境。
RQFII开通两地资金渠道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华夏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南方基金、华安基金、大成基金、汇添富基金、海富通基金等9家基金公司旗下香港子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其中华安基金、南方基金等香港子公司已经向香港证监会上报首只产品,最快明年初开始发行。
根据规定,试点初期不少于募集规模80%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包括各类债券及固定收益类基金,不超过募集规模20%的资金可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也就是说,试点期间能投资股票及股票类基金的RQFII资金,最多40亿元人民币,但200亿额度可能是RQFII探路境内证券市场的“排头兵”,让市场憧憬的是200亿背后庞大的“主力军”。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数字,截至9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达6222亿元。在年初,这一数字仅为3150亿元。RQFII的推出,不仅有助于拓宽停留在香港的人民币的投资渠道,而且也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流动性。
由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境外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中国版“401K”箭已在弦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
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和社保基金高层一呼一应的表态传递出的信号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已箭在弦上。
IPO
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
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要求》表明,11月9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首次公开提出的“IPO分红新政”,将在实务中得到进一步细化。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1月9日以来,共54家IPO公司披露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无一例外对上市后分红事项进行了明确细化与承诺,且愈是近期上会的企业,其承诺更完备、信息披露也更翔实;同时,多家企业不仅公布了上市后每年具体分红比例,还制订了详尽的上市后3年或者5年的分红规划,重视力度可见一斑。
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
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尤其是进入11月下旬以来,遭遇减持的上市公司明显下降,而且减持金额也明显下降,最近四周更是发现部分公司获得了大股东的大幅增持。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本月A股市场共发生125次增持行为,涉及到66家上市公司,累计增持2.62亿股,增持总市值约为27.58亿元;相比之下,本月目前的减持总市值约为25.08亿元,12月的增持总量已经反超减持量约2.5亿元。
而回顾整个11月份,虽然发生增持114次,涉及54家上市公司,但增持总量仅为6052.9万股,累计增持金额约为5.02亿元。相比之下,12月份至今,产业资本增持的数量和金额环比11月份已经分别大幅增长约3.33倍和4.49倍。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银行等蓝筹股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如果从业绩稳定增长和较高的派息收益率看,不少银行股具备估值底和市场底的条件。其他股票有待经济面的变化而确定,市场整体价值底的凸现有待更多先知先觉的的产业资本加入到多头的行列。
由此,分析观点认为,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但从量变到质变仍需一个过程。但总体看来,空头思维短期内不会消失,不过随着政策调整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以及未来经济走势不确定性的逐步清晰,市场或有望在震荡中走出低迷。
股指
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下周是2011年收官之战,在周线七连阴之后,市场究竟如何演绎,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从基本面看,11月相关数据普遍低于市场预期,是通胀充分缓解的积极信号。11月CPI同比涨4.2%创14个月新低,低于早前市场普遍预期的4.3%4.6%的平均水平,而食品价格的回落,成为拉低CPI读数的重要权重。11月PPI同比上涨2.7%创近2年来新低,且普遍低于3.4%预期的,较10月5.0%大幅下跌。
从政策面看,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政府工作重心将从“防通胀”转变为“保增长”,业内人士普遍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同时货币政策有望中性偏松,但不会出现此前的全面宽松。从近期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政府政策微调等措施都印证了股市政策底部的出现。
从市场面看,目前A股正在筑底阶段,估值上看整体PB、PE都较低;而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目前已经由从紧向中性方向转变,政策底部已现。
目前流动性紧张情况有所缓解,A股市场估值水平将不再下降,但是,市场底部仍需要等待企业盈利风险释放。经济下滑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短期对股价仍有一定压力。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而尽管短期资金面依然紧张,以及市场持续下跌过后市场人气的集聚仍需时日,股指年底之前或将延续弱势震荡的走势,但政策利好信号不断释放,政策底已逐渐夯实,股指持续做空动能已趋于衰减,后市股指后续下跌空间渐趋有限。
赵龙: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从估值来看,目前市场PB估值中位数约为2倍,2005年最低为1.5倍,2008年最低为1.6倍,总体上PB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但离前两个低点仍有20%的距离。同时结构分化较严重,以银行、石油石化等为代表的传统蓝筹股估值很低,而以中小板、创业板为代表的小市值股票和题材股高估较严重。
