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的矿山风情,体现着传统文化传承更新、中西文化交汇、南北文化交汇的鲜明特点
“开滦矿山公园有十分科学的产业规划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像德国鲁尔区一样将工业旅游作为一张新名片,成为国内矿山工业园区的排头兵。 ”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继凱如是说。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开滦若要成功还必须如德国旅游局负责人AxelBiermann所言,“曾经鲁尔以炼钢闻名,但现在炼钢厂已成为我们的文化物质遗产,我们让它们成为文化的聚集地、歌剧院和各种各样的展区。 ”
2011年10月18日落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于已经将文化产业看做是转型的一个支点的开滦集团来说,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机会传播开滦矿山公园中133年历史积淀起来的丰富文化。
发扬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参观开滦博物馆过程中,记者领略到了开滦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
1940年8月,延安《中国工人》杂志向根据地抗日军民介绍了节振国从刀劈日本宪兵开始的英勇的抗日业绩。新中国建立后,节振国的英雄事迹被编成小说和现代京剧、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1976年7月28日,矿工李玉林独自开车到北京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唐山大地震的灾情,展现了紧急关头的民族责任感。
1979年,开滦范各庄矿一个名叫刘少云的井下工人充分发扬了舍己救人的精神,在发生险情时喊道:“我是共产党员,你们先撤! ”
“除了爱国主义与民族责任,开滦的文化还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开滦人很有大局意识。 ”开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文学说,“当初建井的时候开滦用的是德国、比利时、英国的技术,中国广东的技术工人,这说明开滦建矿伊始就体现了开放的文化;开滦创造了中国煤炭行业很多的第一,归煤炭部管时,煤炭行业大部分技术标准或者政策出台,首先在开滦搞实验,说明我们有改革创新的精神;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们派了5支队伍到抗震前线,是我们自发组织的,这体现了开滦人的大局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这些文化都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再创辉煌。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副部长贡森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对记者阐述了这样的看法,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先守住的四个道德底线中,第一个要守住的便是中国人勤劳、能吃苦的精神。开滦人在“特别能战斗”的指导下多年来的建设成就也深刻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劳动者勤劳的美德,这是可以在全社会进行宣传的文化内容,开滦可以通过博物馆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将这些精神发扬下去。
对此,河北省委宣传部互联网信息调研处负责人表示,开滦博物馆建成之后确实更多地发挥了社会教育功能,使企业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开滦博物馆自2008年预展以来,已接待各级领导、来宾8万余人,极大地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可以说,现在的开滦博物馆,已经成为唐山这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传统英雄城市的一张精美名片,成为了广大市民及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
典型稀有、丰富浓郁的矿业文化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赋予了丰厚的教育内涵;园馆合一、馆内馆外相互交融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工业遗址群落场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亲历亲见的独特空间;“一主五分”的园馆布局,为爱国主义教育设置了不同的主题定位;理性追忆与感性参与互动的布展设计,为爱国主义教育搭建起生动有效、受众多元的沟通平台。 “开滦的爱国主义教育做得非常好。 ”河北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副调研员张靖华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样表示。
开滦的矿山风情,体现着中西文化交汇、南北文化交汇、传统文化传承更新的鲜明特点。
重视社会效益普及煤矿文化与工业文明
“参观唐山开滦煤矿博物馆,知道了胡佛总统曾在此工作,凤凰置业前身耀华玻璃也跟它有关,还有唐山大地震后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受益匪浅,煤矿文化内涵丰富。 ”参观开滦博物馆后,一名游客这样感叹。
博物馆中从远古、古代、近代到现当代的展览贯穿一条煤文化主线。从石炭二叠纪“森林与海洋的曼舞”,到女娲燃煤炼石补天,从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车,到唐廷枢、金达等洋务先驱们开最早的路矿之源,溯本追源,树立和解读影响着唐山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基因。不仅如此,开滦首开中国机器采矿业和铁路运输业之先河,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缩影。
据开滦博物馆馆长李军介绍,游客除了可以游览博物馆,未来还可以参观已经建成的其他馆区感受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煤矿文化。在井下探秘游中接收煤矿安全教育。他表示,开滦已经在考虑策划“中国洋务运动纪念馆(研究中心)”,如果这个馆建设成功,就把工业旅游和中国早期工业化文博研究集于一体,吸引国内外研究学者们和游客光顾。
虽然现在博物馆已经投入了2.2亿元,日常要保持运营需要的人工成本很高,但张文学表示,矿山公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提升企业软实力,提高职工士气和增强职工荣誉感方面的价值不可低估,是开滦的无形资产。 “每年我们要接待各地的青年和组织来开滦学习,让大批的青年认识煤矿,了解煤矿生产,非常有意义。 ”张文学说,“开滦博物馆已经成为介绍矿业历史、矿业文化的重要窗口。 ”除了博物馆,影视方面1.5亿元的投资,对开滦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比起将开滦精神传达出去的意义,张文学觉得非常值得,他表示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会改变。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要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罗贵权对此表示,文化产业发展中,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既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而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是新时期开滦的重要命题。
把握形势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发展
5月25日,以唐山南湖、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的唐山市中心区新名片,已正式纳入唐山旅游地接市场,编进城市观光精品线路,将成为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的城市新亮点。
“开滦130多年的历史积淀,如果不能有效利用,会成为阻碍企业转型的沉没成本,甚至是包袱。发挥这些优势,就是将沉没成本变为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 ”张文学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这也是开滦勇于开拓文化产业的初衷。而如今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越来越多,开滦也在考虑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支持。
李继凱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开滦此前的发展多是以文化事业为重,譬如免费供参观的博物馆,他认为在未来开滦可以维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拓展更多的领域,同时,文化产业的规划也可以逐步实现。
曾遭遇困境的德国鲁尔工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转型,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几千平方公里的废弃工业区进行再利用。通过修复厂房和设备,种植植物,治理空气,引入艺术家和商业等方式吸引游客,供人们体验和追忆过往,从而创造新的赢利点。
对此,开滦集团党委副书记李全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开滦将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开滦博物馆为开端,进行二期、三期捆绑开发,包括唐山市风情小镇、商业旅游、井下工业旅游开发等,把周边房地产、文化旅游、酒店、餐饮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娱乐、旅游、购物、会展、居住于一体。他表示,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替代产业,开滦文化和房地产以矿山公园为载体,将重点建设“三点一线”。 “就是将坐落于唐山矿老区A区的中国近代工业博览园和坐落在南湖生态城区域的 ‘老唐山风情小镇’与坐落在唐山矿新区B区的现代矿山工业示范园区三个点,用代表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铁路源头历史文化的龙脉铁路线衔接,并带动周边城市面貌改观。 ”
除此之外,通过建设国家矿山公园将煤文化、地震文化、安全文化三种代表唐山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文化资源挖掘展现出来,以“近代大煤矿”为项目核心,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互为依托,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项目成为唐山市中心旅游区的龙头景点后,又可带动以陶瓷、水泥、钢铁、机车制造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工业遗产旅游。 ”开滦集团副总经理付贵祥对记者这样表示。
对开滦的文化产业发展,开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文学信心十足:“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企业优质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龙头,建设中国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世界一流的矿业文化基地。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双丰收。 ” ■本报记者 唐沙砂 郭顺姬 ■董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