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胃肠功能对健康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找出胃病的相关原因,认识胃病,进而预防胃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邢春根教授指出,人们常说的胃病,其实是一组疾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但引起这类症状的疾病性质却不相同,良性的有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恶性的则有胃癌、胃肉瘤等。
良性胃病的常见表现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主要症状有:(1)85%的慢性胃炎患者表现为上腹疼痛,且疼痛多数无规律,也与饮食无关,一般为弥慢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常因进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2)70%的患者有腹胀症状,常因胃内潴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3)约占50%的患者有嗳气症状,患者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4)反复出血也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表现。出血原因为慢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粘膜急性炎症改变。(5)其他还可表现为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
急性胃炎时除上腹痛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钝、剧痛外,恶心、呕吐也较常见。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吐后方感舒服,少数病人呕吐物中带有血丝或呈咖啡色,说明胃黏膜有出血情况。伴发肠炎者还可出现腹泻,症状随胃部症状好转而停止,可为稀便和水样便。由于反复呕吐和腹泻,可致脱水,严重者血压下降,四肢发凉。
胃、十二指肠溃疡最为显著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也就是说胃痛反复发作,表现为胀痛、烧灼样痛或饥饿样不适感。胃溃疡多在进食后半小时到2小时出现,即所谓餐后痛,表现为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当表现为空腹疼痛,或半夜痛醒,进食后可以缓解,且常伴有反酸现象时,则可能是十二指肠溃疡。
恶性胃病的早期发现
要做到早期发现胃癌,一是对健康人群的普查; 二是依靠人们对胃癌的警惕以及对早期症状的认识。胃癌的早期无特异症状,也无明显的体征。但如有上腹饱胀隐痛、食欲下降、消瘦乏力、贫血呕血等,不可掉以轻心。多数胃癌病人发病初期便有上腹部或心窝部不适、隐痛的症状。疼痛常捉摸不定,无明显规律,有时还伴有反酸、上腹部闷胀感。
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对早期胃癌的症状分析,发现早期胃癌病人上腹部痛占83.3%; 上腹部不适占36%;胃部闷胀感占37.8%; 食欲减退占39.5%; 反酸占37.5%; 消瘦占33.8%。若经常规药物治疗两周仍未好转,症状不消失,就应及时到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有的人平时无任何不适,而突然出现黑色柏油样大便,应及早请医生检查,不可延误。对胃癌高危人群,如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恶性贫血、胃大部分切除术后,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定期检查,可早期发现胃癌。
目前筛查胃癌最有效的方法是电子胃镜检查。它不仅可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还可直接取组织活检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建议40岁以上有胃部疾病史或家族中有胃肿瘤患者的人群,若无明显病变3年应复查胃镜一次,若有增生等病变则应半年或1年复查一次。
胃病的预防
邢春根教授说,胃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细菌、吸烟以及过度饮酒等都可导致胃酸过度分泌而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层,从而引起炎症或溃疡。不卫生的饮食在胃癌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盐腌、烟薰、油炸、烘烤的食物,含有强烈致癌物质;变质发霉的食物可产生黄曲霉素,有强烈的致癌作用。蔬菜搁置过久,在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亚硝酸盐,转化成亚硝胺后,也是引发胃癌的元凶。还有饮食行为,如爱吃过咸过热食物、进食速度过快、三餐饥饱不定等,均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诱发胃癌的危险性。
首先,应消除致病因素。
彻底治疗急性胃炎和鼻咽、口腔慢性感染:急性胃炎后可因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并逐渐演变而成慢性胃炎。鼻腔、口腔、咽部感染病灶产生的细菌或其毒素长期吞食,可反复刺激胃黏膜而引起慢性胃炎。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服用有损胃部的药物。
戒烟戒酒、注意饮食规律卫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注意季节保暖。烟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缩,胃酸分泌量增加,从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慢性炎性病变。有研究标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40%可发生胃黏膜炎症。长期食用烈酒、浓茶、咖啡、辛辣刺激及粗糙食物,以及过饥或过饱等无规律的饮食方式均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诱发胃炎。
某些药物因能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故胃病患者不宜使用。这些药物包括:1.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水杨酸钠、去痛片等。这类药物退热效果较好,但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有胃病史的人患感冒发热时,不应服此类药物。可选用物理降温和中成药退热。2.消炎镇痛药:常用于治疗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和损伤。常见的有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炎痛喜康等。因此,患胃病而又必须服该药时,要在饭后半小时或与胃黏膜保护剂同服,如有胃部不适应及时停药和对症处理。3.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等作用,临床应用很广,但它可诱发或加剧溃疡病,甚至引起出血或穿孔。常见的有强的松、可的松、去炎松、地塞米松等。4.抗癌药及抗生素: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复方新诺朋片及抗癌药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等,均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以防不测。
最后,还要强调心身调适。
胃的健康与否与精神因素也有很大的联系。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长期紧张、恐惧、悲伤、忧郁等都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促进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进而诱发胃炎、胃溃疡。因此,平时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愉快的精神、开朗的性格,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康复。本期专家:邢春根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宋萌枝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