外部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欧债问题悬而未决,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还没有见到解决问题的曙光。美国方面,美国公布非农就业好于预期,失业率仅为8.6%,是两年半以来的新低,私人部门持续创造就业;同时,最近美国的住房开工和房屋建造许可也超市场预期。从现有的经济指标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内经济方面,短期来看经济处于持续下滑的过程中,工业增速低于趋势值,投资增速在高位开始回落,出口环比连续负增长,消费增速在低位徘徊。微观层面上企业订单受到较大影响,但就业情况似乎不差。同时,CPI增速由前期的6.5%下降到11月的4.2%,短期内CPI仍处于相对高位。但从经济增速回落和未来农产品(000061)供给情况看,未来CPI是一个持续回落的过程,客观上为货币政策的宽松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政策方面,前期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性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银行间市场资金逐步宽松。但11月M1、M2增速仍在下降,贷款增速也不如预期。从汇丰PMI数据来看,目前宏观经济处于荣枯平衡点附近,如果继续原有的调控力度,经济增速有可能大幅下滑,因此货币政策由从紧回归到中性是大势所趋。由于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估计未来货币政策将由从紧向中性回归,但目前力度较弱。在目前通胀已经缓解的情况下,政策宽松已经有一定余地,但毕竟11月CPI还处高位,因此货币政策暂时还不会很宽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政策基调仍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明年的重点是实现稳中求进。而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是很稳,因此估计未来政策放松的时间比市场预计的要早,力度也可能较大。但是,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因素(比如人口红利消失、地方债务负担沉重、房地产泡沫严重以及货币存量较大等)并没有消除,未来政策宽松的力度和持续时间都将受到限制,因此市场在探底反弹以后可能还是表现为结构性行情。
消费、金融和部分弱周期机械类股票仍是最值得关注的品种,尤其是白酒类上市公司,目前企业投资回报率超过30%,尽管未来面临行业增速变慢的可能,但酒类个股会出现分化。2012年白酒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仍在20倍左右,其中优势企业仍有望在2012年获得超额收益。
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类股票,虽然从行业景气的角度看,暂时仍有不确定性,但由于长期价值被低估,未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机械类股票受益于产业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其中的优势企业将获得较高的长期投资回报。
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只有竞争优势显著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穿越牛熊取得超额收益。现阶段A股市场大部分公司处于资本杀手和高成长公司之间的模糊地带,简单的估值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股票的价值。通过研究企业的产品、资源、管理、创新能力等关键因素,寻找未来几年能取得长期稳定增长的上市公司,在估值低估时买入,能够提高价值投资的准确性。
市场反复筑底 把握热点个股的低吸机会
本周市场仍然维持弱势,但相比前期的连续下跌已经有了部分止跌企稳的迹象。本周沪指一直在5日均线附近反复震荡。K线图上虽然收出了4根阳线,但指数只有一天是上涨的。盘面上看多空双方争夺还是比较激烈。但空方的实力已经远没有前期那么强势。消息面上对于养老基金入市的传闻也都说明了沪指现在的区域已经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政策底”,但“市场底”的出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
从消息面来解读本周市场走势:
1、12月21日中国平安(601318)宣布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拟发行总额不超过260亿元的A股可转换债券的再融资方案。导致当天中国平安股价跌幅超过5%,其他金融权重股也顺势下跌导致市场在尾盘出现跳水。
2、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对此,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和社保基金高层一呼一应的表态传递出的信号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已箭在弦上。
综合来看,本周市场一直处在超跌反弹的节奏中,但沪指中期下跌趋势仍未改变,从本周市场的反弹高度来看,沪指在10日均线附近面临巨大的抛盘压力,而且从市场短期成交量来看,场外新资金进场的步伐较为缓慢,这样就限制了大盘下一步的反弹空间,而且就短期市场400多亿的成交量来看,如果不能出现放量突破的话,上方压力位将很难突破。而且现在市场缺乏具有持续性的热点来带动市场人气。所以对于下周大盘我们认为仍将维持弱势震荡的格局,前期强势股有可能继续补跌,对于反弹现在还看不到很大的反弹空间和机会,所以建议投资者在当前位置继续保持谨慎,规避左侧交易,对于一些缺乏业绩支撑的个股建议逢反弹减仓,对于短线操作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可以对文化传媒、手机增值等板块中的强势个股进行波段操作。
编者按:
本周5个交易日,上证股指均呈现宽幅波动的态势,时而空方连续打压,时而多方发起强势反击,沪指基本围绕2200点整数关口上下波动,多空博弈异常激烈。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寻底阶段。
=====本文导读=====
【底部论】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把握热点个股低吸机会丨
2011年的三个底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丨
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后市策略】
市场反复筑底 把握热点个股的低吸机会
=====精彩阅读=====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
本周5个交易日,上证股指均呈现宽幅波动的态势,时而空方连续打压,时而多方发起强势反击,沪指基本围绕2200点整数关口上下波动,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寻底阶段。
首先,12家券商和9家基金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开通两地资金渠道。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外资控制的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可以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其次,中国版“401K”箭在弦上。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这表明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
第三,IPO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第四,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2011年的三个底
年底、政策底、市场底,三个底汇集到了2011的结尾,反而让投资者心中有些没底。
年底本该是收获的时刻:发个年终奖、评个先进,是对一年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来年工作的鼓励。
不过,对于股市而言,2011的年终总结却异常难动笔,似乎比2008的大熊市还要难。
2008,股市跌得够凶了,在救市政策下,来年自然风调雨顺。
2011,沪指不过下跌了21.48%(截至12月23日),只能排在历史第三。说2012年上涨或下跌,似乎都能够找出充分的理由。
2300点的政策坚守已告一段落,能否肯定这就是政策底,确实很难说。
汇金增持的疲软、市场反应的黯淡、政策远景的飘渺让多头很不自信。在IPO融资没有丝毫收敛的情况下,中国平安(601318)又抛出260亿元的可转债,让人不由得想起了2008。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这一消息重创了原已经见顶的A股。尽管中国平安后来并未在A股实施增发,但上证综指还是从4914点一路暴跌至1664点。
在当前这一股市寒冬下,你不“添薪”也就算了,却反而还来“泼水”。原本脆弱的股市神经哪承受得起这样的调戏?
