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岁末将至,回顾国内服装行业热点,内地服装企业在今年纷纷申请上市的消息令人尤为关注,今年以来,共有11家服装类企业IPO申请上会。不过,结果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11家企业中有6家被否,1家被取消审核,过会率仅有45%。
模式定输赢
内地服装企业俨然成了今年IPO申请上会被否的重灾区,这批企业失利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一向走甜美公主路线的深圳女装品牌“淑女屋”在其招股书内称,淑女屋的产品及包装“比LV更受欢迎”,对此,证监会发审委予以了“言过其实”的负面评估。
曾投资女装品牌拉夏贝尔和淘品牌七格格的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家庆表示,任何零售连锁的消费品牌企业上市,其真实性、规范性和盈利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都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上市的壁垒和门槛也会越来越高。
目前,淑女屋旗下共有包括女装、床上用品等市场定位各不相同的5个品牌,淑女屋和自然元素占到主营收入的87.23%,其余3个品牌加到一起占12.77%,其中“FairyFair”和“小淑女与约翰”两项总计不到3%。
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就实行品类的多元化,分散本来就有限的资本、人才、渠道资源,无疑为企业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旗下品牌的连锁零售的确能扩大企业规模,然而过度扩张自营门店可能导致单店盈利率下降,同时也增加经营成本,必将影响企业的整体利润。企业的盈利状况是否乐观,经营风险突出与否,这些都是证监会考量企业能否成功上市的关键因素。
反观成功上市的森马服饰,采用“自主研发+外包生产+特许加盟”的轻资产运营模式,经营森马和巴拉巴拉两大品牌,这种主攻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上、下游两端的做法,促使森马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的优质服饰运营商,并最终获得证监会发审委的认可。
持续盈利是关键
存货周转率出现快速下降或将导致销售和财务等风险是服装企业今年IPO申请被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去年以来,内地服装企业的成本普遍大幅上升,为了缓解成本上升压力,服装企业开始较大幅度地提升产品销售价格,涨约10%~20%,导致一些过于追求毛利率的服装企业库存大幅增加,存货周转率大幅下降。换季之后大量的库存积压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缺乏后续资金支持产品的更新开发,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大受牵连。
服装企业在改制上市前,必须要准确分析内外部环境,评价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找准定位,确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使企业发展战略清晰化。进入零售快速消费时代,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最终要落实到单店盈利能力上。企业在关注主品类的同时,也要把附加品类做好,充分利用店铺每一寸空间,提高单店盈利空间,而非主观地增加自营门店。
郑州领秀服饰有限企业公司总经理陈勇斌认为,企业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首先要有合理的定位,建立自己的品牌,在此基础上针对消费群特点选择适合的业态,从而延伸到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等内容。
从森马和七匹狼来看,这些成功上市的公司也都很关注对加盟商的管理,建立品牌事业部,同时对二级加盟商也实行以店铺准入、质量控制和窗口指导为主的间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降低了管理成本,又提高了沟通效率。
多元业态成趋势
目前,中国服装行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趋势在零售业也逐渐显现。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表示,未来的零售业态将向多层次专业化转型,将变得更加丰富。
和早期上市的雅戈尔、杉杉相比,近两年出现在IPO申请上会名单上的公司应该算中国的第三代服装企业。这些企业面对的消费者大多非常年轻且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对时尚和未来的理解更有个性。
在UTA时尚管理集团总裁杨大筠看来,在中国服装行业的转型时期,企业要思考如何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从而应对通货膨胀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在全球经济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下,拟上市的国内服装企业实行“先专业后多元,紧跟时尚,优化品牌”的发展经营模式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将品牌向专业化转型,提高企业的国内知名度和全球吸引力,建立国内消费者的品牌信心;另一方面,告别过往粗放的生产模式,紧跟时尚潮流,发展多元业态,满足新一代消费者。
后记
众多国内知名服装企业选择在2011年竞相拥抱资本市场、务求募集资金,其背后是企业和整个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申请上市前,企业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因此,改制上市对企业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尤其对家族企业而言,进行股份制改革进而申请上市,这些都能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完善公司制度、稳固基础管理、实现规范发展。同时,利用资本市场还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性资金,有效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实现股权增值。
但遗憾的是,在今年的内地服企上市热潮中,被否的企业主要败在了自身的错误定位以及企业盈利的不利因素上。好在资本市场从未把服装企业拒之门外,申请上会的门槛并非高不可攀,而以往内地服企上市的成败经验恰好为更多企业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