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园热的背景下,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达到300多家,然而,大部分园区发展面临阻碍。针对这一现状,上海市组成专题调研小组,调研了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最终形成了《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及对策的调研报告》,为园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园区概念模糊 缺本土研究
截至2010年年底,上海市授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共有77家,加上200多家未被授牌的园区,该市共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00多家。
尽管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上海文化创业产业的形象,但这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造的产值却不到上海文化创业产业产值的1/10。
“没有战略层面的全盘设计和整体规划。”调研小组的召集人之一、上海市人大代表李邦俊指出,目前国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探讨和挪用,缺少既有权威性又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本土研究和理论归纳。
同质化明显缺个性
调查发现,上海一些公认成功的创意产业园区往往都有两个特点:规模化和主题化。而在主题化的园区中又以偏于艺术的园区表现为佳,但这类园区仅占总量的8%-10%,其余大多数园区特征不明显。
参与调研的不少代表都指出,一哄而上的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的简单复制,直接导致了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同质化倾向,一些园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租金开始打“价格战”。
而高租金带来了高空置率。有的园区在竞争中业态、功能异化,没有文化内涵,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园区“盼着从房东变股东”
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园区如何从园区经营者到区域产业的撬动者,从“二房东”转变为服务集成商?不少园区提出建议:如果政府能够给予园区资金支持,让园区对一些‘好苗子’企业免租金甚至注资,园区与企业的利益就捆绑在一起,从房东变成股东,服务起来更有积极性。
调研小组建议,上海市应对文化创意园区进行分类,根据“一个园区,只设立一个主管单位”的原则,同时根据“定位不同,政策不同”原则,将政府有限资源,聚焦于文化创意产业原创型、平台型、孵化型等以培育为主,有利于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体水平的园区。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园政策配套体系仍不完善,代表建议制定《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融资指导目录》,鼓励非工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同时研究制定优胜劣汰机制,通过开展评优活动,给优秀园区以奖励,给管理经营不善园区予以摘牌。