如果将市场底部的形成用加减法来考量,政策底形成过程中的利好显然是“加法”;在市场底形成的过程中,若出现过多的利空消息,显然就属于“减法”,它势必会延后市场底的出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显示,在2000年以来的年底行情中,股市共有三次处于上涨过程中,四次处于顶部区域,两次处于底部,两次处于下跌中继中。
这些历史经验中,和2011年底的情况稍有相像的有4个年份,即底部区域的2002年和2008年;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
庆幸的是,若我们坚信历史上沪指年线不曾有过连续三根阴年线的情况,那么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可以排除(因为随后的2002年、2005年的年线为阴线)。2002年和2008年那种12月的最后一周,最迟不过1月份,形成市场底的情况正向我们招手。
当然,这些只是基于历史经验的一点憧憬而已,就如我们在年终总结中要对来年的工作进行一番规划一样。雄心抱负自然少不了,具体能实现多少,又有谁知道?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
本周A股市场围绕2200点展开剧烈震荡,呈现前四天下跌,最后一日微涨的盘整格局,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了8个月的下跌后,近期盘面已连续出现异动,大落之后马上大起,持续的宽幅震荡预示着阶段性转折的临近,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的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的寻底阶段。
欧债危机出现阶段性转折
欧债危机一直是制约全球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来看,欧盟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落实之前达成的协议,欧债危机似乎出现一定转折。
最近有消息称,欧洲央行已经邀请欧元区各大央行预订其第一批无限制的三年期贷款,此举旨在维持欧元区在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下的信贷流动。欧洲央行将向银行提供后者所希望获得的任何数量的贷款,银行则需向欧洲央行提供合格的担保品。这些贷款的期限为1134天,利率为贷款期内央行基准利率的平均值。
欧洲央行正试图确保银行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中期贷款,从而能继续向公司和个人消费者放贷。除了提供较长期贷款以外,欧洲央行还已经扩大了银行能用来获得贷款的担保品的范畴。
本周二,欧美股市均出现2%水平上涨,并随后出现了持续小幅上涨走势,市场期待的圣诞行情初步显现。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欧美股市连续小幅上涨,尤其是欧债危机有缓和迹象,对全球金融市场利好,给目前A股止跌回稳,奠定了较好的外围环境。
RQFII开通两地资金渠道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华夏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南方基金、华安基金、大成基金、汇添富基金、海富通基金等9家基金公司旗下香港子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其中华安基金、南方基金等香港子公司已经向香港证监会上报首只产品,最快明年初开始发行。
根据规定,试点初期不少于募集规模80%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包括各类债券及固定收益类基金,不超过募集规模20%的资金可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也就是说,试点期间能投资股票及股票类基金的RQFII资金,最多40亿元人民币,但200亿额度可能是RQFII探路境内证券市场的“排头兵”,让市场憧憬的是200亿背后庞大的“主力军”。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数字,截至9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达6222亿元。在年初,这一数字仅为3150亿元。RQFII的推出,不仅有助于拓宽停留在香港的人民币的投资渠道,而且也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流动性。
由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境外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中国版“401K”箭已在弦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
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和社保基金高层一呼一应的表态传递出的信号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已箭在弦上。
IPO
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
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要求》表明,11月9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首次公开提出的“IPO分红新政”,将在实务中得到进一步细化。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1月9日以来,共54家IPO公司披露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无一例外对上市后分红事项进行了明确细化与承诺,且愈是近期上会的企业,其承诺更完备、信息披露也更翔实;同时,多家企业不仅公布了上市后每年具体分红比例,还制订了详尽的上市后3年或者5年的分红规划,重视力度可见一斑。
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
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尤其是进入11月下旬以来,遭遇减持的上市公司明显下降,而且减持金额也明显下降,最近四周更是发现部分公司获得了大股东的大幅增持。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本月A股市场共发生125次增持行为,涉及到66家上市公司,累计增持2.62亿股,增持总市值约为27.58亿元;相比之下,本月目前的减持总市值约为25.08亿元,12月的增持总量已经反超减持量约2.5亿元。
而回顾整个11月份,虽然发生增持114次,涉及54家上市公司,但增持总量仅为6052.9万股,累计增持金额约为5.02亿元。相比之下,12月份至今,产业资本增持的数量和金额环比11月份已经分别大幅增长约3.33倍和4.49倍。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银行等蓝筹股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如果从业绩稳定增长和较高的派息收益率看,不少银行股具备估值底和市场底的条件。其他股票有待经济面的变化而确定,市场整体价值底的凸现有待更多先知先觉的的产业资本加入到多头的行列。
由此,分析观点认为,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但从量变到质变仍需一个过程。但总体看来,空头思维短期内不会消失,不过随着政策调整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以及未来经济走势不确定性的逐步清晰,市场或有望在震荡中走出低迷。
股指
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下周是2011年收官之战,在周线七连阴之后,市场究竟如何演绎,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从基本面看,11月相关数据普遍低于市场预期,是通胀充分缓解的积极信号。11月CPI同比涨4.2%创14个月新低,低于早前市场普遍预期的4.3%4.6%的平均水平,而食品价格的回落,成为拉低CPI读数的重要权重。11月PPI同比上涨2.7%创近2年来新低,且普遍低于3.4%预期的,较10月5.0%大幅下跌。
从政策面看,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政府工作重心将从“防通胀”转变为“保增长”,业内人士普遍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同时货币政策有望中性偏松,但不会出现此前的全面宽松。从近期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政府政策微调等措施都印证了股市政策底部的出现。
从市场面看,目前A股正在筑底阶段,估值上看整体PB、PE都较低;而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目前已经由从紧向中性方向转变,政策底部已现。
目前流动性紧张情况有所缓解,A股市场估值水平将不再下降,但是,市场底部仍需要等待企业盈利风险释放。经济下滑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短期对股价仍有一定压力。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而尽管短期资金面依然紧张,以及市场持续下跌过后市场人气的集聚仍需时日,股指年底之前或将延续弱势震荡的走势,但政策利好信号不断释放,政策底已逐渐夯实,股指持续做空动能已趋于衰减,后市股指后续下跌空间渐趋有限。
赵龙: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从估值来看,目前市场PB估值中位数约为2倍,2005年最低为1.5倍,2008年最低为1.6倍,总体上PB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但离前两个低点仍有20%的距离。同时结构分化较严重,以银行、石油石化等为代表的传统蓝筹股估值很低,而以中小板、创业板为代表的小市值股票和题材股高估较严重。
外部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欧债问题悬而未决,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还没有见到解决问题的曙光。美国方面,美国公布非农就业好于预期,失业率仅为8.6%,是两年半以来的新低,私人部门持续创造就业;同时,最近美国的住房开工和房屋建造许可也超市场预期。从现有的经济指标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内经济方面,短期来看经济处于持续下滑的过程中,工业增速低于趋势值,投资增速在高位开始回落,出口环比连续负增长,消费增速在低位徘徊。微观层面上企业订单受到较大影响,但就业情况似乎不差。同时,CPI增速由前期的6.5%下降到11月的4.2%,短期内CPI仍处于相对高位。但从经济增速回落和未来农产品(000061)供给情况看,未来CPI是一个持续回落的过程,客观上为货币政策的宽松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政策方面,前期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性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银行间市场资金逐步宽松。但11月M1、M2增速仍在下降,贷款增速也不如预期。从汇丰PMI数据来看,目前宏观经济处于荣枯平衡点附近,如果继续原有的调控力度,经济增速有可能大幅下滑,因此货币政策由从紧回归到中性是大势所趋。由于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估计未来货币政策将由从紧向中性回归,但目前力度较弱。在目前通胀已经缓解的情况下,政策宽松已经有一定余地,但毕竟11月CPI还处高位,因此货币政策暂时还不会很宽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政策基调仍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明年的重点是实现稳中求进。而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是很稳,因此估计未来政策放松的时间比市场预计的要早,力度也可能较大。但是,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因素(比如人口红利消失、地方债务负担沉重、房地产泡沫严重以及货币存量较大等)并没有消除,未来政策宽松的力度和持续时间都将受到限制,因此市场在探底反弹以后可能还是表现为结构性行情。
消费、金融和部分弱周期机械类股票仍是最值得关注的品种,尤其是白酒类上市公司,目前企业投资回报率超过30%,尽管未来面临行业增速变慢的可能,但酒类个股会出现分化。2012年白酒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仍在20倍左右,其中优势企业仍有望在2012年获得超额收益。
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类股票,虽然从行业景气的角度看,暂时仍有不确定性,但由于长期价值被低估,未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机械类股票受益于产业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其中的优势企业将获得较高的长期投资回报。
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只有竞争优势显著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穿越牛熊取得超额收益。现阶段A股市场大部分公司处于资本杀手和高成长公司之间的模糊地带,简单的估值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股票的价值。通过研究企业的产品、资源、管理、创新能力等关键因素,寻找未来几年能取得长期稳定增长的上市公司,在估值低估时买入,能够提高价值投资的准确性。
市场反复筑底 把握热点个股的低吸机会
本周市场仍然维持弱势,但相比前期的连续下跌已经有了部分止跌企稳的迹象。本周沪指一直在5日均线附近反复震荡。K线图上虽然收出了4根阳线,但指数只有一天是上涨的。盘面上看多空双方争夺还是比较激烈。但空方的实力已经远没有前期那么强势。消息面上对于养老基金入市的传闻也都说明了沪指现在的区域已经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政策底”,但“市场底”的出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
从消息面来解读本周市场走势:
1、12月21日中国平安(601318)宣布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拟发行总额不超过260亿元的A股可转换债券的再融资方案。导致当天中国平安股价跌幅超过5%,其他金融权重股也顺势下跌导致市场在尾盘出现跳水。
2、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对此,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和社保基金高层一呼一应的表态传递出的信号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已箭在弦上。
综合来看,本周市场一直处在超跌反弹的节奏中,但沪指中期下跌趋势仍未改变,从本周市场的反弹高度来看,沪指在10日均线附近面临巨大的抛盘压力,而且从市场短期成交量来看,场外新资金进场的步伐较为缓慢,这样就限制了大盘下一步的反弹空间,而且就短期市场400多亿的成交量来看,如果不能出现放量突破的话,上方压力位将很难突破。而且现在市场缺乏具有持续性的热点来带动市场人气。所以对于下周大盘我们认为仍将维持弱势震荡的格局,前期强势股有可能继续补跌,对于反弹现在还看不到很大的反弹空间和机会,所以建议投资者在当前位置继续保持谨慎,规避左侧交易,对于一些缺乏业绩支撑的个股建议逢反弹减仓,对于短线操作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可以对文化传媒、手机增值等板块中的强势个股进行波段操作。
编者按:
本周5个交易日,上证股指均呈现宽幅波动的态势,时而空方连续打压,时而多方发起强势反击,沪指基本围绕2200点整数关口上下波动,多空博弈异常激烈。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寻底阶段。
=====本文导读=====
【底部论】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把握热点个股低吸机会丨
2011年的三个底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丨
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后市策略】
市场反复筑底 把握热点个股的低吸机会
=====精彩阅读=====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
本周5个交易日,上证股指均呈现宽幅波动的态势,时而空方连续打压,时而多方发起强势反击,沪指基本围绕2200点整数关口上下波动,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寻底阶段。
首先,12家券商和9家基金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开通两地资金渠道。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外资控制的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可以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其次,中国版“401K”箭在弦上。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这表明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
第三,IPO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第四,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2011年的三个底
年底、政策底、市场底,三个底汇集到了2011的结尾,反而让投资者心中有些没底。
年底本该是收获的时刻:发个年终奖、评个先进,是对一年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来年工作的鼓励。
不过,对于股市而言,2011的年终总结却异常难动笔,似乎比2008的大熊市还要难。
2008,股市跌得够凶了,在救市政策下,来年自然风调雨顺。
2011,沪指不过下跌了21.48%(截至12月23日),只能排在历史第三。说2012年上涨或下跌,似乎都能够找出充分的理由。
2300点的政策坚守已告一段落,能否肯定这就是政策底,确实很难说。
汇金增持的疲软、市场反应的黯淡、政策远景的飘渺让多头很不自信。在IPO融资没有丝毫收敛的情况下,中国平安(601318)又抛出260亿元的可转债,让人不由得想起了2008。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这一消息重创了原已经见顶的A股。尽管中国平安后来并未在A股实施增发,但上证综指还是从4914点一路暴跌至1664点。
在当前这一股市寒冬下,你不“添薪”也就算了,却反而还来“泼水”。原本脆弱的股市神经哪承受得起这样的调戏?
如果将市场底部的形成用加减法来考量,政策底形成过程中的利好显然是“加法”;在市场底形成的过程中,若出现过多的利空消息,显然就属于“减法”,它势必会延后市场底的出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显示,在2000年以来的年底行情中,股市共有三次处于上涨过程中,四次处于顶部区域,两次处于底部,两次处于下跌中继中。
这些历史经验中,和2011年底的情况稍有相像的有4个年份,即底部区域的2002年和2008年;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
庆幸的是,若我们坚信历史上沪指年线不曾有过连续三根阴年线的情况,那么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可以排除(因为随后的2002年、2005年的年线为阴线)。2002年和2008年那种12月的最后一周,最迟不过1月份,形成市场底的情况正向我们招手。
当然,这些只是基于历史经验的一点憧憬而已,就如我们在年终总结中要对来年的工作进行一番规划一样。雄心抱负自然少不了,具体能实现多少,又有谁知道?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
本周A股市场围绕2200点展开剧烈震荡,呈现前四天下跌,最后一日微涨的盘整格局,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了8个月的下跌后,近期盘面已连续出现异动,大落之后马上大起,持续的宽幅震荡预示着阶段性转折的临近,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的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的寻底阶段。
欧债危机出现阶段性转折
欧债危机一直是制约全球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来看,欧盟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落实之前达成的协议,欧债危机似乎出现一定转折。
最近有消息称,欧洲央行已经邀请欧元区各大央行预订其第一批无限制的三年期贷款,此举旨在维持欧元区在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下的信贷流动。欧洲央行将向银行提供后者所希望获得的任何数量的贷款,银行则需向欧洲央行提供合格的担保品。这些贷款的期限为1134天,利率为贷款期内央行基准利率的平均值。
欧洲央行正试图确保银行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中期贷款,从而能继续向公司和个人消费者放贷。除了提供较长期贷款以外,欧洲央行还已经扩大了银行能用来获得贷款的担保品的范畴。
本周二,欧美股市均出现2%水平上涨,并随后出现了持续小幅上涨走势,市场期待的圣诞行情初步显现。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欧美股市连续小幅上涨,尤其是欧债危机有缓和迹象,对全球金融市场利好,给目前A股止跌回稳,奠定了较好的外围环境。
RQFII开通两地资金渠道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华夏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南方基金、华安基金、大成基金、汇添富基金、海富通基金等9家基金公司旗下香港子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其中华安基金、南方基金等香港子公司已经向香港证监会上报首只产品,最快明年初开始发行。
根据规定,试点初期不少于募集规模80%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包括各类债券及固定收益类基金,不超过募集规模20%的资金可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也就是说,试点期间能投资股票及股票类基金的RQFII资金,最多40亿元人民币,但200亿额度可能是RQFII探路境内证券市场的“排头兵”,让市场憧憬的是200亿背后庞大的“主力军”。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数字,截至9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达6222亿元。在年初,这一数字仅为3150亿元。RQFII的推出,不仅有助于拓宽停留在香港的人民币的投资渠道,而且也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流动性。
由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境外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中国版“401K”箭已在弦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
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和社保基金高层一呼一应的表态传递出的信号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已箭在弦上。
IPO
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
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要求》表明,11月9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首次公开提出的“IPO分红新政”,将在实务中得到进一步细化。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1月9日以来,共54家IPO公司披露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无一例外对上市后分红事项进行了明确细化与承诺,且愈是近期上会的企业,其承诺更完备、信息披露也更翔实;同时,多家企业不仅公布了上市后每年具体分红比例,还制订了详尽的上市后3年或者5年的分红规划,重视力度可见一斑。
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
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尤其是进入11月下旬以来,遭遇减持的上市公司明显下降,而且减持金额也明显下降,最近四周更是发现部分公司获得了大股东的大幅增持。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本月A股市场共发生125次增持行为,涉及到66家上市公司,累计增持2.62亿股,增持总市值约为27.58亿元;相比之下,本月目前的减持总市值约为25.08亿元,12月的增持总量已经反超减持量约2.5亿元。
而回顾整个11月份,虽然发生增持114次,涉及54家上市公司,但增持总量仅为6052.9万股,累计增持金额约为5.02亿元。相比之下,12月份至今,产业资本增持的数量和金额环比11月份已经分别大幅增长约3.33倍和4.49倍。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银行等蓝筹股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如果从业绩稳定增长和较高的派息收益率看,不少银行股具备估值底和市场底的条件。其他股票有待经济面的变化而确定,市场整体价值底的凸现有待更多先知先觉的的产业资本加入到多头的行列。
由此,分析观点认为,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但从量变到质变仍需一个过程。但总体看来,空头思维短期内不会消失,不过随着政策调整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以及未来经济走势不确定性的逐步清晰,市场或有望在震荡中走出低迷。
股指
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下周是2011年收官之战,在周线七连阴之后,市场究竟如何演绎,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从基本面看,11月相关数据普遍低于市场预期,是通胀充分缓解的积极信号。11月CPI同比涨4.2%创14个月新低,低于早前市场普遍预期的4.3%4.6%的平均水平,而食品价格的回落,成为拉低CPI读数的重要权重。11月PPI同比上涨2.7%创近2年来新低,且普遍低于3.4%预期的,较10月5.0%大幅下跌。
从政策面看,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政府工作重心将从“防通胀”转变为“保增长”,业内人士普遍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同时货币政策有望中性偏松,但不会出现此前的全面宽松。从近期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政府政策微调等措施都印证了股市政策底部的出现。
从市场面看,目前A股正在筑底阶段,估值上看整体PB、PE都较低;而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目前已经由从紧向中性方向转变,政策底部已现。
目前流动性紧张情况有所缓解,A股市场估值水平将不再下降,但是,市场底部仍需要等待企业盈利风险释放。经济下滑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短期对股价仍有一定压力。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而尽管短期资金面依然紧张,以及市场持续下跌过后市场人气的集聚仍需时日,股指年底之前或将延续弱势震荡的走势,但政策利好信号不断释放,政策底已逐渐夯实,股指持续做空动能已趋于衰减,后市股指后续下跌空间渐趋有限。
赵龙: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从估值来看,目前市场PB估值中位数约为2倍,2005年最低为1.5倍,2008年最低为1.6倍,总体上PB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但离前两个低点仍有20%的距离。同时结构分化较严重,以银行、石油石化等为代表的传统蓝筹股估值很低,而以中小板、创业板为代表的小市值股票和题材股高估较严重。
外部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欧债问题悬而未决,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还没有见到解决问题的曙光。美国方面,美国公布非农就业好于预期,失业率仅为8.6%,是两年半以来的新低,私人部门持续创造就业;同时,最近美国的住房开工和房屋建造许可也超市场预期。从现有的经济指标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内经济方面,短期来看经济处于持续下滑的过程中,工业增速低于趋势值,投资增速在高位开始回落,出口环比连续负增长,消费增速在低位徘徊。微观层面上企业订单受到较大影响,但就业情况似乎不差。同时,CPI增速由前期的6.5%下降到11月的4.2%,短期内CPI仍处于相对高位。但从经济增速回落和未来农产品(000061)供给情况看,未来CPI是一个持续回落的过程,客观上为货币政策的宽松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政策方面,前期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性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银行间市场资金逐步宽松。但11月M1、M2增速仍在下降,贷款增速也不如预期。从汇丰PMI数据来看,目前宏观经济处于荣枯平衡点附近,如果继续原有的调控力度,经济增速有可能大幅下滑,因此货币政策由从紧回归到中性是大势所趋。由于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估计未来货币政策将由从紧向中性回归,但目前力度较弱。在目前通胀已经缓解的情况下,政策宽松已经有一定余地,但毕竟11月CPI还处高位,因此货币政策暂时还不会很宽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政策基调仍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明年的重点是实现稳中求进。而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是很稳,因此估计未来政策放松的时间比市场预计的要早,力度也可能较大。但是,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因素(比如人口红利消失、地方债务负担沉重、房地产泡沫严重以及货币存量较大等)并没有消除,未来政策宽松的力度和持续时间都将受到限制,因此市场在探底反弹以后可能还是表现为结构性行情。
消费、金融和部分弱周期机械类股票仍是最值得关注的品种,尤其是白酒类上市公司,目前企业投资回报率超过30%,尽管未来面临行业增速变慢的可能,但酒类个股会出现分化。2012年白酒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仍在20倍左右,其中优势企业仍有望在2012年获得超额收益。
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类股票,虽然从行业景气的角度看,暂时仍有不确定性,但由于长期价值被低估,未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机械类股票受益于产业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其中的优势企业将获得较高的长期投资回报。
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只有竞争优势显著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穿越牛熊取得超额收益。现阶段A股市场大部分公司处于资本杀手和高成长公司之间的模糊地带,简单的估值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股票的价值。通过研究企业的产品、资源、管理、创新能力等关键因素,寻找未来几年能取得长期稳定增长的上市公司,在估值低估时买入,能够提高价值投资的准确性。
市场反复筑底 把握热点个股的低吸机会
本周市场仍然维持弱势,但相比前期的连续下跌已经有了部分止跌企稳的迹象。本周沪指一直在5日均线附近反复震荡。K线图上虽然收出了4根阳线,但指数只有一天是上涨的。盘面上看多空双方争夺还是比较激烈。但空方的实力已经远没有前期那么强势。消息面上对于养老基金入市的传闻也都说明了沪指现在的区域已经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政策底”,但“市场底”的出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
从消息面来解读本周市场走势:
1、12月21日中国平安(601318)宣布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拟发行总额不超过260亿元的A股可转换债券的再融资方案。导致当天中国平安股价跌幅超过5%,其他金融权重股也顺势下跌导致市场在尾盘出现跳水。
2、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对此,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和社保基金高层一呼一应的表态传递出的信号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已箭在弦上。
综合来看,本周市场一直处在超跌反弹的节奏中,但沪指中期下跌趋势仍未改变,从本周市场的反弹高度来看,沪指在10日均线附近面临巨大的抛盘压力,而且从市场短期成交量来看,场外新资金进场的步伐较为缓慢,这样就限制了大盘下一步的反弹空间,而且就短期市场400多亿的成交量来看,如果不能出现放量突破的话,上方压力位将很难突破。而且现在市场缺乏具有持续性的热点来带动市场人气。所以对于下周大盘我们认为仍将维持弱势震荡的格局,前期强势股有可能继续补跌,对于反弹现在还看不到很大的反弹空间和机会,所以建议投资者在当前位置继续保持谨慎,规避左侧交易,对于一些缺乏业绩支撑的个股建议逢反弹减仓,对于短线操作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可以对文化传媒、手机增值等板块中的强势个股进行波段操作。
编者按:
本周5个交易日,上证股指均呈现宽幅波动的态势,时而空方连续打压,时而多方发起强势反击,沪指基本围绕2200点整数关口上下波动,多空博弈异常激烈。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寻底阶段。
=====本文导读=====
【底部论】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把握热点个股低吸机会丨
2011年的三个底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丨
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后市策略】
市场反复筑底 把握热点个股的低吸机会
=====精彩阅读=====
四大利好释放底部信号 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
本周5个交易日,上证股指均呈现宽幅波动的态势,时而空方连续打压,时而多方发起强势反击,沪指基本围绕2200点整数关口上下波动,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寻底阶段。
首先,12家券商和9家基金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开通两地资金渠道。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外资控制的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可以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其次,中国版“401K”箭在弦上。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这表明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
第三,IPO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第四,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2011年的三个底
年底、政策底、市场底,三个底汇集到了2011的结尾,反而让投资者心中有些没底。
年底本该是收获的时刻:发个年终奖、评个先进,是对一年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来年工作的鼓励。
不过,对于股市而言,2011的年终总结却异常难动笔,似乎比2008的大熊市还要难。
2008,股市跌得够凶了,在救市政策下,来年自然风调雨顺。
2011,沪指不过下跌了21.48%(截至12月23日),只能排在历史第三。说2012年上涨或下跌,似乎都能够找出充分的理由。
2300点的政策坚守已告一段落,能否肯定这就是政策底,确实很难说。
汇金增持的疲软、市场反应的黯淡、政策远景的飘渺让多头很不自信。在IPO融资没有丝毫收敛的情况下,中国平安(601318)又抛出260亿元的可转债,让人不由得想起了2008。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这一消息重创了原已经见顶的A股。尽管中国平安后来并未在A股实施增发,但上证综指还是从4914点一路暴跌至1664点。
在当前这一股市寒冬下,你不“添薪”也就算了,却反而还来“泼水”。原本脆弱的股市神经哪承受得起这样的调戏?
如果将市场底部的形成用加减法来考量,政策底形成过程中的利好显然是“加法”;在市场底形成的过程中,若出现过多的利空消息,显然就属于“减法”,它势必会延后市场底的出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显示,在2000年以来的年底行情中,股市共有三次处于上涨过程中,四次处于顶部区域,两次处于底部,两次处于下跌中继中。
这些历史经验中,和2011年底的情况稍有相像的有4个年份,即底部区域的2002年和2008年;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
庆幸的是,若我们坚信历史上沪指年线不曾有过连续三根阴年线的情况,那么下跌中继的2001年和2004年可以排除(因为随后的2002年、2005年的年线为阴线)。2002年和2008年那种12月的最后一周,最迟不过1月份,形成市场底的情况正向我们招手。
当然,这些只是基于历史经验的一点憧憬而已,就如我们在年终总结中要对来年的工作进行一番规划一样。雄心抱负自然少不了,具体能实现多少,又有谁知道?
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大盘进入探底最后阶段
本周A股市场围绕2200点展开剧烈震荡,呈现前四天下跌,最后一日微涨的盘整格局,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截至周五,上证指数报2204.78点,重上2200点关口,但周线上呈现七连阴形态,弱势局面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了8个月的下跌后,近期盘面已连续出现异动,大落之后马上大起,持续的宽幅震荡预示着阶段性转折的临近,虽然目前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岁末因素的困扰,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持续累积的利好效应开始逐步释放,市场已到最后的寻底阶段。
欧债危机出现阶段性转折
欧债危机一直是制约全球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来看,欧盟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落实之前达成的协议,欧债危机似乎出现一定转折。
最近有消息称,欧洲央行已经邀请欧元区各大央行预订其第一批无限制的三年期贷款,此举旨在维持欧元区在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下的信贷流动。欧洲央行将向银行提供后者所希望获得的任何数量的贷款,银行则需向欧洲央行提供合格的担保品。这些贷款的期限为1134天,利率为贷款期内央行基准利率的平均值。
欧洲央行正试图确保银行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中期贷款,从而能继续向公司和个人消费者放贷。除了提供较长期贷款以外,欧洲央行还已经扩大了银行能用来获得贷款的担保品的范畴。
本周二,欧美股市均出现2%水平上涨,并随后出现了持续小幅上涨走势,市场期待的圣诞行情初步显现。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欧美股市连续小幅上涨,尤其是欧债危机有缓和迹象,对全球金融市场利好,给目前A股止跌回稳,奠定了较好的外围环境。
RQFII开通两地资金渠道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华夏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南方基金、华安基金、大成基金、汇添富基金、海富通基金等9家基金公司旗下香港子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拿到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其中华安基金、南方基金等香港子公司已经向香港证监会上报首只产品,最快明年初开始发行。
根据规定,试点初期不少于募集规模80%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包括各类债券及固定收益类基金,不超过募集规模20%的资金可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也就是说,试点期间能投资股票及股票类基金的RQFII资金,最多40亿元人民币,但200亿额度可能是RQFII探路境内证券市场的“排头兵”,让市场憧憬的是200亿背后庞大的“主力军”。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数字,截至9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达6222亿元。在年初,这一数字仅为3150亿元。RQFII的推出,不仅有助于拓宽停留在香港的人民币的投资渠道,而且也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流动性。
由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试点初期流入股市的资金最多不超过40亿元,对股市影响有限,但RQFII试点的关键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境外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这种新的渠道逐步畅通之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中国版“401K”箭已在弦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推进养老金入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0日积极回应,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
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和社保基金高层一呼一应的表态传递出的信号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各方面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认识已逐渐趋于一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已箭在弦上。
IPO
分红新政吸引资金入市
日前有媒体称,证监会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做出明确规定。《要求》表明,11月9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首次公开提出的“IPO分红新政”,将在实务中得到进一步细化。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1月9日以来,共54家IPO公司披露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无一例外对上市后分红事项进行了明确细化与承诺,且愈是近期上会的企业,其承诺更完备、信息披露也更翔实;同时,多家企业不仅公布了上市后每年具体分红比例,还制订了详尽的上市后3年或者5年的分红规划,重视力度可见一斑。
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细化创业板IPO分红新政,这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投资功能,可吸引资金入市。
产业资本再现增持浪潮
据悉,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的产业资本,在12月第一次呈现净流入的态势,这个拐点是可喜的变化。
尤其是进入11月下旬以来,遭遇减持的上市公司明显下降,而且减持金额也明显下降,最近四周更是发现部分公司获得了大股东的大幅增持。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本月A股市场共发生125次增持行为,涉及到66家上市公司,累计增持2.62亿股,增持总市值约为27.58亿元;相比之下,本月目前的减持总市值约为25.08亿元,12月的增持总量已经反超减持量约2.5亿元。
而回顾整个11月份,虽然发生增持114次,涉及54家上市公司,但增持总量仅为6052.9万股,累计增持金额约为5.02亿元。相比之下,12月份至今,产业资本增持的数量和金额环比11月份已经分别大幅增长约3.33倍和4.49倍。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银行等蓝筹股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如果从业绩稳定增长和较高的派息收益率看,不少银行股具备估值底和市场底的条件。其他股票有待经济面的变化而确定,市场整体价值底的凸现有待更多先知先觉的的产业资本加入到多头的行列。
由此,分析观点认为,产业资本流向或反映出市场态度的转向趋势,但从量变到质变仍需一个过程。但总体看来,空头思维短期内不会消失,不过随着政策调整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以及未来经济走势不确定性的逐步清晰,市场或有望在震荡中走出低迷。
股指
初步释放底部信号
下周是2011年收官之战,在周线七连阴之后,市场究竟如何演绎,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从基本面看,11月相关数据普遍低于市场预期,是通胀充分缓解的积极信号。11月CPI同比涨4.2%创14个月新低,低于早前市场普遍预期的4.3%4.6%的平均水平,而食品价格的回落,成为拉低CPI读数的重要权重。11月PPI同比上涨2.7%创近2年来新低,且普遍低于3.4%预期的,较10月5.0%大幅下跌。
从政策面看,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政府工作重心将从“防通胀”转变为“保增长”,业内人士普遍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同时货币政策有望中性偏松,但不会出现此前的全面宽松。从近期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政府政策微调等措施都印证了股市政策底部的出现。
从市场面看,目前A股正在筑底阶段,估值上看整体PB、PE都较低;而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目前已经由从紧向中性方向转变,政策底部已现。
目前流动性紧张情况有所缓解,A股市场估值水平将不再下降,但是,市场底部仍需要等待企业盈利风险释放。经济下滑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短期对股价仍有一定压力。
关于后市,有分析人士认为,股指持续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屡屡出现的盘中拉升,表明了市场做多力量正尝试进场,股指正初步释放底部信号。而尽管短期资金面依然紧张,以及市场持续下跌过后市场人气的集聚仍需时日,股指年底之前或将延续弱势震荡的走势,但政策利好信号不断释放,政策底已逐渐夯实,股指持续做空动能已趋于衰减,后市股指后续下跌空间渐趋有限。
赵龙:市场已进入筑底前的黑暗期
从估值来看,目前市场PB估值中位数约为2倍,2005年最低为1.5倍,2008年最低为1.6倍,总体上PB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但离前两个低点仍有20%的距离。同时结构分化较严重,以银行、石油石化等为代表的传统蓝筹股估值很低,而以中小板、创业板为代表的小市值股票和题材股高估较严重。
外部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欧债问题悬而未决,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还没有见到解决问题的曙光。美国方面,美国公布非农就业好于预期,失业率仅为8.6%,是两年半以来的新低,私人部门持续创造就业;同时,最近美国的住房开工和房屋建造许可也超市场预期。从现有的经济指标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内经济方面,短期来看经济处于持续下滑的过程中,工业增速低于趋势值,投资增速在高位开始回落,出口环比连续负增长,消费增速在低位徘徊。微观层面上企业订单受到较大影响,但就业情况似乎不差。同时,CPI增速由前期的6.5%下降到11月的4.2%,短期内CPI仍处于相对高位。但从经济增速回落和未来农产品(000061)供给情况看,未来CPI是一个持续回落的过程,客观上为货币政策的宽松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政策方面,前期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性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银行间市场资金逐步宽松。但11月M1、M2增速仍在下降,贷款增速也不如预期。从汇丰PMI数据来看,目前宏观经济处于荣枯平衡点附近,如果继续原有的调控力度,经济增速有可能大幅下滑,因此货币政策由从紧回归到中性是大势所趋。由于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估计未来货币政策将由从紧向中性回归,但目前力度较弱。在目前通胀已经缓解的情况下,政策宽松已经有一定余地,但毕竟11月CPI还处高位,因此货币政策暂时还不会很宽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政策基调仍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明年的重点是实现稳中求进。而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是很稳,因此估计未来政策放松的时间比市场预计的要早,力度也可能较大。但是,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因素(比如人口红利消失、地方债务负担沉重、房地产泡沫严重以及货币存量较大等)并没有消除,未来政策宽松的力度和持续时间都将受到限制,因此市场在探底反弹以后可能还是表现为结构性行情。
消费、金融和部分弱周期机械类股票仍是最值得关注的品种,尤其是白酒类上市公司,目前企业投资回报率超过30%,尽管未来面临行业增速变慢的可能,但酒类个股会出现分化。2012年白酒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仍在20倍左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